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8章
這一趟國外之旅收獲很多。 而且,也讓李少杰能夠看到一些更多的東西。 雖然以往也出過許多次國,但這一次,明顯與不同的文化與文化思想距離更近。 沖擊自然也更大一些。 作為自己,未來何去何從。 是否還有什么能做的,該做的,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想的。 這是必要的自我實現,更是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不得不說,無論燈塔還是霓虹,在文化上的一些思路,確實很有借鑒思考的價值。 但很多方面,也足以無形之中改變人的思想。 文化上的交鋒往往更為可怕。 如果是軍事交鋒,那么你來我往中,起碼是武器打擊到實處。 而且,死了就是死了。 而文化上的交鋒,往往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更可怕的是,這些“死了”的人,往往會在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幫助對方對付沒死的人,然后搞出越來越多的“死人”。 而面對文化滲透,文化入侵這些東西。 國人的很多反應與言論,也是值得深思的。 這方面是文化交鋒中,最應該注意的東西。 或許以往和李少杰無關。 可等到了一定的位置,很多東西那就是必須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不是所謂的道德綁架,而是成為更優秀的藝術家所必備的一種覺悟與擔當。 誠然,李少杰也可以不去管這些事兒。 你不管,總有人會站出來的。 但這個人為啥不能是自己? 李少杰覺得,自己應該,有必要,也愿意去思考,去做一些事。 畢竟,有這個能力。 而目前的國內,對于這方面的反饋,無非就是那么幾種。 像是牧羊犬吹噓的國外文化如何如何好,亦或是國內無腦憤青所謂外國都垃圾,或是一些所謂理中客所言“礙國者無非就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別人”等等…… 有一說一,全是薩比。 包括那些自稱冷靜客觀思考的人。 也是薩比。 因為,這些人本身的高傲就決定了他們反而迷信于自己的“冷靜與客觀”。 更容易陷入到二極管的狀態。 這往往會誤導更多的人。 如果是針對一些單個作品,或是作品一部分細節進行討論,或許還能說他們有點救。 一旦這種討論擴大到整個范圍,比如…… 日漫,燈塔大片。 說出“xx都是xxx”的話。 那絕對就是薩比無疑。 人家如何我不知道,但這種人絕對是腦瓜子有泡。 這種人還偏偏不少。 比如,問“日漫到底算不算文化入侵”。 不喜歡的說算,喜歡的說不算。 有幾個看上去冷靜思考的覺得算,但是喜歡日漫,覺得要冷靜客觀。 但這樣的人由于看待問題的視角有時候不夠深入,極其容易陷入有心人的節奏。 這種爭執的節奏,其實何嘗不是文化入侵的一環呢? 真正需要討論的不是所謂的“日漫”“燈塔大片”算不算文化入侵的一環。 需要討論的僅僅是單個作品,與所謂的“日漫”“燈塔大片”這些大范圍的概念無關。 與“日漫”“燈塔大片”無關。 無論是霓虹,還是燈塔,或是華夏。 其實,文化都是殊途同歸的。 文化本身便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對人性善與惡,宇宙真理爭端,美與丑的一種反思與歌頌。 文化它本身就是好的,就是優秀的。 但,文化這個玩意,本身也是去表達創作者對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個人的思想。 既然是個人的思想,那么是免不了會存在有失偏頗,或是夾帶個人私貨的情況。 在接受各國文化,鉆研文化產業,需要做的其實很簡單。 堅定自己的立場。 對自己研究的這個東西起碼要有清晰的個人認知。 最后,少特么站出來帶節奏。 而到了這個時候,便要進一步了解一些問題。 例如戰爭。 對戰爭,很多名家有過論述。 最廣泛的一種說法,便是“戰爭被視為一種外交和zz的極端手段,是一種矛盾爭斗表現的最高形式與暴力手段”。 但實際上,這樣的定義只是針對于這個詞匯而言。 也多數是參考戰爭論來構建的一個定義框架。 但實際上,現實中,對于戰爭的定義,孫臏早就說過更狠的。 戰爭是為了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所運用的一種暴力手段,方式,途徑。 看上去似乎一樣? 實則不然。 孫子兵法對待戰爭的觀念往往更加高級。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br> 在孫子眼中,最好的戰爭方式,永遠是“止干戈”,盡可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就完全可以從其中總結出更為廣泛的戰爭定義。 什么是戰爭? 戰爭即是調用一切能調動的極端資源,運用一切能夠克敵制勝的極端手段,迫使對方以任何一種極端的方式來接受自己的意志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