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她后來去復盤了一下‘丹青’出現的時間線。是王鳴珂到玉華寺幾年之后了。 “但現在,丹青大家的身份,實在是很好的金字招牌?!?/br> 不單是對世家,更是對…… 李唐宗親。 王鳴珂的身份,不只是世家王氏女,更曾經做過先帝的皇后。這樣的身份,圣神皇帝這些年竟然如此待她,如今還令她直接恢復本名,去做出版署的官。 其余李唐宗親、命婦見此情形,自然會松口氣的。 所以曜初才感嘆:丹青大家,雖然給她們增加了太多的工作量,但真是活生生的金字招牌。 姜握聞言點頭,正好給曜初看她才寫了個開頭的信箋—— “明達?!?/br> “見信如晤?!?/br> 晉陽公主,李明達。 * 世事沒有兩全法,尤其是變新這種大事,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滿意。 比如,無論如何,長樂公主等人,都不會心無芥蒂地來洛陽拜見新帝。 雖說她們曾經為諸如‘公主開置幕府’、‘泰山封禪皇后率內外命婦祭祀’等事默契合作,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并肩作戰(一起應付反對的朝臣)。 但如今,自不會如從前。 姜握輕嘆:“陛下定都洛陽,于此事上甚好?!?/br> 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距離產生美了。神都洛陽,并非舊日長安。 當日未跟隨越王李貞能鬧事的李唐宗室、舊族勛貴,也都留住了自己的爵位,依舊在長安過日子。 自然,陛下雖不在長安,亦有朝臣和軍隊鎮守。 “姨母,其實晉陽姑姑與我寫過信?!?/br> 曜初說起晉陽公主的家書。 說來,兩京皆有太廟,但到了年節下需祭祀之時,圣駕自不可能在兩京之間來回奔波。 故而長安城的高祖、太宗、高宗三處太廟的四時祭享,自然就要交給官員們去料理。 然而除了留守長安的禮部和太常寺官員負責此事外,圣神皇帝亦下旨,未免官員疏忽怠慢,三座太廟的祭祀可由太宗陛下嫡長女長樂公主率諸公主、親王郡王主持祭祀事。 晉陽公主寫的信正是為此而感慨—— 說來,不但皇室從前沒有嫁人的公主祭祀太廟的舊例,連民間都有一句俗語“閨女莫上娘家墳?!?/br> 女兒一旦出嫁,只能隨著夫君去祭夫家的祖輩。 “誰能想到,從前不能四時祭祀祖父父皇的太廟,如今換了皇帝,倒是能了?!庇趾螄L不是一種諷刺? * 曜初邊說,邊看姨母給晉陽姑姑寫信。 她都不必看內容,就知道:“姨母是要請晉陽姑姑回來做【醫學院院長】嗎?” 姜握頷首:“是?!?/br> 當時大議事后,許多朝臣都回去認真研究,思考自己要申請教授哪一科。但其中有些專業性強的學院,當時姜握就收到了相應的報名表—— 譬如司農寺吳正卿與兩位少卿,當日都提交了申請做農學院老師的報名表。 譬如太醫署和尚藥局的官員,也提交了申請關于醫學院的報名表。 并且覺得沒人會跟他們競爭。 但姜握心中醫學院的老師,卻是孫思邈孫神醫與精擅婦、兒兩科的女醫薛則——他們共同帶過的弟子,晉陽公主。 見姨母在寫信,曜初也如幼時在這間書房內一般,自行去筆架上選了一支筆,坐在書案的側面。 “那我跟姨母一起寫?!?/br> “一并寄與晉陽姑姑?!?! 第306章 武皇的白匣子 曜初停下筆的時候,已經是接近正午時分了。 她抬起頭,目光去找尋人影—— 姨母早已經沒在桌案前與她一并寫信了,而是坐在冰甕旁的一把搖椅上,正在懶懶散散看話本。 大概是看的入迷,只有翻頁的間隙,才會搖晃兩下。 而隨著手指翻動書頁的動作,曜初能看到姨母袖口處時不時露出一線明麗的色澤,一閃又沒入暗處。 曜初是很清楚,素日里姨母沒有帶任何腕飾的習慣。 只除了每年端午這段日子,會帶五彩絲線編成的長命縷。 玻璃甕中的冰在夏日里融化,散發著絲絲縷縷的白氣。偶爾會讓姨母的面容有一點模糊。 一切讓人心中安穩恬靜。 曜初看了片刻,這才擱下了筆。 隨后把案上寫好的,攤開晾等墨跡干掉的十來封信,分別裝到相應的信封里去。 “都寫完了?” 姜握從話本上抬起頭來。 她只與曜初一起寫了給晉陽公主的信,其余的,就都是曜初自己寫的。畢竟曜初既然要做【初等學?!康母毙iL,那么請老師的工作,還是她自己來比較好。 曜初點頭:“寫完了,等下晌連同姨母的這一封一并帶回去,明日從我府上一起發往長安?!?/br> 她方才寫的十來封信,都是發往長安的。 是作為鎮國公主兼【初等學?!康母毙iL,邀請一批特殊的李唐宗親命婦,來洛陽做老師。 準確來說,與其定義為‘特殊命婦’,更應當說是‘前李唐宗親命婦’—— 之前越王李貞和其子瑯琊王李沖起兵謀反,可謂是拔出蘿卜帶出泥,牽扯了許多李唐宗親,跟著抄家描邊。 而在抄家前,時為天后的圣神皇帝,翻出了她另一個匣子。 是的,除了黑匣子,圣神皇帝武曌,還有個白匣子。 可謂是恩怨分明,記的清清楚楚。 她據此白匣子里的名單,對事涉謀反需被抄家的宗親女眷,進行了不同的安排—— 當年在泰山封禪一事上,曾上書‘支持皇后祭祀地祇’;以及在公主開幕府、天后攝政事等事上,曾鮮明表態支持的親王妃、郡王妃等女眷,此番可請斷和離,不受牽累。 此旨一下,果然有幾位王妃上書請命。 說來宗親世家里,多的是感情淡薄甚至糟糕的夫妻。有時,內宅外院涇渭分明到,若是沒有年節之事,夫妻倆一月都見不了一面。 平時也就算了,但到這被牽連流放的節骨眼上,居然能和離脫身,對許多王妃來說,簡直是絕處逢生! 她們也沒有想到,許多年前對武皇后的一點支持,居然能在今日,換得一次生活從頭再來的機會。 而今日,曜初也特意給她們去了信。 說來,這些前‘王妃們’,大部分也都是出身關中名門世家。雖然和離后不必被牽連流放,但留在長安的日子,自然也有不舒坦處:其余李唐宗親看她們就不順眼,有的更不如意些,連母家都不支持她們和離,也不太愿意與她們再往來。 曜初就道:“不如到神都來,徹底離了那些舊人舊事,自覺天寬地廣?!?/br> 當年能夠上書支持皇后,后來又有魄力出戶和離的——這樣的女子,不會怕從長安移居洛陽。 而以這些女子的自幼教養和多年來的見識,必然是女校不可多得的資深教師。 曜初:統統寫信發出邀請。 她今日過來,也正是讓姨母幫她一并想一想,可別有什么‘漏網之魚’。 姜握含笑看曜初仔細的裝信,這孩子眼睛里帶著一種往自家碗里撈人的興致盎然。 讓姜握想起曾經的自己。 * 崔朝過來問起午膳之事時,還給兩人帶了點心。只是今日做的不是淋著牛乳的酥山,而是換了夏日清火的綠豆百合湯。 他這一上午在書房的院門口經過好幾次了,從半開著的窗口就見曜初一直在伏案寫字,倒是姜握在‘奉命休沐’。 直到曜初用過一碗冰鎮的甜湯,崔朝才問起:“近來周王與殷王如何?” 他是昨日聽姜握提起,太平是要被送入【軍事學?!咳ピ僭煲幌?,這才恍然想起,好幾個月,沒聽說兩王的消息了。 曜初:……姨父終于開始有心思關心旁的事兒了。 她就笑答道:“都好生呆在皇城中讀書?!?/br> 這是朝堂上的共識了,陛下是不會讓兩王和兩個皇孫出宮開府的,他們將一直住在宮里。 直到……本朝的儲位塵埃落定。 說來,這也就是陛下剛登基,所有朝臣都被過去的一年創的七葷八素,找不著北。 諸事目不暇接,而圣神皇帝看起來,又絕不是任由臣子擺弄左右的皇帝,這才一時沒有人敢于提起空置的東宮。 等再過兩年,諸事進入正軌,朝臣們從‘創傷’中走出來,朝上關于儲位之爭,只怕才有的吵。 此時,曜初也不提這些話。 她只是笑容柔和地說起兩個弟弟:“姨父不提,我還差點忘了。今日我來見姨母,也有關于顯兒和旦兒的事與姨母商議?!?/br> 而崔朝看到曜初的笑意,倒是不由心下一嘆:公主皇子里,只有安定公主生的最肖似先帝啊。 他回神時曜初都說了一半了—— “……不如就讓顯兒去【農學院】好好學些本事?!?/br> 說來,周王李顯也是入過朝,‘正經’當過官的。而且做的就是司農寺的官員:掌課養鵝、鴨、雞、彘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