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92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特別在林遠柏的親事也定下來后,家里人的目光就開始聚集到了林遠秋身上。 至于林遠槐,已在年前成了親,娶的是王夫子的孫女。 這門親事當初還是王師母親自與吳氏提的。 這幾年因著林遠秋,王夫子夫婦與林家人一直都有接觸,兩人自然對林家有了不少的了解。特別是他們家兄弟和睦、妯娌融洽的氣氛,讓他倆很是喜歡。 還有,那遠秋一看就是個有出息的,往后林家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想到大孫女剛及笄的歲數,夫妻倆便生出了與林家結親的想法。 能與王夫子結為親家,林大柱和周氏自是一百個樂意,就這樣,林遠槐和王香云的親事很快就定了下來,并于去年年底兩人成了婚。 除了林遠槐,春秀也是去年嫁的人。 那日,一抬抬綁著大紅喜綢的嫁妝擔子抬出門時,整個小高山村可是炸開了鍋。 原本大家以為春梅的嫁妝已是夠體面的了,卻沒想到春秀還要多上一些,除了同樣有六畝陪嫁水田和綢緞布匹四季衣裳外,另還有十兩銀子的壓箱銀來著。 其實這也是林二柱和劉氏心疼閨女,這不,夫妻倆把這幾年攢下的銀子全都給女兒做了壓箱。再加上春秀自己存下的體己,以及春梅和兩個嫂子給的添妝,可不就有十兩銀子了嘛。 看著八抬壓的實實的嫁妝,村民們心中感嘆,這林大貴還真舍得貼補孫女啊。 還有,那最前頭的嫁妝擔子上居然還有一大疊的書放著,這怎么看怎么都像書香門第家的小姐出嫁時的樣子呢。 和大姐春梅出嫁時一樣,林遠秋也送了一套自己抄的書給二姐。 也正因為有了這套陪嫁,讓當日看曬嫁妝的沈家一眾親戚們,對新娘子高看了不少。 林遠柏的定親對象是劉氏的外甥女,也就是林遠柏的親表妹來著。 去年六月的時候,劉氏回了一趟娘家,當時因為秦荷花正懷著昊兒,林遠松走不開身,所以是林遠柏陪著爹娘去的崚州。 等三人回來時,劉氏就和公婆說了想讓外甥女當二兒媳的事??吹剿膶O子滿臉通紅的模樣,可見也是喜歡的,是以,老林頭和吳氏便應下了這門親事。 等林遠秋收到家里來信,知道這件事時,兩家已過了納征禮。 于是他什么話也沒說,畢竟親事已走到這一步,如果自己在跳出來說什么近親不能結婚的話,也為時過晚了。 何況自己的話,也不見得大家會相信,因為像這種表哥表妹結為夫妻的事,村里就有十幾對,也沒見人家孩子有啥不正常的地方。 所以他還是別提了吧。 至于自己的親事,說實話,林遠秋還真沒想過,如今他的心思還都在舉試上呢,哪有時間去考慮這些。 何況這里又不是前世那種可以自由戀愛的時代。 在這邊,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夫妻,在媒人牽線搭橋之前,誰都不認識誰。 所以林遠秋可以確定,自己的婚姻絕對也和堂哥他們一樣,走的肯定是先結婚再談感情的路子。 不過林遠秋也有自己的最基本要求,那就是自己的另一半,一定得要合自己的眼緣才行。 不然兩個看著就說不到一塊兒的人,談何以后培養感情啊。 至于女方家的門第,林遠秋還真沒去多想過。 他還是那句話,合眼緣排第一位,否則就算高門大戶又如何。何況林遠秋有自知之明,莫說他只是一個小小秀才,就是已考中了舉人,也不一定是高門大戶的菜。 遠的不說,就自己在府學里的幾十個秀才同窗,他還真沒聽說過,有哪個農家出身的娶了官家千金為妻。 而那些岳家門戶高的,人家本身家世也不差,這就是時下人最是講究的門當戶對。 高娶低嫁的情況也不是一點都沒有,就比如教經義的汪教諭,他的妻子就是知府家的庶女。 而汪教諭自己,正兒八經的農家子弟出身。 只不過,聽說汪教諭的日子并不好過。 原因還是當媳婦的瞧不起農人出身的公婆,時常甩臉色給他們看的緣故。 而汪教諭的父母,哪里受得了這個氣啊,再怎么說他們都是舉人老爺的爹娘呢。再說他們辛辛苦苦供著兒子念書考功名,到頭來還要看兒媳婦的臉色,心里怎么可能想得通。于是家里基本三天一小吵兩天一大吵,每次都鬧得跟唱大戲似的。 至于汪教諭,常常是敢怒不敢言,否則他妻子立馬會搬出當四品知府的爹。 “昨日婆媳兩個又大鬧了一場,那汪教諭第一次罵了妻子,這不,今兒個一大早,他妻子就收拾了包袱回娘家去了?!币慌帜樐凶舆厯u著折扇,邊笑著說道。 而他的話剛落音,坐在隔壁茶桌的幾個就哈哈大笑了起來。 看著不遠處侃侃而談的幾位茶客,林遠秋和周子旭忍不住相互看了一眼,心里已經下了決定。那就是以后若是要買房子的話,要多挑挑鄰居,像那些喜歡學舌或八卦的盡量要遠離,不然像汪教諭這樣,家里有些啥事都被人家趴在墻頭上看,而后又當成笑話似的傳得到處都是,到時可就丟大臉了。 再想到今日早上汪教諭臉上的抓痕,林遠秋和周子旭都忍不住打了一個寒顫,這哪是知府家的千金啊,恐怕市井潑婦也不過如此吧。 都說娶妻娶賢,所以林遠秋和周子旭覺得,要擦亮眼睛的可不止買房子的事。 收拾好筆墨,三人出了八方茶樓。 鄉試在即,林遠秋和周子旭準備把心思全都放在認真溫習上,所以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們就暫時不過來這邊了。 這兩年,在茶樓里收集信息的事,林遠秋和周子旭一直沒有停止過。 有時隔上一日,有時每日都來,而那些被兩人仔細分類后再記錄在冊的資料,足足有二十多本。 這其中,包括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官辦等等等等。 這也讓周子旭吃驚不小,當初他只是覺得碼頭這邊外地客商絡繹不絕,肯定能聽到好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可涉及面會這么廣,卻是他怎么也沒預料到的。 林遠秋同樣驚訝,也特別因為商賈們時去時來、來去不定的性質,有好些旁人不敢多議論的話題,在八方茶樓這邊,他們也時常能聽到。 畢竟都是些卸了貨或者裝了貨起錨就走的行商,等下回再過來時,也不知是什么時候了。 所以有些事說了就說了,再想找說此話的人,上哪兒去找啊。 再說,大家相互之間都是有默契的,話題從茶樓開始亦在茶樓結束,出了這道門,除了各奔東西,剩下的就是一問三不知了。 也正因為如此,使得林遠秋和周子旭除時事外,還聽到了不少官員的秘辛。 包括后院的,還有族中子弟仗勢欺人的,甚至連朝中站隊的事也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來。 這讓林遠秋和周子旭佩服的同時,也對商賈們的本事有了更新的認知。 …… 整理好了資料,接下來當然是背誦了。 幾乎每天早晨,等兩人從跑馬場練過騎射回來后,就會捧起冊子一遍又一遍的記讀。 而背誦時,兩人也從不“厚此薄彼”,但凡記錄在冊的資料,不論是屯田的,還是水利的,亦或是旱澇、工程、運輸、官辦等等這些,全都一五一十的背了下來。 兩人的宗旨都是,不管能不能用到,反正把這些訊息存在腦子里以備不時之需,就肯定錯不了。 何況,如今他倆寫出的策文,不會再如先前那般只浮與表面,和空洞無物了。 這就是有了實質性積累的緣故。 兩人也試著參照闈墨制義上的一道道論題,寫出一篇篇自己的策文。 結果發現,不但能快速確定好主題,且在謀篇布局和細節填充上,都不再似以往那般費勁。 這讓林遠秋和周子旭欣喜不已。 看來只要辛苦付出了,總會有收獲的。 …… 想到自己書箱里的那些畫作,林遠秋特地抽空去了小胡掌柜那兒一趟。 接下來自己可有一段時間要忙,所以趁著這會兒還有時間,他得把畫好的畫給人家送過去才行。 自小胡掌柜鋪子里的炕屏花樣賣出名氣后,這兩年,林遠秋接到的訂單中,有一大半都是四聯幅的炕屏。 雖一開始在繡布上作畫沒紙上流暢,可畫的次數多了,熟能生巧,再畫起來就習慣了不少。 且比起四尺對開的菩薩畫像,三尺單條的屏條要小上許多,尺寸小了,畫起來自然就省時多了。 所以二十兩一副的炕屏花樣,有時只花兩個時辰,林遠秋就能畫出一套。 也所以,這兩年下來,林遠秋論語書里的銀票又夾了不少。 而那些零零散散的小面額,林遠秋也已把它們換成十幾張五十兩到一百兩的銀票了。 雖說金錢不是萬能的,可都說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 每次只要打開論語書,林遠秋就會感到莫名的安心。 …… 今年鄉試的時間依舊定在八月初九這日。 從七月初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學生離開府學前往了郡城。 有幾個甚至才六月底的時候就出發了,之所以要提前這么多,自然是為了能早些住進好客棧的緣故。 今年參加鄉試的考生比三年前要多出不少,人數多了,客房肯定緊張,別到時只能住到離貢院很遠的客棧。 顯然林三柱和周興也是這么想的。 特別是林三柱,想起上回自己和狗子兩人只能賃房子住。 且因著單獨居住,擔心會錯過與考試相關的有用消息,是以林三柱還會時不時去客棧大堂打探。 不但費時還費力。 所以這次他們無論如何都得早些過去才行。 是以,七月才過了六天,林三柱和周興就從橫溪鎮過來了,到了府城后也沒耽擱,第二日一早,一行人就乘著馬車出發郡城去了。 林遠秋總覺得自家老爹有些不對勁,怎么好像比先前更和周叔有話聊了。且周叔偷偷朝他打量的幾眼,自己可是都有看到呢,所以這兩人不會有啥事瞞著他吧。 林遠秋不知道的是,這兩人從橫溪鎮過來的路上就把他的親事聊得八字有一撇了,至于另外一捺,林三柱準備等考好了鄉試,再讓自家狗子拿主意拍板呢。 …… 第95章 考舍 因著出發的早,是以到了郡城后,離關城門還有一刻鐘的時間,大家忍不住心中慶幸,否則關了城門,他們還得在城外客棧歇上一晚。 等馬車進了城,林三柱就跟車夫指了去往客棧的路,離貢院最近的那幾家客棧林三柱可都記著呢。 只是快到第一家客棧時,老遠就瞧見那家店門口正掛著客滿的牌子,再看向前頭隔壁那家,也是如此。 車夫只能趕著馬車繼續緩緩往前,可接下去的幾家客棧也都是這種情況。難道他們還是來晚了?想到這里,林三柱和周興不禁都提起了心來,若了近處的客棧都沒了的話,那就得住到離貢院遠了不少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