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姜握含淚修改自己的講話稿。 好在,她還有一段時間可以調整一下稿子。因為按照擬好的開學典禮的流程,第二個發言的并不是她。 她與陛下致辭是一頭一尾,中間還有一位樂城郡公劉仁軌。 ** 有的人,一開口,就注定是要讓人變色的。 雖說劉仁軌的爵位,是樂城郡公,但他這一輩子,注定要帶走許多人的快樂。 什么叫不怒自威,在劉仁軌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自今日起,三校名簿,勾檢監事,賞罰之度,由我暫掌?!?/br> “凡學子有不率師教,違背校規者,按例懲罰?!?/br> 劉仁軌手下,此時就擺著三個冊子。 “校規,三所學校各有不同,具體的校規已經刊印發到了你們每個人手里?!?/br> 劉仁軌倒是沒有要求學生們多久背過,他要choucha之類的。他沒準備管這件事情——他只負責按校規罰就是了。 “今日,我就說一說校規上沒有的條目?!?/br> “考試?!?/br> 正在腹內改發言稿的姜握,聞言不由一震。 這世上,誰能聽考試二字不變色? 說來‘考試’制度,在華夏土地上,真是源遠流長。這兩個字最早是見于漢朝董仲舒的《考功名篇》,其中有‘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之語。* 當然,若是只‘考’單獨的字,出現的就更早了。 可見考試是數千年來,學生們逃不開的‘噩夢’。 * 楊小藜精神一振。 因她聽到樂城郡公說在前面的那句:每回考試績優者,皆有額外的銀錢量米作為‘獎學金’。 其實關于念書,楊家母女是發生過分歧,甚至算是發生了一次爭執的。 楊母的意思是,哪怕日子再苦,女兒若有機會必然得去讀書識字。 看看抄報鋪里的女娘就知道了——她們也不避諱出身,直言道她們中許多人,原本也是家里因荒年,甚至只是覺得略有點艱難,就把她們賣掉不要的。 如今讀書識字,做抄報的工作,也能養活自己了。 可是…… “我不留在鋪子里,阿娘一個人忙不過來的,必要影響鋪子里買賣?!?/br> 楊小藜這話是實打實的。 別說十歲的她又能收錢記賬,又能看鋪子,基本就當個大人用了。哪怕五歲的她都已經做許多活了。起碼可以幫著拿拿遞遞,讓阿娘少跑兩趟少彎幾次腰。楊小藜知道因生她落下病根,阿娘腰一直不太好。 依舊是抄報鋪的女娘,來細細說與楊家母女:“學校不但不收銀錢,你若是有本事,還能賺銀錢?!?/br> 其實女校每人補貼一千一百文,這個數字不是隨便定的,這事兒還請戶部專員來算過的。 既不能少到養不活一個小娘子,但又不能多到引起人的貪心,想這種法子把女兒塞進來誆騙這份月錢。 一千一百文,正好會有一點盈余——必需得有一點的,因許多女娘在家里,是要做針線紡織,又或是要為家中人做飯,承擔些喂養家禽的工作。 若沒有盈余,家里或許不舍得一個‘勞力’舍出去讀書。 “只要考試考得好,就能賺錢!” 這句話深深印在楊小藜的腦海中。 一串串的錢碰撞作響的聲音,就是她覺得最好聽的聲音。如果她掙得足夠多的銀錢,阿娘或許都不必再如此辛苦每日做醬菜了。 東臺之上,樂城郡公的聲音傳來,底氣十足,一點不像年過八十的老人—— “學生入學后,每旬、每月、每季、每年都會進行考試?!?/br> “每場考試側重不同,譬如十日一次的旬試,多以老師口試本旬所學為主,然年終則為大試?!?/br> 接下來,樂城郡公用平淡的語氣,說著可怕的話,把具體的考試講解了下。 最后還單獨點了點【高等學?!?,因其中的學生多為現任官來此深造進修。 樂城郡公就道:“我已稟明陛下。若經過考試,汝等業術有過于現任官者, 可聽替補?!奔?,若是學業夠好,說不定可以直接升職! 還不等這些官員們露出喜色,劉仁軌的下一句就跟上了:“若在學兩年無成者,季考年考接連下等者,即免當前官職?!?/br> 在場學生:…… 楊小藜倒是沒空去注意旁人的表情,她只是掰著手指開始算錢。 算了一會兒,因沒有筆墨,心算數目多了就有點迷糊。 楊小藜心中下決心:到時候一定好好學算學! ** 而很久后,那時候楊小藜已經念了多年的書,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一日的開學典禮后,她還時不時會想起這日。 楊小藜想:如果說她初見陛下,如望旭日高起,那么觀大司徒,便如見朗月懸光,飄然云氣。 而那一日,大司徒講的話……楊小藜想,那番話絕不止影響了她一人的一世。 如明月一般的人,帶著湛然笑意道:“方才陛下講了,有益于家國百姓者,皆為棟梁?!?/br> “那今日,我便接承陛下的話,講一個詞?!?/br> “格致?!?/br> 何為格致? 時人其實皆知‘格致’。因《禮記·大學》中便有記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然而,對姜握來說,格致還有另外一重意義。 在華夏的近現代史中,在‘科學’這個詞普遍應用前,‘格致’就代表著科學技術。 正如魯迅先生寫的那樣,他到了外面的學堂里,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諸如先進的算學、地理……’* 格致即為各種科學知識與理論。 近現代,那華夏最為暗淡的時光。 明明是一直以來領先于世界的國度,許多發明技術都超前數百年乃至千年的國家,忽然就變成了‘落后蒙昧之地’。 正如那個著名的,被無數學者討論的李約瑟難題:“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眾說紛紜,學者們也各有看法和答案。 姜握自然也想過這個問題。 觀風殿中,她望著下面的學子道:“陛下方才提起了司農寺,那我今日便以工部為例?!?/br> “坎兒井,鋸條,渠堰,滑輪水車……” 觀風殿內一片安靜。 只是這份安靜,是有些茫然的。哪怕工部的官員,雖然知道方才大司徒提起的,都是他們熟知的一些技術,但這些,怎么了嗎? 姜握看他們的神色就明白:這些技術,他們都是熟練地在用,而很少有人知道,或者說覺得有必要知道,所謂的原理。 這便是后世人研究的,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之一——只看重實用性。往往不在乎為什么,只知道有用就行。 這就是科學與技術的區別:如水車是技術,而其中的能量守恒,是科學原理。 當然,這種‘實用為上’的觀念,在古代并不是一件壞事。甚至這也是中國古代科技保持領先優勢的原因之一:不需要經過先了解理論而推導出技術,而是直接通過實用實踐得出的技術。 歷史從來沒有絕對錯誤的路。 但如今,可以走不只一條路!為什么不去試試呢—— “何為格致,是通過觀察事物,來得出其本質的原理與法則?!?/br> 姜握望著座中的學生們,望著此時華夏還是遠遠領先于世界的學子們:“我希望你們,對一事一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這才能不只熟練地使用某項技術,更能通過其科學原理,研究如何去改進! 不然的話,姜握很明白,哪怕她一天十二個時辰,不斷去刷陛下,終是有限的,她不可能買下系統內浩如煙海的所有‘發明’、‘技術’。 況且,她總有走的那一天。 單人的力量總是有盡頭。如果只有她自己,終有一日,她帶來的漣漪,那所謂的‘先進技術’,依舊會被歷史的浪潮所抹平。 唯有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才是無窮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她辦此上陽宮學校,便是希望,從此后可以通過系統,為更多的人,為更多本就有技術的人,提供‘靈感的火花’與‘砸在頭上的蘋果’。 ** 姜握想,她與陛下,或許真的是心有靈犀。 她的講話,也算是一個中心,兩個重點。 中心便是,欲以教育推動此世科學技術更好的發展。 兩個重點:一是提出‘格致’的觀點;二則是要為科技人員,尤其是為更多女性愿意成為科學研究人員,提供動力—— “這是今旬的報紙?!?/br> 隨著大司徒舉起手中的報紙,在座諸人便見,早就安排好的女親衛走到高等學校的學生席中,請出了一位女子。 并且直接請到了東臺上。 那女子上了東臺后,就站在一角,在眾人的注目中,看起來十分緊張而局促。 且她沒有穿官服:這在高等學校里,是比較少見的。因絕大部分入高等學校的學生,都是年輕的朝臣。 眾人只見大司徒走過來,溫聲安慰道:“別緊張?!比缓笥H自引著這位女娘往臺子中心走,讓她站在最中心。 此時,已經有細看過本旬報紙的人,猜到了這個女娘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