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95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除了《煮茶圖》,還有《賞雪圖》、《望月圖》等等等等??梢哉f,所有的這些畫框,朱掌柜都非常喜歡。 這樣的結果就是,朱掌柜把剩下的畫框全包圓了。如此,他們四寶齋賣畫框算是在京城獨一份了。 賣了畫框,剩下的就是布手袋了,林三柱沒再拿到別處去兜售,而是直接放到了墨林軒,至于價格,就賣二百文一只吧。 張貴也是個有腦筋的,他挑了幾只兔子樣式的手袋往門沿上一掛,這樣走在大街上的行人很快就被好看的兔子吸引了,單第一天就賣出七十多只。 見老爺回來,老張頭高興之余,便把張媽去莊子里做活的事說了。 林三柱這才知道,原來春燕和春草竟然領著人去莊子上做柿餅了。 “等兒子跟遠楓還有遠松到了莊子上時,那坡坪上已有好些柿餅晾曬著了,娘,你是不知,燕兒還挺著個大肚子呢?!?/br> 林三柱是既心疼又欣慰,原本莊子里的這些柿果,家里的打算是讓徐老實夫妻倆能摘多少就賣多少,反正柿子林要荒廢幾年是肯定的。卻沒想到他的兩個閨女居然領著下人做起柿餅來了。 “夫君,咱們燕兒又懷上啦?”馮氏忙問。 “嗯,懷上了,是明年三月里的產期,親家母讓咱們放心,說她會照顧好燕兒的?!?/br> 馮氏雖點著頭,可心里要說不記掛是肯定不可能的。 說到懷孕,林三柱突然想起,自己出門時兒媳已差不多足月,所以,他的孫子或孫女呢? 沒等林三柱開口詢問,就見門口走進一人來,是兒媳鐘氏。 而她的懷里,正抱著一個紅色的襁褓,許是當心被寒風給激著,林三柱看到,襁褓上頭還照著一塊棉蓋頭。 這這這就是自己的孫兒了吧? 林三柱“蹭”地一下從長凳上蹦起,一雙眼睛直直盯著兒媳懷里的襁褓舍不得挪開。 見狀,林遠秋忙上前把兒子從妻子懷里接了過來,然后走至林三柱面前,“爹,您瞧瞧,這是寶兒,您的孫子?!?/br> 說著,林遠秋一手抱緊襁褓,另一手把棉蓋頭揭了開來,顯然蓋頭下的小寶兒剛睡醒沒一會兒,看著還有些睡眼惺忪,不過在看到人后,很快開始咿呀了起來。 看到與自家狗子長得一模一樣的小臉時,林三柱只覺自己的心都快融化了,眼眶也不知不覺有些濕潤。 他本想伸手抱一抱孫子,可很快又收了回來,“爺爺可有好些天未洗澡了,可別把寶貝小乖孫給熏著了,對了,爺爺還給我家乖孫帶了禮物呢?!?/br> 說著,林三柱很快去翻自己隨身帶著的包袱。 然后吳氏就看到,自家的糟心玩意居然從包袱里拿出一個與面盆差不多大的項圈,且那可以與手指頭比粗細的圈身上,還掛著一把成人巴掌大小的長命富貴鎖。 看到屋里眾人看傻子似的目光,林遠楓和林遠松忙把頭轉向別處,好以此表明三叔買這把金鎖時,他們攔都攔不住,當時他倆也覺得這個項圈實在太大來著。 馮氏心里偷笑,寶兒他爺可太會買東西了。 而吳氏,要不是幾個小輩都在,她覺得自己肯定會忍不住一巴掌拍了過去。 個糟心玩意,這哪是給小毛頭掛的金項圈啊,這樣的分量怕是大人的脖子都吃不消吧。 林三柱又不傻,誰規定金鎖一定要掛在脖子上的,這在大戶人家,就是給孩子攢著的體己好嘛。 “謝謝公爹?!?/br> 鐘鈺柔替兒子把金項圈接過,入手之后,感覺挺沉手的,心想著,這怕是有十幾兩吧? “娘,這是此次賣貨的銀子,還有賣柿餅的銀錢,也都在這里,雇鏢師和馬車的費用兒子已經結算給他們了,喏,這兒還剩四千二百三十兩,娘您數數看?!?/br> 等把錢袋里的銀票全遞給吳氏后,林三柱又說起了去秦府的事,“遠秋,離開京城前,爹特地給你老師送了些柿餅過去,對了,還有你岳母那兒,也拿了一些?!?/br> 林遠秋點頭,老師對柿餅算是情有獨鐘了,原本他還想著要不要托人捎一些回京,可一時又找不到順路的人,現下倒是不用煩心了。 待眾人各自回房,回到房里的吳氏,忙把木匣子抱了出來,然后把今日的銀票放了進去。 看著匣子里的銀票又厚了些,吳氏心里自是說不出的興奮,見自家老頭子也瞧著匣子里頭,吳氏忍不住說道,“算上今日三娃拿回來的這些,咱家差不多有九千多兩銀子了?!?/br> 嗯,老林頭點頭,“你收好了就是?!?/br> 前幾日小孫子可是與他說了,像這樣掙銀錢的生意,他們家最多做上三年,所以攢銀錢怕只有這幾年了。 …… 進入臘月后,天越發冷了起來。 而在知州大人的要求下,所有村民都住到了永寧城里。 其實不用知州大人開口,原本村民們就是這樣打算的,反正大冬天的地里也沒活要忙,再有就是他們得防備著山戎人,所以這個時候是不會有村民還愿意待在村里的。 于是,一連幾日,村道上都是挑著木柴、卷著鋪蓋,匆匆往城里搬的村民們。至于家中的糧食,自地里收上來后,就放在城中的宅子里了。 定胡縣也一樣,早在月初,村民們就全部住進了城里,包括那些孤寡,一個都沒落下。 塞北的雪要比旁的地方來的早一些,到了蠟月初九這日,天上就下起了鵝毛大雪,飄飄灑灑落了一日,等到天黑時,積雪深的地方已經沒過膝蓋了。 第二日,林遠秋便下了令,自今日起,一直到正月結束,永寧城和定胡縣的城門不再時時開著了。 在這期間,能自由出入的,只除了軍營的兵衛,其他人若想要出去,必須到衙署(縣衙)報備。 對于這樣的規定,百姓們肯定沒有異議,且也沒有一人去衙署報備出城的。大冬天的窩在家里暖乎乎的多好,出城去做啥,至于走親戚,就更不可能往城外去了,話說如今誰家的親戚不在城里住著呢。 馮氏作坊和周氏作坊定的是臘月十六放年假。 到了放假這日,作坊除了給大家結算了工錢,另外還發了年貨,每人面粉十斤,豬rou五斤,還有就是松子糖一包。 等工人們拿著年貨回家時,一個個都是喜氣洋洋的。 說來也是好笑,有幾人明明家住在城東,偏偏往城西走上一趟,為得就是能在大街上多顯擺一下手里提著的年貨。 只是,街道兩旁鋪子的掌柜和伙計,這會兒忙的只差飛起,哪有空閑留意到他們啊。 要知道,今年臘月里的生意,對各家鋪子來說實在是出乎意料的好,這不,一整天下來,掌柜們錢匣子里的銅板都是裝的滿滿的。 相比起在京城,地方衙門的封印時間要提早了幾天。 永寧州和定胡縣都是臘月二十四封的印,等再開印時,就得正月初八了。 朝廷有明文,地方上的稅銀,除上繳國庫的那一部分,其余的,則由地方官員自行支配。 今年衙門收到的市稅銀兩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候,不說其他商戶,這幾個月單是馮記作坊和周記作坊,就交市稅共一千多兩。 上個月的時候,林遠秋就從中拿出一部分用作了軍營的新兵招募,準備盡快把所差的兵衛人數補齊。 至于今日衙署和縣衙的封印放假,林遠秋也不吝嗇,給下屬們都發了年貨。每人米面各二十斤,豬rou十斤,點心四斤。最后還給大家發了二兩銀子的獎勵,嚴同知和賀通判,還有汪縣丞則每人五兩。 林遠秋的這一舉動,直接讓衙門眾人個個都是眉開眼笑的,好似今日就是過年一般。 嚴同知與賀通判私下總結,兩人覺得,這一年,他們雖累,可這樣的日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讓人過得充實。 …… 御書房里。 景康帝拿著手里的折子一時有些恍神,居然又是石州知府羅文慶的奏報。 景康帝還記得上回羅文慶的奏折,當時報的是定胡知縣遇匪身亡的事,如今將近一年過去,不知此次來奏報所謂何事。 想到杜知縣,景康帝很快記起了林修撰,也不知他這個永寧知州以及定胡知縣當得如何了。 …… 第200章 告狀 景康帝把奏折打開,很快細看了起來。 許是受先前杜知縣事情的影響,是以在看羅知府的奏報時,景康帝心里是做了些準備的。 可再是有準備,這會兒的他也被奏折里的內容給震驚到了。 什么叫十室九空、不見人煙,如今可不是災荒戰亂的年代,好端端的,那定胡縣怎么就成這副樣子了? 景康帝仔細回想了一遍,確定今年朝廷并沒有收到塞北遭了災,以及糧食顆粒無收的奏報。更沒哪個地方官員遞了折子說流民成患的事。 所以村人們都到哪兒去了? 還有,這林修撰到底是如何治理定胡縣的,怎么才短短一年不到,就讓下轄村落變成這副光景了呢。 景康帝實在想不明白,他看人鮮少有錯眼的時候。以自己對林修撰的了解,應該不至于發生這樣的事才對。 可景康帝也知道,石洲知府不會無緣無故遞了加急奏報過來,會這樣說,此事應該八九不離十了。 否則就是欺君之罪了。 景康帝不解,難道林修撰先前的舉止言行都是為著沽名釣譽?才使得自己高估了他的能力,從而錯委了重任? 再想到前幾日戶部呈了賬目上來時,自己還特地翻看了今年永寧州和定胡縣上繳國庫的稅賦,雖與旁的縣城比起來不算多,可也算不得少了。 當時景康帝還在慶幸自己用對了人,忍不住有些自得呢。 現下再想起這件事,景康帝覺得,這林修撰怕是急于表功,特地向百姓們多征了稅賦吧。 越想越覺得這樣的可能性很大,景康帝不禁皺起了眉。 可以說,此時的他,當初對林遠秋有多器重,那么這會兒就有多失望了,甚至還可以說是氣憤。 此事若查明屬實,絕不輕饒! 三皇子也在御書房,他是過來稟報祭祀事宜的。 再有幾天便是過年,而每到正月初一這日,景康帝都會去城郊闡福寺祭祀,再登上大佛樓進香為大景朝斂福。 這樣的儀式,提前準備是必須的。自幾位皇子成年后,景康帝就讓他們和禮部官員一起參與籌辦了。 而去年cao辦此事的是二皇子,依著順序今年自然就輪到三皇子了。 聽父皇提起林修撰,李禎一時還沒反應過來,心想著如今翰林院里好像并無姓林的修撰啊。 可很快,他就聽父皇說起了定胡縣的事,李禎這才記起,還有一個外放到永寧州當知州的林修撰呢。 沒想到父皇如今還稱著人家修撰,由此可見,當初林修撰進講經史時,有多讓父皇滿意了。 不過這會兒倒不是琢磨這些的時候。 在聽父皇說了奏折上的事,三皇子也有著同樣的想法,那就是百姓們定然是因為日子過不下去,才會選擇背井離鄉的。 而讓他們過不下去的根源,自然與父母官的治理有著密切關系了。 比如,就像父皇所說的亂征稅賦,不然誰會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離鄉背井跑到外頭去呢。 事關百姓,自然拖延不得。 景康帝準備立馬派人過去定胡縣核實,若事情真如羅知府所說無異,必當嚴懲犯事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