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好男人[快穿] 第123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19世紀富婆之后、脫離劇情的退婚女配、望族嫡女、穿成大佬東山再起前的高傲聯姻對象[穿書]、嬌養小公主、拯救瀕危小師弟、侯門貴婦(穿書)、我在七零開廠扶貧、重回極寒降臨前[天災種田]、我阿爹是年代文男主對照組
可能是因為對方曾經覬覦過自己男人,朱滿珠對這個女人的印象格外深刻。 今天她吃到的瓜,就和這個女人有關。 萬萬沒想到,當年和顧氏珠胎暗結的,居然還是一位侯府世子。 “據說那位定安郡主性子剛烈,直接和永寧侯世子和離,還帶走了她生的那個女兒,并且將女兒改姓,過繼到了她早逝兄長的名下?!?/br> 朱滿珠咂巴著嘴,對那個沒見過面的郡主十分佩服。 也幸虧那位郡主身后有無數戰死的長輩做護身符,要不然,在這個時代帶走男方的血脈并且改姓,還真不容易。 朱滿珠不知道,原本的故事里,她也走上了這個軌跡。 這些年郡主的身體一直不好,但也磕磕絆絆活下來了,那個被改姓為姜嬰寧的女孩還被皇帝冊封為縣主,母女倆經常被皇后接進宮里生活。 但即便這樣,姜嬰寧的婚事還是比較艱難,大家既看重她身后代表的姜家殘余勢力,看重皇后和太子,可又擔心女兒隨娘,也是個剛烈的脾氣,世家大族的男子,哪一個不三妻四妾呢。 以至于現在姜嬰寧十七歲了,也沒定下婚事。 至于那個負心漢永寧侯世子,現在已經成了永寧侯,只不過不再受皇帝重用,越發沒落了。 當年顧清鳶被帶回來后什么下場外人也無從得知,反正就待在永寧侯的后院里生死不知,倒是她生的那個女兒,畢竟是永寧侯的骨rou,現在還是永寧侯承認的小姐。 只是因為外室女的出生,加上父親永寧侯又只有虛銜,現在的陌雪霜遠沒有故事里的風光無限。 這一次之所以又被人提及,是因為不久前皇后母家承恩公府舉辦的花宴里,姜嬰寧把陌霜雪推進荷塘中,當時路過的承恩公府的嫡次孫聽到動靜,下水相救,倆人有了肌膚之親。 據說皇后憐愛養在身邊的姜嬰寧,原本準備撮合她與自己的侄孫,那個侄孫,就是承恩公府的嫡次孫。 現在倒好,本來要說給她的未婚夫婿和最厭惡的庶妹有了肌膚之親,這兩對母女好像有孽緣一樣,生生世世纏繞在一起。 不管怎么樣,姜嬰寧霸道的名聲算是徹底被傳播開了。 “我覺得小姑娘也沒做錯什么啊?!?/br> 朱滿珠沒想到京都的規矩那樣多,放在他們鄉下,打起架來撕衣服扯頭發,哪有那么多講究。 這原配的女兒和小妾的孩子,難道不該不死不休嗎? 反正她絕對受不了自己相公跟別人躺一個被窩還生娃兒,要是遇到這種事,自家兩個崽子不幫著她打狐貍精,她還覺得自己生了個白眼狼呢。 閨女護著娘,有什么錯? 第80章 極品一家人(二十一) 一更 時下京都最熱鬧的話題, 除了重掀十二年前定安郡主和永寧侯的那樁舊事以及兩家糾纏了十二年的恩恩怨怨外,大概就是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了。 相比較之下,京都最繁華熱鬧的街市里閉門三個月后換了招牌開張的那家宋記飯莊, 雖然在老饕們之間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但總體來說,熱度總掩蓋不了那樣兩件大事。 前者不必說,這種世家豪族之間的桃色新聞,平民百姓也愛聽,更何況這樣從父母輩糾纏到子女輩,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 現在很多酒館茶樓里的說書先生都開始講述以這兩家為原型的故事,當然不可能直接點到他們的名字, 情節也有所改動,在說書先生的改編下, 這個故事越傳越廣,許多年輕人也開始熟知十二年前定安郡主與永寧侯和離這樁舊事,每一次都能迎來滿堂喝彩。 絕大多數說書先生在寫故事時都不偏不倚, 只說大多數人親眼見證過的, 不夸張描述定安郡主母女的霸道刁蠻,也不像大多數人一樣, 覺得陌霜雪被長姐推落水中就一定無辜可憐。 這些說書人, 誰沒講過二十多年前,姜大將軍滿門英烈固守北川, 退敵三千里的故事, 姜家就剩下定安郡主一個孤女, 長輩遺澤傾注一身, 這些熟知當年往事的說書人也不好編纂一些從未親眼見過的故事誹謗污蔑姜家的女兒。 因此現在的傳言大多兩極分化。 一部分覺得定安郡主母女倆仗著家中那些陣亡在北川的長輩, 肆意妄為, 霸道橫行,當年的定安郡主就容不得人,現在的平寧縣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連有血緣關系的庶妹都容不下。 也有一部分人覺得,當年陌霜雪的母親就能在定安郡主孕期爬床,誰知道這位永寧侯府的庶出二小姐會不會繼承了母親的血脈,為了奪得嫡姐的親事,將計就計設計了這一出。 從始至終,提及永寧侯的人很少,因為在君權、父權、父權橫行的時代,永寧侯做的這些事,甚至都算不上什么大錯。 即便當初承諾不納二色的人是他,可爆出外室生女的丑聞后,大家議論最多的,還是定安郡主的善妒不容人。 在大家看來,即便永寧侯承諾了不納妾,作為一個合格的大婦,定安郡主在自己懷孕后,就應該大度地挑選幾個女子放在永寧侯身邊伺候,這些女子甚至都不用給什么名分,當個丫鬟就好,這樣一來,又不違背永寧侯不納妾的初衷,也體現了定安郡主作為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小姐的美德。 也正是因為這個想法,姜嬰寧的婚事才變成了老大難,大家都怕她和她的母親一樣,能有幾個有權有勢的男人,愿意終身只擁有一個女人。 另一樁大事備受關注的原因也很簡單。 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總會有幾個還沒定親的青年才俊,這些人的名單早就已經出現在了一些家中有適齡未婚少女的家族手中。 兒女結親是結兩姓之好,能走到會試這一關的,要么就是世家子弟從小接受了最好的培養,要么就是天資實在出眾的寒門學生,不論是哪一種,能年紀輕輕就走到會試這一關的,都是朝廷未來的好苗子。 將家族中的女孩嫁給這樣的青年,也是一種投資。 一些真心疼愛女兒的人家,也想要在這一群讀書人里,找到那些品德高尚的兒郎。 此時皇后的關雎宮里,一國之母正拿著這樣一份名錄,對著下手一個面色憔悴缺少血氣,卻看得出來五官明艷的婦人說道。 “嬰寧這事做得莽撞,陌家那個丫頭是什么牌面上的人,值得她親自動手?!?/br> 皇后這話并不帶著太大責備,外人覺得姜嬰寧囂張跋扈,她只輕飄飄的覺得這就是小姑娘的年輕沖動,這樣的事情,根本不需要她親自動手,身邊的那些丫鬟仆從難道是死的嗎,隨便來一個忠心護主的,到時候把問題推到下人身上,再多給下人一點賞賜就好。 在皇后心里,姜嬰寧是玉瓶,陌霜雪是石頭,用玉瓶砸石頭,實在不是什么聰明的做法。 不過事已至此,自家那個糊涂的侄孫和陌霜雪有了肌膚之親,他和嬰寧的婚事,肯定是說不成了。 “你看看,這冊子上是今科一些尚未婚配的考生?!?/br> 現在姜嬰寧的婚事在京都城內不好找,但京都之外的優秀兒郎,還有選擇的機會。 皇后是真心喜歡這個孩子,不愿意將她嫁給京都那些家世一般,文采武功一般,完全帶著目的求娶的兒郎,有姜安一個前車之鑒就夠了。 這一世,皇后對待姜嬰寧的感情和原本的故事完全不同。 原本故事里,永寧侯沒有壞了名聲,他對原配妻子深情厚誼被傳唱了一輩子,因為有這樣一個生父存在,定安郡主死后,皇后也只是偶爾召當時還叫陌嬰寧的姑娘進宮陪伴。 相處的時間少了,感情自然也就淺了。 等到陌嬰寧被草草遠嫁的時候,在諸多勢力扶持之下成長起來的永寧侯早就已經今非昔比,而皇權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即便皇后看穿了永寧侯的真實為人,懷疑定安郡主當年死亡的真相,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她也不能輕舉妄動。 但這一世不同,定安郡主早早帶著女兒和離,作為皇后曾經的半個養女,經常在宮里一住就是小半個月,姜嬰寧也算是皇后看著長大的孩子,感情自然不同。 姜安也知曉皇后的好意,看著那幾個被圈畫起來的人名,神情專注。 這份冊子里的資料不可謂不詳細,除了考生本人的文采家世,連家中成員的一些基本情況也詳細記錄在案。 “會試還未開始,這些名單,也還可以觀望著?!?/br> 皇后的聲音輕而有力,能通過會試進入殿試,這些考生的份量也會水漲船高。 姜安慢慢往下看,大多數被圈畫的名字,家世背景都和京都那些兒郎大同小異,官宦世族的子弟,本來就擁有比寒門子弟更多的機會和更好的教養環境。 倒是有一兩個意外。 姜安的視線在其中一個名字上逗留了很久。 不過皇后說的對,還是得再看看…… ***** 今兒是會試放榜的日子,張貼紅榜的告示欄前早就已經擠滿了人。 大多都是小廝仆役,能參加會試的,都已經擁有了舉人身份,即便是寒門出生,這個時候,也早就有家鄉的豪紳資助,很少有人孤身進京赴考,這個時候,即便心里再急切的想要知道答案,也不會降低身份和那些下人擠在一塊。 這情況下,宋德貴就是個例外。 已經五十多歲的小老頭精神矍鑠,身形靈活,依舊可見十二年前幫兒子看榜時的生龍活虎。 倒是田翠娘矜持了許多,畢竟滿腦袋金玉珠釵,掉了哪根她都心疼,這會兒老老實實跟著兒子兒媳還有一雙孫女坐在不遠處的茶館里,看著老伴帶著小廝,拼殺在第一線。 差役拿著紅榜出來張貼的時候,人群瞬間沸騰起來。 “別擠我,老頭我今年五十有二了,老胳膊老腿脆得很,誰擠傷了我就給我養老吧!” “擠死了擠死了,老頭喘不上氣了,我就一個兒子,你們誰想給我兒子減輕負擔,就擠死我吧?!?/br> …… 那聲音又響又亮,把身邊急著看榜的小廝們都嚇得不會了。 看著宋德貴這個穿著一身綾羅綢緞,半頭銀發的小老頭,實在不明白為什么這樣富貴人家的老爺子要和他們擠一塊,不過有句話說的對,老人身子骨弱,要是真把人擠傷了,他們還真賠不起。 于是離他最近的那幾個青年苦不堪言,不僅要防著自己不能擠到他,還得拼命抵抗來自后方的推擠力量,為宋德貴拼出一片區域。 就這樣,宋家的下人都沒跟上他,只能擠在人群后面,眼睜睜看著自家老爺子輕輕松松就擠到了最前面。 和給兒子看榜不同,孫子的名字,宋德貴都是從頭找起的。 每次都不用太麻煩,因為第一個就是。 老爺子穩住身體定睛一看。 “會元!會元!” 幾個站在附近茶館酒樓的高處,準備觀察這一屆考生的人聽到這個聲音頓時來了精神。 可見到欣喜若狂的是個老頭時,又面露失望。 “我孫子是會元!五元呢!我老宋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孫子?觀察著的人頓時又來興趣了。 宋家,五元?但凡了解過這一屆考生的人,都知道老人口中的孫子是誰了。 青都府宋家,家族發跡也就是這十幾年的事情,農戶出生,族中無人做官,現在宋家的當家人,也只有秀才功名而已。 但就是這十幾年,宋氏的飯莊遍布青都府,現在京都也有了宋記的產業,豪富程度非同一般。 這樣的出身背景,大家族們是看不上的,可誰讓宋識文這人的表現太出眾了呢。 原本就是小三元加解元,現在又成了會元,要是能在殿試中取得…… 六元及第,整個盛朝在此之前也就出現過一例,那位最后入主內閣,兩朝元老,是名流千古的賢臣能臣。 當今圣上是明君,但明君也逃不開人性的限制。 宋識文已經斬獲五元,只要他殿試時的表現不那么差,自己在位期間出現一位六元及第的少年英才,對皇帝來說,也是史書上能記載的輝煌一筆。 而且宋識文太年輕了,他才十七歲啊,哪個明君不稀罕這樣的奇才。 有腦子的人都看得出來,宋識文此人只要不作死,到時候六元及第,他的前途一片輝煌。 許多世家豪族同樣惜才心切,紆尊降貴,將宋識文此人,放在了自家的擇婿名錄上。 ***** 很快就到了殿試召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