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章
李少杰說的這藝術表演上的事情,領導不懂。 但領導懂一件事。 杰哥很強,信他沒問題,很穩。 “這樣吧,什么是第一個開始的,那就先著重搞好什么,然后等后續計劃安排好,計劃好,就開一個好頭?!?/br> “緩沖時間可以多準備一點,有備無患?!?/br> 對于時間安排這個,領導確實沒法給出什么有用的意見。 因為這并不算是官方的活動,只能說是深受官方關注的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 支持不代表會親自下場。 講真,真要是來一個誰去管李少杰,那恐怕才是有問題的。 其實放在各行各業都是類似的。 專業人士是會從專業上進行更細致的考量,領導一般負責的是宏觀上的調控與調度。 所以,給出一些建議,確定一點方向可以,具體怎么做,外行的確不好插手,去指指點點。 李少杰又考慮了很久。 很快,事情便開始推動了起來! 在樂團中,經常會碰到一種情況。 同樣的一首作品,但不同的指揮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與演奏方式的。 所以,在樂團進行排練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重新再練的。 哪怕你已經無比熟悉這首曲子,也有自己的看法與解讀,但樂團不同于獨奏,抱歉,這些個人的看法不重要,你得跟著指揮的看法走。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所以,即使同樣的曲子,交給不同的指揮,在排練上也會差異極大。 至于指揮會不會統一…… 抱歉,那反而失去了指揮存在的意義。 樂團是一部精密的機器,指揮才是控制機器的人。 但這由人構成的“機器”,在不同的指揮切換中,也是需要適應時間的。 如果全部指揮都交給李少杰親力親為,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除了最終的總演出,以及在各個國家歷史遺址的演出活動的指揮,是李少杰負責以外。 平日里,在各自音樂廳的作品演奏,是由各樂團的常駐指揮家來進行指揮的。 像是普通人以為的,“你就以李少杰的基準來唄”,這實際上才是不可能的。 或許未必一定要大改特改,但按照自己獨特的個人指揮風格來,絕對是必要的。 放在李少杰本人來看,也絕對不會扼殺這種藝術的發散性的。 如果說,這作品,是一個復雜的公式。 樂團,就是計算器,或者算盤,甚至是楔形石板,麻繩,算籌……等不同的計算方式。 那么,公式中xyz的代表數字具體是多少,就是由指揮家自己決定的。 公式是一個,但算出來的結果卻千千萬萬,這才是音樂作品,樂團,指揮家,彼此之間產生的化學反應。 這樣百花齊放的結果,才是音樂藝術真正活著的靈魂。 而不會成為死的東西。 如果真的完全一樣,照著抄,那這些指揮家也不可能會成為頂尖。 而正是因為這些鐵律。 導致活動展開的時間安排變得極難。 面對這么多五花八門的國外樂團,國外音樂廳,指揮家。 很多時候,確實很難做到統一指令,統一進度。 盡善盡美,精益求精的精神是藝術家成功的基石,但往往也是煩惱的來源。 就好像畫家總會糾結于顏色的選擇,哪怕顏色在外人看來幾乎是一樣的。 音樂家也會糾結于單個的音色,盡量想達到完美,哪怕外人聽不出來。 這還都只是一些小細節。 在李少杰滿世界跑,帶樂團的這段時間里,李少杰更是感覺到了不同樂團不同的訓練問題。 這都算是寶貴的經驗,完全可以帶回去,靠著這些經驗改造國內樂團,使其進步發展。 當然,也感受到了樂團之間水準的參差。 而這么一晃,那就是一個月。 已經可以開始正式運作了。 于是,在這個秋季,李少杰作為指揮,與國交,一同在京城舉辦了《合唱交響曲》真正意義上的首演! 緊隨其后的便是全國范圍內的巡回演出,時間安排的非常緊。 甚至有時候下午三點一場演出后,需要坐飛機前往另一個城市,在七點繼續第二場演出。 古典樂曲的口碑發酵,其實還真和流行音樂不太一樣。 由于古典音樂有那么一點特殊,借助網絡的代價是一大群的牛鬼蛇神。 普通人或許最差也就是撲了,或者熱度起的慢。 但李少杰這種自帶熱度的人,最不缺的也必然是一些理所當然的噴子。 而這次活動涉及到的事情很多,輿論是很重要的。 所以,并沒有將樂曲公布在互聯網上。 而僅僅是大批量的網絡報道。 作品本身演出主要還是放在了線下。 ——能搜到很多消息,看到很多新聞,但具體是啥樣的,網上目前還搜不到。 實際上,目前來說,古典音樂最主要的地方還是在線下的演出。 很多音樂家的影響力積累,那也都是要靠一場一場音樂會打出來的。 網絡只能算是一種助力。 真玩命,那還得看現場。 或許感覺這線下演出……在擴散上比不上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