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21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與府學里的騎射課的冷清相比,國子監的就要熱鬧了許多。 雖在授藝時間上,給六堂眾學子做了間隔,可每次的騎射課,用人滿為患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說來,也是馬匹太少的緣故。 廣業堂學騎射的學子有六十多人,可跑馬場上一共才五匹馬,這樣整節課下來,每人能輪上一回就不錯了。 原本沒輪到騎馬的人,要是能有箭和弓,先在一旁練練射靶也挺不錯。 無奈弓箭與馬匹都是配套的,沒有一丁點的多余,這讓一向在府學騎射自由的林遠秋,實在有些不適應,最主要的還是好不容易輪到自己了,可上馬還不到半盞茶功夫,又得輪到下一位了。 這么點時間,哪里能過足射箭的癮啊。 所以林遠秋準備改天去箭匠坊買一套弓箭,然后就在莊子上豎塊木靶,這樣自己再去莊子上時,就可以痛痛快快練射箭了。 按理來說,快六月的天氣,上完騎射課后,應該滿身是汗才對,可林遠秋理了理衣襟上的些許褶皺,表示沒事發生。 騎射課排在上午的最后一節,等結束后,半日時間就過去了。 想到待會兒自己還要把畫給朱掌柜送去,林遠秋便沒耽擱,從跑馬場回來后,就直接去了飯堂。 …… 第125章 墨林軒開張 每次林遠秋送畫作過來時,朱掌柜都以為他會提一提增加銀錢的事。 畢竟這些時日來下訂單的客人越來越多,特別是五聯幅的炕屏,這次又接下了三套,足見大家對它的喜愛。 所以朱掌柜以為,若換作是他,看到自己的畫作有如此好的銷量,肯定也會有提高一下賣價的想法。 可林小友卻一次都未開過口,這實在有些出乎了朱掌柜的意料。 原本供貨方未加價,對他們四寶齋來說是件好事,可做買賣的人,總要想的多一些。 看到林小友未跟自己說起要加銀錢的事,朱掌柜反而有些不放心了起來,總擔心對方是不是有旁的想法,比如另找一家開價更高的鋪子,不再給他們四寶齋供貨。 別說,朱掌柜是越想就越覺得這樣的可能性很大。 畢竟四寶齋與桃源山人的書畫生意,也只是口頭上的簡單約定而已,并沒簽下實質性的契書,沒有契書的約定,人家自然有隨時找下家的權力,這也是朱掌柜十分無奈的地方。 再想到這幾個月,單菩薩畫像的銷量就占了四寶齋的大半盈利。 這樣的好買賣真要是被別家給挖走了,朱掌柜覺得自己一準得可惜死。 所以,為了能把這種掙銀錢的買賣給留下,考慮再三的朱掌柜,等結算銀錢時,就主動給林遠秋提了每幅畫加價二兩銀子的想法。 并與林遠秋笑道,“小友盡管放心,我老朱并非是個只圖自身利益之人,做生意嘛,總得兩方得利才能做得長久,這道理我還是知曉的?!?/br> 林遠秋不是個笨人,很快便明白了朱掌柜此舉的真正用意。 這是擔心自己會跑到別家去吧。 林遠秋覺得朱掌柜還真是想多了,他與四寶齋一沒起間隙,二沒糾葛的,再費精力和時間去開發新的合作伙伴做啥。 至于給畫作提價的事,林遠秋心中并非沒有打算,不過那是以后,就目前來說,他還真沒有這樣的想法。 畢竟來到京城也就半年光景,與四寶齋打交道的次數更是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所以這事,原本林遠秋是準備等上一段時間再說的。 現下既然朱掌柜已主動提了,林遠秋自然不會傻到去拒絕,這年頭有誰會嫌棄錢銀多呢,何況這還是自己的勞動所得。 見林小友對自己的主張認可,朱掌柜忍不住松了一口氣,覺得暫時不用再擔心會跑了生意的事了。 結算好了銀錢,再點了新訂單的數量,林遠秋把包袱都裝進了書箱里。 想到自己還要去一趟昌榮街,林遠秋本想把書箱先留在朱掌柜這兒的,可一想,這邊與國子監并不在同一個方位,待會兒自己還得折回來,便歇了想法。 說來,這段時日林遠秋也算是昌榮街的??土?。除了去李牙儈那兒幾回,剩下自然都在街口人市這邊,目的就為了尋一尋有沒有適合給自己看店鋪的人手。 等到了昌榮街時,林遠秋就發現,今日人市這邊多了好些新面孔,這讓他覺得今天不會跑空的可能性很大。 果然,這次新來的人里面,就有兩家識字的。說是兩家也不正確,應該是這兩家里面有識字的人。 凡是這種整家被賣的,原因一般只有兩種,一是主家犯了事的,他們跟著主家的家產一起被充公,然后又輾轉到了人市。 另一種則是,這家人犯了錯而被主家給賣了的。 這兩種情況,林遠秋考慮的自然是前者。 是以,等詳細詢問后,他就挑了張貴一家。 這一家共有七口,分別是張貴爹娘,還有他和媳婦,以及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兩個女孩子,一個十一歲,另一個十三歲,而男孩子要小一些,今年七歲,看到他們跟爺奶爹娘一樣,也都是頭發散亂,一身衣服皺巴巴的,可見有些日子沒好好打理過了。 巧合的是,張貴原先就是跟著管家給主家打理鋪面的,雖他平時做的是跑腿的活計,可對賣貨記賬這一方面也是懂得一些的。 林遠秋特地向牙人打聽了張貴主家犯事的原因,原來是販賣私鹽。 官鹽把握著經濟命脈,不論哪個朝代,販賣私鹽都是一項重罪,在大景朝也一樣。而罪行的輕重,則是依照查獲私鹽的數量來定的,數量越多定罪越重,最高可判斬立決。 “這家家主被砍了頭,其余的全都流放到邊遠的荒蠻之地去了,聽說有好幾十口呢?!?/br> 說著,牙人有些唏噓,這老的老、小的小,一路過去也不知到最后能剩下幾個。要他說啊,還不如這些被賣的奴仆呢,最起碼能保命不是。 林遠秋聽后心里也有些感觸,所以說,任何時候都不要去觸犯律法的紅線。 按理說,自己只需一個看鋪子的就行,并不需要一口氣買下這么些人。 可把整家人拆開來買的事,林遠秋肯定做不出來。 何況在看到這兩個女孩子后,他心里就有了其他的打算。 周家是有奴仆養著的,所以等日后春燕嫁過去時,娘家這邊肯定也得給她配上一個。與其急急忙忙臨時添人,還不如現在就給春燕準備起來。 在林遠秋看來,這兩個女孩子長相普通,看著也不像機靈過頭的模樣,所以讓她倆給meimei們作伴,林遠秋倒是放心的。 不過性子到底如何,還得相處過后才能知曉。也正是如此,才更應該早些打算起來才對。 許是擔心自己爹娘會被撇下,張貴跪下朝林遠秋磕頭,“公子,小的爹娘身子骨硬朗著呢,先前小人的爹是給主家喂馬的,小人的娘一直在灶間幫著做活,求公子一并買下他們吧!” 林遠秋示意這一家人起身,他原就沒有把他們分開的打算,而且自己也不是沒有安排張貴爹娘的地方,看著他倆確實如張貴所說的身子硬朗,到時就讓他倆住到莊子上去,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計就成。 大約是識字的緣故,雖張貴與徐老實同為壯年,可在身價上,卻要比徐老實貴上一些,得需十三兩銀子。 而已滿十歲的女孩子,那就是正經丫鬟的賣價了。最后買下張貴這一家,林遠秋一共花了五十六兩銀子。 等付了銀兩,交接好了賣身契,已差不多到了申時。林遠秋沒再耽擱,領著張貴一家直接去了浮石街,新買的鋪子那兒。 自茶葉鋪子被人買下后,周邊幾家的鋪子掌柜就開始留意著這邊了。 大家都想知道這家鋪子重新開張后會經營些啥。 特別是緊挨著的幾家,都擔心會不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意,所以都翹首以盼著呢。 結果這一等就是二十多天,期間也沒見有人過來收拾鋪面,更沒見換店鋪招牌啥的,這讓大家都有些奇怪。 所以這會兒看到有人過來,自然一個個全都伸長脖子往這邊瞧了。 林遠秋也沒顧得上與他們打招呼,還有一個來時辰自己又得往回趕,所以得快些把事情安排好才行。 店鋪里的柜臺貨架都是現成的,擦拭干凈了就能用,至于店招,林遠秋早已想好,就叫墨林軒好了。 后院住房內的家具和被褥都還在,雖都有些舊了,卻一丁點不影響使用。 所以,除了買些糧食和油鹽,暫時沒有需要再添東西的地方。 林遠秋拿了五兩銀子給張貴,把剩下的事都囑咐給了他。 買糧食的鋪子這條街上就有,待會就可以去買了來。至于店招上的字,林遠秋并沒有自己寫的打算,直接都交給張貴去張羅了。 反正一應花銷都是有賬目的,自己也沒啥不放心的地方。 說實話,花了幾百兩銀子就為了賣硯臺肯定不太劃算,可林遠秋覺得,就沖此時自己心里的輕松感,這些銀子也是花的值的。因為自己終于不用再對著那一大堆硯臺發愁了。 還有,既然鋪子都已經順利開起來了,往后店鋪里的貨品肯定會漸漸增多起來,所以慢慢來吧。 等張貴把店鋪拾掇的差不多的時候,林遠秋就把硯臺分成兩次送到了鋪子里。 這些硯臺全新的賣價林遠秋都是知曉的,而他的這些雖是二手硯臺,可與新的基本沒啥區別,所以林遠秋并沒把價格定的很低,只比原先賣價低了兩成,如此也不算擾了市場,他自己也能多掙一些。 幾十塊硯臺全擺出來后,店鋪立馬有模有樣了起來,加之林遠秋特地畫了幾幅遠山春居圖掛著,再往店里擺上兩盆蘭草,清雅之氣很快撲面而來。 到了店鋪開張那日,林遠秋并沒有過去,只讓張貴買了兩掛鞭炮在門口燃放就成。 不過該有的開業大酬賓自然不能少,為此,林遠秋特地裁出二十張四尺三開的宣紙,依舊用自己從未示人于前的行楷各寫了二十首生機盎然的詩句,而后再往紙上畫了一支傲然挺立的墨竹,算是圖文并茂了。 原以為開張之日,能賣出三、五只硯臺就很不錯了,哪知那些被鞭炮聲吸引過來的行人,一聽買硯臺居然有詩畫酬賓,都往店鋪里擠了進來。 對于這樣的場面,張貴早有應對。 這不,除了娘和小兒子還待在后院,其他幾人全都在店里守著,目的就是看好貨架上的硯臺,以防不小心摔落在地,或是被人給順走。 離墨林軒不遠就有兩家書肆開著,是以被鞭炮吸引過來的人里面,不乏識文讀字之人,所以會喜歡上這些詩畫也很正常。 且在他們看來,這家店鋪里的硯臺價格實惠,雖賣的是二手,可品相完整,與全新的基本無差。 何況就是沖著這首詩,買上一塊硯臺又何妨。 所以才過午時,用來酬賓的二十張詩畫就一張不剩了。 張貴喜氣洋洋,今日開張有這樣好的生意他肯定開心,不過他也知道這都是公子準備的酬賓之禮的功勞,特別是最后那幾張,說是用搶的都不為過。 可等滿臉是笑的張貴把今日的收銀和余下的硯臺數對了對賬后,就立馬笑不出來了。 咦,明明自己收了二十只硯臺的銀錢,硯臺應該少了二十只才對,怎么會多出來一只呢? 難道有人付了銀子后,忘記把硯臺拿回家了? 有些不感相信的張貴,忙把銀錢和硯臺重新數了好幾遍,發現依舊多出這只一兩三錢的硯臺來,所以還真有客人忘記拿走了。 至于原因,張貴心想,大約還是出在了那些詩畫上吧,想來有人看詩句入了迷,一時忘了還有硯臺未拿了。 不過對張貴來說,銀錢對的上就成,而那只硯臺,等客人想起來時,自然會過來取的。 …… 很快又到了國子監休沐這日。 擔心大舅哥一轉身又沒影的周子旭,辰時未到就往林遠秋這邊來了。 “今日林兄要出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