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因而此時見到姜沃過來,辛尚書下意識心里一緊:這位不會也是來要錢的吧。 不,姜沃是來送錢的。 準確來說,是來送‘銀錢’有關情報的。 * 有句話說得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甭管至大唐朝賀的諸藩屬國,覺得大唐多么繁華富庶物產豐約;也不論每年租粟、綾絹的賦稅能收到多少;亦或是國庫的藏貨贏儲有多少結余—— 在辛尚書口中,幾乎永遠是‘度支緊張’四個字。 實在是家大業大,產出多,擱不住花錢的地方也多! 戶部管天下財政的收入和支出。 旁人看盛世繁榮,是看收入。 但辛尚書這個掌天下銀錢赒給調撥之事的人,更多看得是支出! 這軍資、糧米兵械要不要錢?天下修馳水陸舟車要不要錢?漕運水利要不要錢?城池土木修繕要不要錢?大唐幅員遼闊,總有州縣不太平需要賑災要不要錢……這些林林總總匯聚起來,每年便是龐大的不可避免的固定支出。 除了天下十道數百州外,只這京城中,諸衙署年度支費就是一大筆開銷。 想到各署衙支費,戶部尚書又想起王神玉坐在這兒為司農寺要錢。 其實他作為戶部尚書,難道不知道農事為國家根基?可他也是真的掰著手指頭算著過日子??! 每年除了固定少不得的度支,也總有預料之外的龐大開銷,他得提前預備出可調配的余錢來—— 比如去歲的吐蕃進犯吐谷渾之戰,再比如今年大軍剛開拔不足月的百濟之戰。 哪怕已然是卓絕的的將領迅速大勝,但只要是打仗,就是燒錢,無非是燒的多少罷了。 在辛尚書眼里,錢永遠是不夠的! 有時候各地賦稅還沒到,偏生朝上又有要用錢的大事,戶部周轉緊張之時,辛尚書做夢都是掉在方孔錢的錢眼里頭! 姜沃與辛尚書談了片刻,便能感覺到這位戶部尚書,對于搞錢的執著,對于支出的審核苛刻。 姜沃便道:“不當家不知艱難。雖說國庫充盈,錢糧豐足。但若是漫灑使錢又能虛耗多久?還是得處處減省料理才是?!?/br> 因這位姜侍郎平素神色總是淡如云,一旦贊起人來,就顯得格外難得而誠摯。 起碼在辛尚書看來是這樣。 他就聽姜侍郎語氣溫切而感慨:“其實若辛尚書是個圖攬同僚人緣,而不顧百姓的,各部的度支只管給足就是了?!?/br> “做老好人多輕松?!苯钟痔嫱跎裼窠忉尩溃骸肮识覀兺跎袝?,雖偶有坐在戶部催促之舉,心底是認定辛尚書一心為公的?!?/br> 這是實話:若是辛尚書私心多一些,不愿意得罪同僚,自可以從百姓或是工程支出里挪出一抿子來。 此時聽姜侍郎這番的話語,辛尚書頗為舒坦! “我們戶部,尤其是我這個尚書,背后常被人說,是慳吝苛刻不通人情?!?/br> 這會子,辛尚書也愿意跟能體諒他難處的姜侍郎,多吐吐苦水。 當然,到了辛尚書這個級別,并不會純粹因為情緒而多話。他也有想多表露下自己的難處,好讓這位姜侍郎傳達給帝后的心思在—— 盧照鄰都看得出來的事兒,朝上這些老狐貍們哪里看不出? 這次《姓名錄》和‘禁婚令’事,帝后都不令姜侍郎沾手。 自是圣心回護看重之意。 于是,辛尚書才愿意說的更多。 因姜沃有心問,辛尚書就也樂得與她說起,朝廷缺銅錢之事。 大唐的貨幣,在金屬上,是只靠銅錢的,金銀并不是流通貨幣。 而銅又不只供應造錢,許多器物亦需銅。 因而銅礦永遠是不夠的,緊缺的。 朝廷還通過律法規定:商賈不能積蓄太多銅錢,必須要讓錢回到民間流通起來。 甚至有時還得跟刑部多合作,狠抓一批私下把銅錢熔鑄了,打造成銅器二次售賣的商賈才行。 總之,在辛尚書口中:大唐不但缺錢,還缺造錢的原材料! * 姜沃道:“辛尚書,我于錢幣事上所知甚少,有些話若是說錯了,您指教我可好?” 辛尚書點頭道:“姜侍郎有什么話只管說?!?/br> 姜沃取出了一枚銀幣,問道:“辛尚書,除了咱們大唐只用銅錢于市,許多番邦外族,都是用銀幣的?!?/br> 正如她手里這枚,從崔朝處拿到的銀幣。 今年來的番邦,許多是來自西域各國,其中大食國(阿拉伯帝國)的人,在長安想用他們帶來的銀幣花銷,結果基本沒有酒肆商鋪敢收。 因律法規定,民間是不許私鑄金銀幣的。 還是崔朝代表鴻臚寺給他們準備了許多銅錢和布帛,讓他們可以在長安城東西市購買土儀。 而作為回報,大食國的使臣,也給了崔朝許多他們國家的金銀幣。 西域各國之間的來往,用的都是銀幣,甚至直接是金子。 辛尚書接過姜沃遞上來這枚銀幣,見這可喜的銀亮的光澤,邊把玩邊搖頭惋惜道:“唉,西域多金銀啊,自然可以鑄造金銀幣?!?/br> “但咱們大唐,銀礦極少,實難!” 他抬頭對姜沃溫和道:“姜侍郎是長在宮闈內的,大約見多了金銀器皿覺得是尋常物。但其實,咱們大唐的金銀礦都很少——自大唐開國以來,朝中就有定規,六品以下官員,不得用純銀器皿?!闭倾y礦稀少的緣故。 大唐銀量,連官用奢侈品器物都受限制,何況是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了。 辛尚書將手里這枚沉甸甸的銀幣還給姜沃,又與她道:“朝廷也有與西域通商的皇商之伍。也常為一事頭疼:咱們的銅錢到了外域,當地的百姓并不認?!?/br> 偏生又不是所有貨物都能以物易物,這中間就添了不少麻煩。 * 其實就姜沃所知,中華大地上的銀礦儲備,從現代來看,總量并不少。 但……都是大多蘊藏深,難開采。 故而在古代,華夏之地一直是貧銀國。直到明朝,銀子大量從海外流入,銀才逐漸取代銅幣,才成為了主流的貨幣。 與中華大地的銀礦深而難采相對的,是歐洲的銀礦,許多都處于淺層表面。 因此早在公元前,迦太基國就能靠西班牙銀礦,把羅馬帝國攪的天翻地覆。 而說起銀礦,離大唐最近的,礦產豐富的,于古代條件下最好開采的,還是——倭國。 第134章 大唐硬核狠人 風高浪急的東海上。 艨艟相接,帆檣連天。 萬艘千軸,望之如云。 居中的一艘大型樓形戰船頂端,樹大唐烈烈幡幟。 寬平甲板之上,再高起三層樓,每層皆設弩窗矛xue。 甚至還有一架破城門專用的拋石車。 與其說是一艘樓船,也可以說是一座小型的城壘。 三層船樓的頂層,裴行儉著一身銀甲,正專心致志擺弄羅盤。海風將他戰甲外的斗篷,亦吹得烈烈有聲,宛如旗幟。 “裴侍郎?!?/br> 直到有人叫他,裴行儉才回頭,看清來人笑道:“劉兵曹?!?/br> 來人正是負責此次水路軍的糧草督運官——劉仁軌。 樓船在海浪中穩如平地,劉仁軌大步走過來。 大軍自長安城開拔月余,入海也多日。裴行儉和劉仁軌同在一艘樓船上,早已彼此熟絡。 此時裴行儉望此天海碧空一色,又見大唐的戰艦連天,心中豪氣萬丈道:“縱身著緋袍輕裘緩帶,終不及擐甲執兵!” 劉仁軌很有同感地點點頭。 然后走過來認真請教道:“這便是李仙師做出的羅盤嗎?” 裴行儉點頭,面上盡是贊嘆之容:“有此為海航之引,不比原先,只能在晴好之日觀北斗崇山,用小尺測影?!?/br> 船行海上,原本最怕風云突變迷失方向:比如倭國的使者,就是在陰云中無法辨別方向,以至于迷航后,還流落到小島上差點全軍覆沒。 有此羅盤,實大大有助于海上航行。 此番征百濟,海上戰船皆是從登州港口出發,橫渡東海,將要直達百濟熊津江口。 雖說有專門使用羅盤,行駛在先的引頭船,但這一路,熟諳風水的裴行儉,自己也一直在用羅盤觀測方向定航線。 越用越覺得精妙。 劉仁軌此番正是來請教羅盤使用的。 聽裴行儉提起李淳風來,便問道:“我聽聞,李仙師上稟圣人,道這羅盤的圖紙本是姜侍郎的?” 李淳風為人,向來不與人爭功,何況是自己的親傳弟子。 他以羅盤得封賞時,就把實情直接上稟,道圖紙并非他所出。 裴行儉點頭,又抬手指向天際,與船隊保持有一段距離的幾艘船:“劉兵曹看那幾艘船,是專門運火藥的?!?/br> 所以隔了一段距離,遠遠綴在戰船隊尾,正是為了防范火藥船一旦有什么意外,不要波及別的船只。 “這火藥,亦是當年先帝親征高句麗前,李仙師和姜侍郎師徒兩個由‘煉丹舊法’改進煉出來的?!?/br> 劉仁軌望著的幾艘裝運火藥船,又低頭看看近在咫尺的精巧羅盤,不由感慨:“姜侍郎實是個奇人?!?/br> 裴行儉頷首,心如明鏡:朝野之間關于姜侍郎的流言蜚語從未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