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實在是像。 曜初笑道:“小時候住在姨母家里,還曾用刻花尺幫姨母打過格子?;蛟S父皇當年看得格子,就有女兒描的?!?/br> 皇帝難免感慨:那時候曜初被姜卿抱走的時候才滿月,如今已然是能為他們分憂的真正的大唐公主了。 他低頭看向女兒列的表格。 將從貞觀年間門起,直到今歲剡紙的朝廷征買價,都列了出來,并且還畫成了一道上升的曲線。 此外,還將朝廷年度正式公文剡紙與尋常麻紙、詔書特質的黃紙等紙張的用量也都列了出來。 原始數據來源——辛侍中。 曜初近來與辛侍中打過一番深刻交道后,忽然就明白了,為何姨母當年會把從辛侍中手中賺到幾貫錢,當成一件念念不忘開心事。 皇帝看過奏疏,也覺得是件該著手改的事情了。 雖然紙看似是小事,但規定多年的公文用紙,除非來自皇命,不然官員們是不敢隨意調換的。哪怕是宰相,深知積弊,也只能在限制用量方面想想辦法。 曜初道:“姨母是去過剡溪的?!苯衷诩埳仙闲?,自然去看過官方指定公文用紙的產出地。 “姨母給我寫了信,嘆道若再下去幾十年,只怕就不只是剡紙價昂,而是滕將砍絕??趾笫镭呦粡蜕僖印?/br> “只是當時沒有制出能夠替代的紙,便沒有回稟父皇母后?!?/br> 皇帝聽了這話凝神道:“曜初的意思是,現在制出來了?” ** 登州。 姜沃放下手里的剡紙:“也不知出版署有無做出竹紙和構皮紙?!?/br> 在去過剡溪后,姜沃就隨信寄給曜初兩種后世明清官方紙張的制紙法。 皆是出自明代《天工開物》,一為竹紙,一為構皮紙(榖紙)。 尤其是竹紙,到了明清后,產出于夾江(四川夾江縣)的夾江竹紙,直接被欽定為科舉專用‘貢紙’。 說來也巧,據記載,夾江造紙還正是起自唐,后來完善于宋明,至明末時,夾江竹紙的手工造紙每一步技術已近乎完美,哪怕到了現代,如不用機器,也沒什么可改進的。 而現在,姜沃又把它從明末的書中,扒拉出來,放到這個時間門線的大唐。 其實夾江竹紙為保障質量,造法依舊繁復精細??偣财呤嗟懒鞒?,從最開始處理竹子到最后做成一張紙,需要大約兩三個月的功夫。 但竹紙跟構皮紙,比如今用的剡紙,都勝在一個最關鍵的地方:原材料易得! 蜀地漫山遍野的竹子,絕對比剡溪一地的古藤多而且多。 而構皮紙的原材料構樹,生長很迅速,而且果子清甜好吃,葉子能夠入藥,樹皮被扒掉專門做紙張后,剩下的木頭還是很優質的柴火……姜沃覺得,這種樹就像是動物里的豬豬,對人類來說全身上下都是寶(當然,對樹和豬自己來說,就比較慘了)。 上好的構皮紙,鮮□□細,不易破損,也是明代官方乃奏本所用之紙。 “也不知帝后會選哪一種紙,作為日后的官方用紙?!?/br> ** 曜初像方才給父母遞櫻桃酪一樣,遞上兩種紙。 “父皇母后瞧瞧,竹紙和構皮紙更喜歡哪一種?!?/br> 這兩種紙在唐之前,也并非沒有,譬如晉代就有‘逍遙竹素’之語,可見已然有竹紙。 只是制作技術很不穩定,質量有些不夠格成為官方用紙。 但現在又不同了,技術是跨越時空經過檢驗的穩定。 曜初拿了筆墨過來,將兩支筆皆是蘸墨后,分別遞給父母。 帝后起筆,皆是隨手在紙上寫了個‘敕’字。 敕,乃皇帝詔令之意。 這是帝王最常寫的字之一。 而媚娘下意識寫完后,略頓筆,又若無其事加了幾個字,變成了‘帝有敕令’。 皇帝倒未留意對面人寫了些什么,他只是研究了一下兩張紙寫過字后的狀態。 “朕倒是覺得竹紙更好一些。侵潤保墨,濃淡墨痕皆宜?!?/br> “媚娘覺得呢?” “兩者都好?!?/br> 媚娘忽然想起之前姜沃一句話,說什么‘小孩子才選擇,大人全都要?!挥奢笭?。 笑過后對皇帝道:“陛下,竹紙雖好,但到底是蜀中才多好竹?!北狈降闹褡訌馁|到量都不如蜀地,且北方許多竹子也不適合造紙。 若只選用竹紙作為官方用紙,就如同選剡紙一般,還要每年去蜀地征買,運回長安。 媚娘把筆放下:“但北方倒是適宜種構樹。一來省了運紙之費,二來,也省了只用一種公文紙,又出現朝野間門皆以‘剡紙’為夸,人皆嗜利,剡溪趁夜斬藤私賣之事?!?/br> 姜沃也不只給曜初寫了信,給媚娘也寫了。 剡紙這些年短缺日貴,朝廷原也是下過禁令,不許剡溪之地私下砍伐古藤賣于外地造紙商戶。 但這種暴利行當,甭管哪朝哪代,若只靠律法禁止,都一定是禁不住的。畢竟為了百分百的利益,多少人連命都可以不要。 皇帝聞言頷首:“既如此,便都用吧?!?/br> * 今日聽女兒說了如此多紙的事兒,皇帝很是欣慰:“曜初如今,真是獨當一面的大人了?!?/br> “這樣吧,你既掌出版署,那安排朝堂逐漸換過公文紙之事,就曜初去做吧?!?/br> 換紙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 還要先安排技工去蜀地勘察建造紙署,直到竹紙,構皮紙穩定到一定產量能夠供應朝堂使用,才能徹底換過。 這之中牽涉許多部門:吏部、工部、戶部、甚至漕運等事。是件很考驗計劃能力,協調各部能力的差使。 曜初起身應下此事。 而皇帝又拿著這種新式竹紙對著外面陽光看了看紋理,然后笑道:“姜卿實在很擅長搗鼓這些新鮮事物?!?/br> “她要的許多東西,剛開始的時候,還令人摸不到頭腦?!北热绠敃r非讓船給她千里迢迢從倭國運火山灰。 起初誰聽了不覺得荒謬? 不過是灰土,外面不滿大街都是? 其實姜沃后來也明白了權力系統之意:她若不是宰相,沒有權力,很多事是絕對做不到的。甚至這些秘方在她手上,就是殺身之禍。 而皇帝這句話,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緒。 曜初輕聲道:“父皇,我也是在籌措出版署之事上,才更加清楚地看到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么?!?/br> “這三年,姨母并不在京中?!?/br> “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做許多事的時候,都覺得……姨母好似就在我身邊?!?/br> 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時常能發現姨母留下來的‘禮物’。 比如要出報紙,最要緊的事兒之一,就是壓低造紙的成本,如何做? 姨母送來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講解的很清楚:造紙最重要的就是制漿這一步——將植物原本的木質破壞掉,變成纖維素,才是能夠造紙的前提。 比起靠反復捶打,研磨的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無疑更省時省力,能夠大大降低造紙的成本。 原理就在這里,看似很簡單。 但問題是,化學制漿需要堿,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濃度的堿。哪怕有造紙術配方,但若是沒有堿這種實物,也全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曜初走到這一步的時候,發現,她無需去解決這個問題了——姨母在城建署時,為了水泥混凝土,已經解決過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實驗過許多造紙的原材料,除了樹皮、竹子、甘蔗、蘆葦等物外,還有……棉花。 而蠟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蠟則又有蕎麥有關。 曜初想起她給姨母寄過蕎麥花后,姨母很快回信道蕎麥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順帶試試發展養蜂業,畢竟除了蜂蜜,蜂蠟也有很多用處。 那時候,姨母就在設想出版署和蠟版印刷之事了嗎? 而除了蠟板外,出版署印刷報紙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脫不了干系。 …… 除了這些前期技術外,姨母提前留給她的,還有玻璃制品帶來的銀錢支持。 若無資金支持,出版署這種前期多實驗,并不太掙錢還很燒錢的署衙,她如何維持下去。 說來,這一年多,除了幾封報平安的信,曜初都沒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發現姨母留下的‘禮物’。就總覺得,姨母似乎從未離開她。就像兒時一樣,她看書不解之時,就可以捧著書去尋一個答案。 曜初低頭看著碗里的乳酪和櫻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br> 媚娘傾身拍了拍女兒的手。 她與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見女兒傷感,就安慰道:“曜初,別傷心了,若是姜卿從海外回來可通音訊,那么一定會盡快趕回京城來的?!?/br> 畢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報紙。 她想起《天工開物》中有一句關于造紙改良術后的記載,亦是她的期盼:“萬卷百家……基從此起?!?/br> 書能萬卷入萬家,亦能萬卷留后世。 * “咱們估計要趕回長安了?!?/br> 姜沃聽到這句話,不由看向門口再熟悉不過的身影——她出海是跟著師父李淳風去的。 “師父怎么這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