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3章
不得不說,格魯伯感受到了一絲絲莫名的壓力。 是的,壓力。 縱使雙方關系已經非常友好了,但依然感受到了一點壓力。 一開始,格魯伯覺得,這樣的感覺似乎是來源于李少杰。 但仔細想想,又總感覺并不是。 可能是來自其他更深層次。 下一步干什么? 自然是去歷史博物館! 烤鴨,故宮,長城,天an門。 必備四板斧了屬于是。 實際上,在外交中,對外國來訪者介紹本國的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格魯伯對華夏的了解,雖然很深,但很多東西理解上還是會有偏差。 就個人本身來說,格魯伯對這方面非常的有興趣。 李少杰介紹文化的方式,恰到好處,甚至堪稱精妙。 并不是一味的展示我國文化藝術,歷史淵源,然后大搖大擺的問一聲“你看我吊不”。 這樣的交流是最為低級的,更像是一種暴發戶的炫耀。 大國風范,是要藏鋒于內,穩重,謙虛不卑微,自信不自大! 比方說,介紹道歷史上一些《詩經》相關的書畫作品時,李少杰便對格魯伯說道。 “曾經,無論是奧地利,還是華夏,在歐洲的視野來看,都曾被稱為東方之國,雖然相隔萬水千山,但絲綢之路卻早就將其連在一起?!?/br> “哈布斯堡王朝時期,便曾經以a.e.i.o.u五個拉丁字母來揚起威名,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意思是天下民眾皆為奧地利的臣民?!?/br> 旋即,李少杰便指了指眼前的書法作品。 對格魯伯說道。 “這篇書法作品,寫的內容叫做《詩經》,而《詩經》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春秋時收錄,收錄內容包含西周,距今的時間,已經兩千七百余年?!?/br> “這其中,便有一句話,曾與哈布斯堡王朝的a.e.i.o.u.異曲同工?!?/br> 說到這里,李少杰的眼中精光一閃。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我們華夏,縱觀數千年風月,歷史與文化的厚重,甚至讓我們這些后人們都感覺到強大的壓力?!?/br> “不得不說,同樣被稱為東方之國,也同樣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說出同樣的話?!?/br> “只能說,偉大的國家,偉大的文明,總是有共同的偉大氣魄?!?/br> 李少杰意味深長的一笑。 基本到這里就可以了。 奧地利和德國,匈牙利的那點事兒可太復雜了,夸贊可以,別碰雷。 在這種談論中,夸對方,那就等于變相的夸自己。 大概就有種…… 【臥槽兄弟你是真nb?。?!】 【你看看我,我也挺不錯的?!?/br> 然后淡定的掏出了更nb的nb。 “不可思議,歷史驚人的重合?!?/br> 格魯伯感嘆。 如果用網絡語言來形容的話,那多少有點感覺到了“世界線收束”。 李少杰的夸獎其實很雞賊。 聽起來好像很nb。 但仔細一想,其實也沒說到底哪nb了。 表面上好像夸的是奧地利。 但總感覺夸的是自己。 而且,從格魯伯個人看來,這夸獎很受用,沒有冒犯的地方。 如果單說奧地利,實際上,在1945年往后,才真正的構建了一種同德國人分離的民族身份。 但他們成功了。 選擇與歷史和解,以文化驅動,在戰后重建中成為了非常不錯的一個國家。 之所以選擇與奧方交流,原因也正是如此。 奧方靠著自身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靠著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做到了很多事。 華夏的文化底蘊不用說,實際上,無論從時間,民族,以及統一性,認同感上,都要遠超奧地利。 但這不該是自大的借口。 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如今國際舞臺背景下,華夏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確實做的還不錯,但不夠,而且遠遠沒有達到應該達成的效果。 向奧方學習,學習如何推動文化產業,是非常有必要的。 “之所以說《詩經》,便是因為……詩經中記載的一些詩歌,實際上是要與樂配套的?!?/br> “詩書禮樂,是當年社會高層必要掌握的技能,文化,審美,禮儀,這些東西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根?!?/br> “只是年過久遠,音樂難以保存,而且時間太久了,數千年中,就連語言的讀音也難以考證,只能靠現存方言與古籍的蛛絲馬跡中,去嘗試著還原?!?/br> 李少杰帶著奧方樂團的人走著。 闡述著獨屬于華夏的歷史。 “詩樂舞,這些東西本就是一體的,代表了古代東方的審美,而這些東西,也代表了一種禮儀……” “在我們華夏,對于音律的開發是自成一脈的,雖然理論體系完全不同,但很多技巧上卻殊途同歸……” 這不同于西洋音樂的發展脈絡,讓格魯伯一行人如癡如醉。 格魯伯早就知道,東方的這個國度,音樂與西方的體系完全不同。 并且,也早就做過一系列的研究。 對于李少杰所說的東西,很是了解。 但再了解,也是從國外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