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第597節
書迷正在閱讀: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那頂流,我親弟
隨便蹲個中學或者工廠門口,帶個百來份,分分鐘全部賣掉! 還記得這個年代中小學生都流行有個音樂本嗎? 記錄抄寫滿各種詞曲,還貼滿了各種港臺明星的不干膠。 量大的用軟面抄,有錢的直接買那種最貴的硬殼日記本來寫。 花花綠綠的填滿各種青春心思。 哦,對啊,青春期才是各種滿腔情緒要唱出來的壓抑。 音樂最大的功效不就是舒緩情緒嗎。 各種廠礦上班的勞累之外,看看音樂報,跟著上面哼唱下那些詞曲,在沒有手機互聯網的時代,已經是很大的享受了。 所以,全體滾社成員從各個高校反饋回來的信息都是: 別管什么十萬二十萬的遞增,直接來個一百五十萬! 最簡單的分發道理就是各省三萬打底,這就百把萬了。 然后發達大省再添三五萬,絕對能賣光! 因為所有人已經看見,有個家伙被捧紅了。 第579章、好多的錢,迷花了眼 王峰。 其實準確的說是紅了一堆人。 但王峰絕對是占據半壁火紅的那種拉開了距離。 所有滾社的樂隊都在討論分析,到底是他運氣好還是實力足。 老大真的太有眼力了。 當年好像在他什么都不是的時候,就說過他一定會大紅大紫吧? 首先是王峰頭上沒人壓他。 自從第一期音樂報上市的時候,正好荊小強和曹菲的專輯開始在國內銷售。 荊小強提出不許在排行榜上提他和曹菲的名字。 結果收到無數讀者的憤怒來信,質疑為什么沒有荊小強的歌。 這肯定影響到了《音樂報》排行榜的公正性。 連荊小強都沒有的歌曲排行榜,能算榜單? 第二期就不得不在頭版角落開了個小窗“鑒于本報是荊小強同志全力推動資助發行的專業報刊,旨在推廣全國音樂愛好者云云……,為避免影響公正性,荊小強同志特此聲明不參加任何本報音樂榜單,特此說明”。 是啊,荊小強的專輯,還需要宣傳嗎? 他和曹菲的鴛鴦碟專輯,hk賣99港幣,國內還是磁帶版,15.9! 良心價有沒有?! 兩盒磁帶哦! 音像出版社都忍不住在海報上這么宣傳了,hk原版99港幣的全新專輯,只賣15.9元! 不買這個買盜版,都對不起荊小強的苦心! 賣得好,跟音樂報都沒關系。 所以真的從第一期開始,荊小強都不怎么出現在音樂報上,不光排行榜沒有,內容里面也盡量不出現這仨字。 畢竟他都是出現在各種國家大報跟磚兒臺新聞上的人物,真的沒必要把這個音樂報搞得像個歌功頌德的私人自留地。 很丟人的。 這已經成了整個報社的不成文規定。 于是王峰就成了在音樂報前四期出現最多的人。 因為他的歌超級多,誰投稿都不如他量大。 而最最最關鍵在于他恰好寫了一系列關于鵬圳打工廠的歌曲。 就類似他后來應該寫的《秋天里》、《平京平京》這類歌曲風格。 過去一年多時間,在荊小強要求下,他背著吉他在滬海、平京,以及跟隨去過很多城市轉悠體驗生活。 把他原來創作里面有點矯情的嘶吼洗了個干凈。 真正體會到了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的金科玉律。 其中迅速被傳唱開來的《流水線》,在第一期就被放在了優秀歌曲選登的版面第一首。 應該說十六版的《音樂報》拿了六版選登滾社為主的歌曲。 能登上的都挺不錯,基本都能在全國傳唱開。 但立刻就被王峰這首歌拉開了距離。 “我在這大都市里游牧,雖然也是牛馬,卻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 流水線里只看到夜晚跟晨曦…… 但我依舊站在這里,不會有半點哭泣…… 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哪怕跟我的夢想有一萬萬光年的距離……” “我依舊會朝著你走去 哪怕流水而過的線頭望不到天際……” 所有其他滾社成員的作品,終究還是大學生的角度。 無論是校園民謠、愛情歌曲,又或者搖滾嘶吼。 都沒他這種沉浸到第一線去體驗過的真實。 用他自己在鵬圳電子廠去體驗過的生活,早上七點多起床。 八點開工,八點收工的流水線生活。 機械單調的工作完畢之后整個腦子都是麻木的,回去就想倒頭睡,沒有午休,吃飯十分鐘,沒有摸魚,沒有任何尊嚴,更沒有夢想。 剛開始他的感受是,學習不努力,貪玩好耍,活該進工廠這么累。 如果讓這種簡單機械的工作,跟高知識文化崗位薪資一樣,工作時間一樣,強度一樣,怎么對得起那些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十年勤勞? 勤勞積極的人終會優秀,好逸惡勞的人抱怨悲觀,越混越慘不是活該嗎。 可十天半個月的體驗下來,才了解到這工廠里的大多數人都來自農村,壓根兒就沒有獲得良好教育的條件。 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連尊嚴、夢想這些字眼都從未想過,只會老老實實的打工攢錢,把自己盡量壓抑得像機器一樣。 那么歌聲到底應該給他們帶來什么? 是烘托煽動憤怒嗎? 是鄙夷嘲諷憐憫嗎? 到底應該站在什么樣的角度闡述音樂的撫慰? 王峰的確聰明,他跟在荊小強身邊時間那么長,充分體會到荊小強那些溫和向善的鼓勵風格。 用到自己的創作里。 后來他這首歌被評價為開創了新時代的“現實主義通俗歌曲風格”! 剛剛在滬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美通一體化專業當委培生的他,已經開創了風格! 只要看過這首歌印刷在報紙上的詞曲,那種無比真實的打工人感受,都會讓人忍不住會哼唱。 自然又想去找他的磁帶聽聽這首歌。 沒有。 但剛剛好,王峰之前跟荊小強去焦盆,在那邊錄了張專輯,還收了焦盆人三萬美元的版稅,回來直接用母碟在國內發行,從封面設計到音響效果都是nhk樂團那邊一手包辦。 音質、效果都遠超內地當前水準。 哪怕沒有這一系列的工廠歌曲,但他的風格在那擺著的。 能上nhk的專輯,更是過去一年多數百首創作歌曲里面的精品。 一下就爆了。 超過一百二十萬張的銷量。 瞬間把所有滾社專輯甩了個老遠。 也就荊小強這次的三百多萬張專輯能超過他。 總之在很多音像店,都是把荊小強、王峰、黑仔他們的海報掛在最顯眼的地方。 從打動人心的那種感同身受來說,只有黑仔他們的《海闊天空》能跟《流水線》媲美。 荊小強的《這世界那么多人》感觸度都小資了點。 套用后世的話來說,《流水線》下沉到了聽眾基數最大的那一層。 在聽慣了各種官方頌歌的時代,忽然出現這樣一首真實的歌曲。 這里又不得不提到何炯炯,作為報社兼職社長,他在第一期發現這首歌爆紅,獲得了大量觀眾來信之后,就迅速聯絡王峰錄了樣帶單曲。 然后復制了很多盤,通過他正在建立的音樂廣播聯盟,包括全國各地滾社協助,把磁帶送到各地電臺。 買不到專輯,起碼能在廣播上聽到這首歌曲。 這是其他任何歌星都做不到的局面,連荊小強都沒享受過。 所以這一切,都助長了王峰那張專輯的銷量。 光是這一波,他就拿了四百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