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95節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媚娘在紙上畫了一座彎橋,一邊寫了孫神醫,一邊畫了些小人。 媚娘道:“你覺得,咱們昨夜討論出來的那位如何?” 姜沃點頭:“在個人資歷上,自然是極合適的。只是我還需要兩三日,先多了解一些她的境況,才好提起此事?!碑吘?,這份‘傳道受業’是辛苦事,而且并非一日兩日之事,須得真心愿意,才能持之以恒。 若是別人礙于情面才答應下來,將來又不愿做了,彼此都要為難。 媚娘點頭:“是?!?/br> 終于將昨夜之事,一一敲定完畢,姜沃起身:“jiejie算了一日賬吧。你去窗邊看看綠樹多歇歇眼睛,我去公廚拎食盒回來咱們吃飯?!?/br> “等一等?!?/br> 媚娘叫住了她。 剛才她看了姜沃名下幾間門鋪子的情形,就想說一事。 此時她指了一間門道:“若是自家不能常出去盯著,我倒是覺得,你這間門鋪子,直接賣出去也好?!?/br> *** 長安城。 崔朝推門進家。 圣駕到了九成宮,一大半朝廷也跟著過去了。但長安城內各衙署自然也要有人留守。 崔朝就先被安排在長安城內的鴻臚寺待一月,等六月再換去九成宮。 這般安排,倒不是像之前出使阿賽班國一樣,專門為難他給他苦差事。 相反,這回是鴻臚寺正卿對他的關照。 原本崔朝剛進鴻臚寺時,都是見不到正卿本人的,還是自出使西域回來升了官職,又被皇帝特意點過要做鴻臚寺的‘門面’,正卿才開始親自安排他的工作,接觸的多了起來,然后……然后就開始偏心他了。 鴻臚寺正卿,雖不是出身五姓七望這種頂尖世家,但其家族在氏族志里也是能排上第三等世家的。 本來看‘崔氏’就有濾鏡,又被崔朝的容貌放大了這種濾鏡。 現在很為他打算。 這次圣駕到九成宮,這位于正卿就先讓崔朝留在長安了:“你在九成宮附近沒有宅子吧?那還是先留在京中吧。不然下了值,還要去官舍住。那邊的官舍有些簡陋,哪里如自家舒坦?!?/br> 九成宮附近的宅子倒是不少,但離行宮最近的,風景好的,早都被買走了。這會子能買到的房舍,也都是偏遠的,為了能趕上上朝,真得披星戴月。很多年輕又囊中羞澀的官員,就都要跟同僚去住朝廷提供的官舍。 崔朝剛進門,就聽見熟悉溫暖地招呼聲。 “小郎君回來了?” 廊下迎上來一個臉上帶笑的老婦人,袖子還是挽起來的,手上還滴著水。 崔朝邊走近她邊笑道:“我已經二十歲了——只有阿婆還叫我小郎君?!?/br> 老婦人臉上的笑紋更深:“小郎君的母親都是我看大的。那自然何時看你,都還是個孩子?!?/br> 兩人一并往里走去。 這是坊中一間門尋常的屋舍,前后兩院,并不如何富麗,與從前崔朝住的崔家高門廣廈自是沒法比。 但他很喜歡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十分溫馨,處處都是按照他心意布置的小門小院。 且家中人很少。 除了他之外,只有當年母親的乳娘并兩個小廝,若是住在大宅中,連收拾都忙不過來。 崔朝是孤身一人上京來的。 這幾個人,還是外祖父后來送上京塞給他的。 他小時候,母親的乳娘胡婆婆照看過他一陣子。直到他三歲上,胡婆婆才回鄭家去了。后來聽說小郎君在崔家原來受了許多委屈,還自個兒跑到京城去了,就求鄭外公帶她上京:“我命原苦,家中也沒有親人了。既然小郎君離了崔家,無人照顧,我自然該替娘子去照看的?!?/br> 鄭外公看她雖已六十歲,卻十分硬朗,又有從前照顧過女兒外孫的情分,就把胡婆婆一并帶上京來了。 又留給外孫兩個幾代都是鄭家人的小廝,單獨留下了賣身契。 崔朝原本不想要的,他更習慣自己呆著,要是有小廝跟進跟出,反倒不自在。 還是外公道:“總得有人能用才是,胡婆婆年紀大了,別的不說,冬日你要買一車車的炭,難道讓她一個老人家去搬?還是你不當值了慢慢搬?你不慣帶人出門,只留在家中就是了,若有個書啊信的要傳遞,也便宜些?!?/br> 就這樣,構成了一個小小的門戶。 胡婆婆做過乳娘,自然很有管一房內宅的經驗,把這小小門戶理的清楚明白。 正是要用晚飯的時節,胡婆婆笑道:“魚都收拾干凈了,只是老婆子還是用不慣那炒鍋?!?/br> 崔朝笑道:“嗯,我早說了,等我回來做就是了?!?/br> 起初,對于他要親自下廚,胡婆婆是很駭然的,甚至淌眼抹淚覺得小郎君從前一定受了大委屈甚至是虐待,還是崔朝道:“這炒鍋,婆婆只怕拿不動。再有,我不是與婆婆說過,太史局的李仙師都會親自下廚嗎?” 胡婆婆與許多老年婦人一樣,聽了仙師,就很快認同了。 崔朝其實真的很喜歡下廚。 因他打小寄居在堂伯家中,本身又不受待見,每回到了飯點兒,大廚房給各屋小郎君送飯菜,自然最后一個送他這里。 有很長一段時間門,他吃的都是只能算溫乎的飯菜,冬日甚至還是冰涼的。 好在屋里有個茶爐子,有些燉煮的菜肴湯品可以熱一熱,餅子也可以烤熱了再吃。為此,崔朝一直不喜歡吃面——湯面一熱就坨了,會很難吃。 除了冬日,大多數時候,他是懶得一一去重新加熱飯菜的,只要不過分涼,他就直接吃了。 很多年來,他記憶里的食物,都是溫吞的。 因此,他第一回 吃過炒菜后,就愛上了炒菜。 那時候炒鍋還是極稀罕的東西。 晉王是跟著圣人去太史局吃了一頓后,就讓將作監又做了一套送給崔朝。晉王還特意帶他到小廚房去看了炒菜的全過程。 鐵鍋里逐漸沸騰的熱油冒出金黃色小泡,菜下鍋時那一聲‘刺啦’的熱烈響聲,翻炒時候要注意火候的那種專注,以及那彌漫在空中的豐沛的食物香氣,迎面而來的熱氣…… 崔朝最喜歡炒菜的煙火熱氣。 晉王見了爆炒的大火,還拉著他退后一步:“小心火星子跳到你的袍子上——那日我們吃的菜,都是李太史令親手炒的。我可是看到,他衣服上多了兩個小洞?!?/br> 崔朝帶著一套炒鍋回了家。 久違地找回了對食物的熱愛,開始自己下廚。 每次做出一道菜肴,炒菜獨有的香氣和熱氣,都會熨過他的心,這熱騰騰的濃香像是遠遠飄到了他的兒時。 飄到了那個一口一口努力往下咽溫吞吞飯菜的自己面前。 * 崔朝常會想起過去,但很少為此傷懷。 他一貫是個向前看的人,像他的父母一樣,雖然他們陪伴他的時間門短暫,但他們的樂觀一直牢牢刻在崔朝腦海中——哪怕在病中,父母也從未頹喪過,一直努力服藥,有精神能走動的時候,就帶著他去看種在院中的花。 甚至他們還給崔朝留了許多許多信,讓孩子在以后沒有他們陪伴的日子里慢慢拆開。 崔朝在院中的竹椅上坐下來,欣賞夕陽。 院中搭著架子,種著高昌的葡萄種,是他從司農寺請回來的適應本地土壤的株苗。不過司農寺告知他,第一年種的時候,結出來的葡萄可能不會太好。 這會子是葡萄剛開始要冒串的時節,還看不出今年的葡萄會不會好。 崔朝只是坐在竹椅上,聽著暮鼓聲,看著夕陽落下,將綠色的葡萄葉染成一種毛茸茸的橙色。 崔朝忽然想起他出使西域時,沙漠中的夕陽。 壯麗的令人目眩神馳。 人間門景致這樣多,要興致盎然的一一去欣賞才不辜負。 * 直到看過夕陽,崔朝才回到后一進的東廂房里去——那被他用來做了書房。 他問留在家中的小廝:“今日有什么名刺送過來嗎?” 外祖送來的兩個小子,崔朝發現很有意思。 一個力大如牛,特別喜歡干體力活,所有搬柴火搬炭的活都包圓了不說,還覺得崔郎君這里事太少,他閑不住,給崔朝把所有院子里的土翻了好幾遍,前院要待客,種的就都是花卉,后院自家人住,種的全是瓜果蔬菜。 但這體力好的,偏生在讀書認字上一竅不懂——崔朝原想教他們都讀書識字的,結果這個就是學不進去,甚至求了胡婆婆讓郎君別教他了。 另一個倒是瘦瘦小小的很機靈,學字比較快。 如今已經能大體看懂送來的名刺了。 “有不少,已經給郎君分過了!”阿余將分好的名刺搬進書房,然后特意指了指最上頭的一份:“米行的吳掌柜連著送了三日的名刺了,估計是有急事要見郎君?!?/br> 崔朝有不少產業,其中有父母留下來給他的。也有些,是與太子殿下相關的——太子還是晉王的時候,就有不少私產讓他代管。 雖說唐律規定,官員是不能經商的,但幾乎所有官員都有自己的田莊鋪子,只是尋人代為經營罷了。 就連朝廷署衙都是這樣——比如各部的公廚,可不是每年吃多少錢,最后還能去民部報多少的賬。 而是年關一開始,民部就把一年供給公廚的銀錢發下去:比如三省這種宰輔部門,能得一千貫,六部與九寺這等部門就要次一等,只得五百貫。 夠不夠吃的,是各署衙自己的事兒。 這些錢,若是只放著坐吃山空,一年到頭,也就勉強能吃飽,吃好是絕對不夠的。 因而朝廷是允許各署衙自行找些會做生意的‘捉錢人’來,把這些本錢給他們,然后讓商人去經營,最后多弄些錢來,豐富自家的公廚。 當然,如果哪個部門自己眼瘸看走了眼,找的商人破了產,那只好自認倒霉了,大家可能一年都沒有公家飯吃,只好各自回去吃自己。 各王府也是如此。 原先做晉王時,李治就不曾出宮住在自己王府里,因此不太信任王府內屬官推舉上來的捉錢人。 那些屬官今日推這個明日薦那個的——多半是哪個商人送了錢多,他們就推薦哪個。 李治很有錢,倒不是怕他們做生意給自己賠多少。 反而是怕掙得太多——那些商人萬一打著晉王的名義,在外頭狠命撈錢,甚至做些灰色生意,到時候牽連了他的名聲,才是大事。 于是他索性把尋靠譜捉錢人的事都交給了崔朝。 還有些想當小金庫,不想入王府賬目的私產,就直接掛到崔朝名下去。 以至于崔朝現在手下的產業極多,囊括柜坊(類似后世錢莊,用于存放與借貸錢財)、金銀行、馬行、逆旅、飲子藥家、酒肆、米行、布行、以及印刷鋪和書肆——甚至因為銅錢流動量太大,還順便開了一家錢貫鋪,專門負責制作并對外售賣串錢的草繩。 基本實現了衣食住行,買賣借貸,乃至文化娛樂產業,全部能從自家的產業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