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兔眼迷離 第240節
書迷正在閱讀:春日當思、穿成女配后我和女主的白月光HE了、食修崽崽穿回來了、穿到頂流老爸未糊時、江山沉璧、老公和女兒都是哈士奇怎么破、(綜漫同人)酒廠勞模與長野孔明的戀愛小游戲、再生、種出一個靈氣復蘇
這情形,要么,是想通了。 要么,就是再也想不通。 兩樁都不是好相與,薛凌由得他一直看著,終是江玉楓輕笑一聲先移開目光去拿鑷子撿了炭核往茶爐里添,一邊裝作自嘲道:“看來是薛姑娘嫌棄江府破落門第,怕日后虧了你二位吃穿,便忙不迭的自謀前程?!?/br> 說著回看了一眼薛凌,似真似假的揶揄道:“若真是有個好的,不如也對江府提攜一二,莫負了今日你我新火試新茶的情分?!?/br> 薛凌聽聲將面前茶杯端起往江玉楓面前一聲,隨即所授往口里一飲而盡,笑道:“好說好說,相互提攜?!?/br> 江玉楓細致給她續上,道:“免了閑話罷,你我孤男寡女總是惹人話柄?!?/br> 薛凌再次仰回去道:"話都讓你江少爺說盡了。我躲著人走,你讓我在江府自便即可。我說我還要去霍云婉那,你說我看不上你江府門第。我順著你的話說相互提攜吧,你又讓我閑話少說。 這要我如何是好,索性這孤男寡女傳出去,吃虧的也是我。反正這些年我也沒少吃虧,帳多不愁,虱多不癢,不勞江少爺體貼,還得擔憂女兒家清譽這種小事。新火試新茶嘛,這等樂事,留個千古罵名也值得…… 當然若是你不樂意,那我就說點別的了?;艏矣袀€旁系霍慳,三年前隨霍云旸前往平城任節度一職。這次霍家謀逆案,他非但沒掉腦袋,反而闔家團聚了,可有什么說辭?" 薛凌仰躺著鼻息朝上,江玉楓瞧不見她表情。不過現在這時候,薛凌的表情其實已經推測不出她真正在想什么,瞧不瞧的見……差別不大。 霍慳的話,近來也算朝堂上的名人。正如薛凌想的,就平城跟寧城的那段距離,霍云旸撤兵囤糧等等,莫說霍慳是霍家親系,就算是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也應該是要在此次胡漢戰事中人頭落地。 他既活著回了平城,誰不得再背后夸一句時也命也,天底下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運氣?但平城那塊地對京中皇權確實影響不大,且霍云旸治下的人,除了霍慳還有好些人皆是一樣的非但沒能人頭落地,反而平叛有功,大受封賞,多一個霍慳也不是啥怪事??偛荒芤驗樗栈?,就必須得死吧。 此處倒是薛凌當局者迷,江府等人旁觀者清。孟行等人既隨了沈元州往京,那就是寧城的人將誅殺霍云旸的功勞攬在了自己身上。不把霍慳拉近局里,怎么解釋平城的兵撤回寧城后,又自發去守了鳥不渡? 昔日稱兄道弟說忠義,死后寢皮食rou求安生。 倒是沈元州既帶了這些人回來,明顯是要不計前嫌,將霍家舊人收為己用。說他趁火打劫,卻也得夸一句胸襟廣闊,敢用昔日對手,總要有兩三分膽氣才行。 畢竟若非沈元州要保,那些人鐵定要人頭落地。且他這個時候大肆籠絡霍家舊部,只會更惹魏塱猜忌。 個中利弊,江閎緘口不評,江玉楓此刻也就沒主動與薛凌提起沈元州在朝堂動向,只針對霍慳道:"朝堂上的消息,是此人久居邊塞,被霍家巧言令舌以蒙蔽。 后聞霍家之jian行,幡然悔悟,不惜一死,憑鳥不渡天險力阻胡人大軍兩日,這才能讓沈元州及時趕到。若非如此,寧城城內兵符失蹤,原主將身亡,后果不堪設想。" 薛凌還沒聽完,嘴角就咧到了耳根,好不容易忍到江玉楓說完,霎時哈哈大笑,嗤道:“鳥不渡那鬼地方都能稱的上天險了”?又道:“我聽聞是個叫安魚的人上位,此人是什么來頭?!?/br> 江玉楓道:“這人倒是無從查起,且他已離京?!?/br> 薛凌打斷道:“他也跟著來了京中?” 江玉楓道:“是,據說此人在此次事件中當居頭功,是他躲過了霍家重重暗殺,親自去接應的沈元州。朝廷論功行賞,他一概拒了,只求早日返平城,說是此生唯求守我疆土,于功名利祿如糞土穢草?;实埤堫伌髳?,當即任其為平城節度,即日赴任?!?/br> 薛凌聽完并未升起拜服之感,這一群人嘴里都是些勉智罄忠,叩心泣血,聽多了就覺乏味的慌。但沈元州之流皆在京中等候聽封,此人竟是早早回了邊關,功也不請了,她總有些詫異。 正要追問,江玉楓道:"難得你我二人不約而同,此人出現的怪異,事后我也打聽了些。不過寧城那頭你知道的,江府無人可用,所以打聽的不多。說來還是蘇家提了一嘴,說此人極貪財。 貌似是年初上位,緣由為何卻是不知。只是自此以后,從平城經過往來胡漢的商隊,給的供奉要比往年多上好幾倍。 依我看,沒準是怕留在京中給人查出來,想回也回不去。趁著沈元州還在收買人心,撈點好處趕緊開溜。" 薛凌不置可否,道:“說的有理,按你的說法,平城兵馬是在鳥不渡阻了胡人兩日,那沈元州就是是兩日后才到的寧城?” 江玉楓待薛凌笑聲漸歇,道:"這可未必,沈元州到達當日胡人即攻往寧城是做不得假,可胡人在鳥不渡外呆了多久,人證只需幾個探子即可,剩下都是文書上寫了遞過來。 更莫說霍云旸究竟死于何時……“,他明知薛凌瞧不見自己,卻還是盯了她一會才道:”那就只有薛姑娘清楚了。" 薛凌本已停了笑聲,這下子嘴角咧的更大,扭了兩下身子,坐正了道:“那還真是只有我清楚”,她目光掠過江玉楓面龐,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功績:“我似乎未曾與你說是如何殺了那蠢狗?!?/br> 江玉楓隨口附和:“是還不曾?!?/br> 薛凌臉上笑意隱去,冷道:“我在寧城城門墻頭,將他的脖子割開了大半?!?/br> ------------ 第571章 袍笏 江玉楓輕微點了下頭示意贊許,另添了涼水在壺里煮著,仍是尋常聲調道:"事發前幾日,寧城就有文書傳來,說是胡人要南下?;艏业娜俗鍪轮艿?,即便是個幌子,想來城中也是在備戰,城墻上該有不少人站著。 眾目睽睽瞧見霍云旸死了,這么多的謊要圓過來,真是難為孟行等人。沈元州去了也好,總也保得幾家性命,使世間少幾聲婦孺啼哭“。話畢又問薛凌:”那么多人守著,你是如何逃開的?" “既然特意為此事而去,我自是早有準備”。薛凌自省道:“你說的不差,這天大的謊都能圓過來,霍慳能活著,確然算不得什么怪事,倒是我一聽平城,就亂了心緒?!?/br> 江玉楓瞧她氣郁不似作假,開解道:“故土難離,人之常情,你又何必太過苛責自身?!?/br> 薛凌反笑道:“你是怎地覺得我苛責自己,故土難離。再是難離,一把火過去,不也就是別處飛灰。我苛責……旁人罷了,指鹿為馬、識龜成鱉”。她記起在寧城祭拜的忠義塚,想想當日沒花功夫讀上頭寫的東西也算先見之明。 那些死人的碑文上,又有幾個字是真的?免了苔蘚污手,又被矯飾污心。 薛凌語氣平淡,江玉楓也就等閑視之,道:“總也有些真的,你既來問我,我也有另一樁想問問你,胡人羯族與鮮卑的事,你那兩枚印才是真正的引子吧?!?/br> 薛凌狐疑看了江玉楓一眼,道:“是啊,我將印的拓件給了拓跋銑,江府不是瞧見了么,想來是他憑此物屠了羯族幾部,后又將石亓捏在了手里。不過石亓此人蠢的很,他是否知道兇手是誰,這我可就說不清了?!?/br> “那便了了,我無旁事,只是證實一下真相。以你所言,此事絕無可能是羯族小王爺自己算計是么?” “絕無可能,那印是我第一次去鮮卑湊巧得到的,要說是他故意算計,起碼也得給我留個信說清重要性,還是拓跋銑的信來了,我才知道印被換了。作繭自縛,活該”。薛凌端茶飲了一口,又道:“行了,胡人如何,與你我何干,浪費唇舌?!?/br> 江玉楓搖了搖頭,看著她道:“不盡如此,而今鮮卑與羯族和二為一,對西北那邊影響甚重,光是一個兵權的問題,朝堂上都吵翻了天?!?/br> 薛凌打斷道:“由得他們吵去”,她走了這一趟,算是開明白了很多事,道:“西北十六城各有將帥,只是鎮北將軍手握兵權,可調使任意一城而已。但這個調兵遣將總得有個理由,起戰,勤王……且另一半兵符在皇帝手里,以將軍手里那一半私自調兵,三城而已,又能如何?!?/br> 真個就是魏塱死了,那將軍不用兵符就能領著幾十萬人來搶椅子,那也還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兒,說遠了毫無意義。便是要搶,搶誰的還未知,她又cao的什么心。 江玉楓頓了片刻,撇開這話題道:“你說的也對,今晚仲秋,一起用膳么?” 他其實擔心的正是薛凌所想,如今江府要保瑞王登基,西北兵權是最大的變數。最壞的結果便是魏玹登基,而有人起兵造反。既然趕上了霍家案,從長計議總是比事到臨頭要好些。 多了解一些胡人那邊的情況,可借此在朝堂上做文章將兵權劃而治之,一來可以明面上討好一下魏塱,畢竟皇帝并不想將兵權全部放回沈元州手里。二來,可趁機看看能不能放些可用之人過去。 現霍家死了,黃靖愢估計是被嚇的不輕,居然伙同昭淑太后也想往西北放點人過去。近京的兵權已經在黃家手里,魏塱不知道是自己的外公快死了想給自己墳墓里添點陪葬呢,還是自己的舅舅覺得老爺子將家產帶走的太多想再掙點,但他反正是不能給。 另一邊寧城一線沈元州說是保了不少人下來,可那都是孟行身邊的如袁歧之流。還有些倒霉的,直接就被砍殺在寧城,說是誅殺霍云旸當日,遭遇抵抗,打斗中失手。更莫說另外幾城凡是跟霍家籌糧有點輕微關系的,只要孟行知道,一并記在了名單上。 死道友不死貧道,留著這些人,誰知道日后能出什么事? 有些人甚至在押送上京的路上就已畏罪,連跟個妻兒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待遇都沒落到。有了這么一檔子,寧城官員在錄有十七八位空缺。 最上頭的兵權拿不到,拿一兩城也是好的。黃家不能去,沈家不能去,這份差事,多的是人打主意,魏玹既已得了江府要捧自己登基的信,恨不能明日就登基,豈有眼睜睜瞧著的道理。 江家謹慎,且已得了李阿牛在京中,并不愿特意找人往西北,卻架不住魏玹懇切。天下性命萬萬千,舉賢不避親,又有哪個真是誰家誰家的,只管推幾人,成敗在天么。 江閎盤算一二,試試也無妨。將干系撇的遠點,能送過去固然好,送不過去,也不影響什么,便應了此事。因此江玉楓本想多問薛凌兩句,她既不愿答,也就罷了。 此處倒非他體貼,只需得了石亓篡位是假,胡人那頭的關系可暫時放下,要緊的還是朝堂上如何定論。只要皇帝說是羯族內亂,那就是內亂。 薛凌道:“我托霍云婉找了個人,要回薛宅等消息,就不與諸位團員。倒是我身邊那位含焉姑娘,若是江少爺有雅興,請幫我照拂一二?!?/br> 她本不愿與薛璃相見,江閎等人相處的也是厭煩,要去等霍云婉的消息又是確有其事,寧愿早點走。 江玉楓追問道:“找什么人,說來江府也可出一兩分力,終歸皇后現在行動不便?!?/br> 薛凌立即道:“黃旭堯?!?/br> 她知提了讓霍云婉找人,江玉楓必定會問,故意提起罷了。找到此人之后,沒準還得江府動個刀子,就打算找機會與江玉楓說道,虧這種東西能吃總是少吃的好,犯不著還得特意再進門一回。 江玉楓皺眉想了一會,才道:“找這人做什么?!?/br> 薛凌在衣袖里捏了下手腕,笑道:“有些舊事想當面問問,如何,降胡這么大的事兒?居然沒掉腦袋?” 江玉楓問的是找人做什么,而不是說此人死了還是活著,薛凌還以為意思是江府知道黃旭堯在何處老婆孩子熱炕頭,不料江玉楓道:"這個倒是不清楚,這人再沒出現過,降將一說,也不過是幾個逃兵被抓回來臨死遺言而已,并無別的證據。沒準黃將軍戰死沙場,是胡人編排獻降的謠言動搖大梁軍心也未可知。 最終只治的是守城不力的罪,誰也沒真就認了是降將啊,何況又找到不到人,上哪去掉腦袋“。他看向薛凌道:”總也就是寧城舊事,霍家都死了,抓著不放又何必呢。" 薛凌緩緩偏了腦袋,手腕在指尖磨蹭下轉了一圈,嘆著氣道:“霍準一家走的孤單啊,我讓黃續晝趕趕路,趕緊帶上一屋老小去尋他?!?/br> 黃續晝,是黃老爺子的名諱。 ------------ 第572章 袍笏 江玉楓眨眼的頻率明顯快了一拍,只稍縱即逝后道:“你回京以后,還未去過永樂公主處吧。駙馬黃承宣親自來過一回,說是公主瞧上了江府一小丫頭,想將人討要過去陪公主解悶。奈何他又說不出究竟是何人,恰逢江府小少夫人新喪,雙方頗有些不快?!?/br> 話到此處,江玉楓就住了口再沒繼續說。薛凌等了一會,仍見其拿著鑷子只顧細心撥炭火,料來永樂公主處并無大事。 剛回來那天來江府,江玉楓也曾提醒自己去永樂公主處走走,只薛凌與永樂公主又算不得好友,如今也無需要她辦事的地方,幾日折騰,居然就忘了特意去一趟。 但她沒去,無論是蘇夫人,還是皇后江府等等,都再沒提過要薛凌去,可見有了霍云婉先前提點,永樂公主已不似一開始喜怒無常,需要人安撫,所以大家心照不宣選擇了遺忘。 可見一個人如果沒有價值,那有威脅也遠比當個好人更容易讓人惦記。 既無大事,這會江玉楓又特意提起此人來,薛凌瞬間領悟。就算黃旭堯還活著,必然是黃家最見不得光的私事,尋常人莫說知道,就是說句閑話,可能已經讓黃老爺子給收拾得干凈。 因此從別處打探,瞎貓撞死耗子靠運氣罷了,唯有從黃家幾個最主要的人著手,方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這樣的人,京中有三處,第一朝堂上黃靖愢。但要撬開這人的嘴,怕是不易,縱是黃家公認的一代不如一代,好歹也是人情練達多年。 這會才想要塞個探子到黃靖愢眼前,指望混個三五日就能套出有用信息,未免太過小瞧。而江府與黃家過往還稱得上有幾分交情,現也就是勉強稱一句同僚,問是問不出來。 薛凌對江府也不報什么希望,是以沒有最先與江玉楓提。第二處,是宮里昭淑太后。聽聞當年黃旭堯為將,正是黃太妃力薦。也因為想著這一重,她才讓霍云婉幫忙打探。 但如今霍云婉與太后,已是毫無價值?;艏乙训古_,也無需在哄著,是以這差事并不好辦。薛凌原已做好了苦等的準備,現說與江玉楓,實則還是希望江府不要攔著自己進宮找霍云婉。 現在她還不想與江蘇兩家起嫌隙,自然是能騙就騙,沒想江玉楓并沒問如何盯上了黃家,而是立即提了另一條路子。 但薛凌未長在京中,不知黃承宣其人。宮闈秘事,蘇家的庫子里也沒記著幾樁,所以沒想到還有第三處可以著手。江玉楓卻是幼年與太子同住,對宮里一些過往了如指掌。 黃承宣原是黃家寄予厚望的掌上明珠,黃老爺子的心尖乖孫。當年魏塱未曾登基時,黃家因黃淑妃盛寵與皇后平分春色,所以在朝中也是風頭無兩。 黃承宣又與魏塱年歲相仿,黃淑妃極喜娘家這位侄兒,一月得有二十來天將人留在宮里與魏塱同睡,按理該養出個人中龍鳳。 不料黃承宣隨侍魏塱身側,居然樁樁件件皆是求通不求精,人說是知書識禮的公子爺,要讓長輩來評判,那就是繡花枕頭一包草。 黃老爺子居然也是不惱自家的寶貝不求上進,反倒埋怨自己女兒扣著孫子不讓還家。只他現在是臣,淑太妃已然是半個君。先君臣后父子,實在爭不過自己女兒罷了。 梁成帝對黃承宣也多有喜愛,不過這一輩的青年俊杰,他也沒幾個說不愛的。宮里常年兒郎多,金枝少,兩個公主生的晚,太平盛世里,其嬌貴尊榮無需綴言。 不知是哪一日,黃承宣遇了永樂公主,從此就丟了魂。 真丟魂還是假丟魂,都是老一輩的人精在肚子里暗暗揣測,小兒間又能識得什么。但那時魏塱與魏熠還交好,眾人常在一處詩書禮射,江玉楓沒少聽幾個皇子哥兒還有些親貴子弟拿黃承宣逗趣。 梁成帝在時,有這么一樁婚事當然錦上添花,黃家也沒少念叨,可永樂年歲并不算大,梁成帝對兩個女兒愛護不已,雖時時夸著一對兒璧人,卻一直不肯松口將永樂指給黃承宣。 到底慈父心態,想等永樂公主年長知了情事后再自己拿主意,這一等,等到了魏塱登基。再論起起黃家現在的地位,黃老爺子哪舍得將黃承宣丟去成婚,好好的一人被個駙馬身份限制住。黃淑妃更是一改往日撮合黃承宣與永樂,暗中力阻二人來往。 另一頭永樂見慣了眾星拱月,并未覺得黃承宣待她有什么特別,并沒要死要活的求嫁,黃承宣剃頭挑子急上了天也是于事無補。 這婚按理該是成不了,變故來在霍云旸返京之后?;艏揖┲蟹龀中禄实腔?,西北又平定胡人之亂。大兒子霍云昇已有婚配當不得良人,霍云旸卻是正值英雄少年,霍準為自家兒子求親,說對永樂公主一見傾心,想請陛下了卻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