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6章
不得不說。 李少杰感覺到了一種……其他領域大佬們幾十年前的感覺。 有點子憋屈。 像是幾艘破漁船看著人家航空母艦的感覺一樣。 或許有些夸張,但確實有這么一種感覺。 東西方音樂不同,也從不要求彼此之間一定要一起玩。 不會有哪個獎真的會涵蓋所有的音樂種類,因為全世界民族太多,這不現實。 都是會照顧自己這邊的音樂種類的。 但如果從專業角度來剖析,就會發現很大的問題。 比如。 燈塔是西方音樂。 所以,縱向發展脈絡來看,他們從古典的歌劇,演唱,到樂器演奏,隨著發展,設立的爵士,音樂劇,福音,再到r&b,搖滾,嘻哈,另類。 橫向品種脈絡來看,有雷鬼,拉丁,鄉村…… 乃至于幕后的制作,筆記,介紹,歷史,編曲,作曲。 甚至是兒童音樂,朗誦等。 小樂種,小分支,保護的很到位,給予了很大的支持。 所以,即使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燈塔也不可避免的因為偶像流量文化而陷入到音樂作品的同質化上,可這個同質化的速度非常的慢。 頒獎晚會也因為獎項的居多,而節奏非???,節目非常多。 足以稱是盛會。 回看國內。 笑死。 磨磨唧唧一晚上,頒了三十個獎項左右,時長差不多,自然只能靠扯皮八卦。 看的人昏昏欲睡。 獎項都是什么? 還不都是流行? 里面出現的作品,大半也都是很西化的。 是也有很多華語特色。 但不多。 而對于地方音樂,民族音樂,以及中華傳統音樂下屬的無數分支…… 保護與鼓勵顯得太蒼白了。 搞音樂也不能總是為愛發電,人生在世求名求利也本是正常。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代表就一定要像遺產那樣稀少。 李少杰皺緊眉頭。 缺乏有效的鼓勵與支持,那些非常稀少的“熊貓級傳統音樂”得不到助力,自然只能靠那些最純粹的人去為愛發電。 可如果支持了,鼓勵了,獎項給你設置了。 還是因為人太少的原因,是真的拿不出創新,或者特別優秀的作品。 缺乏新鮮血液。 作品匱乏,人員稀少,關注自然少,照顧獎勵自然少,而因為關注與獎勵,照顧少,人員和作品也會越來越稀少。 惡性循環。 這個惡性循環,偏偏沒有誰是錯的。 怪就只能怪發展時間尚短,還有太多需要做的。 而是需要有人破局,且非一人之力。 國內已然在發展許多傳統的音樂了,發展自己民族的東西,很多稀少的東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但可惜,碰上了流量時代。 流量市場太容易被擠占,再出幾個嘩眾取寵偷換概念,或者類似于所謂“古風”的腌臜東西出來誤導大眾…… md雪上加霜。 李少杰也不由得認真的思考著。 經濟的騰飛也一定需要藝術,思想,娛樂的騰飛,不得不說,格萊美展示出的一些東西也確實很有學習的價值。 差距,咱得承認,咱得面對,然后超越他們。 或許會有人說,國內xx的某種分支的傳統音樂也是有他們圈內重量級的獎的,你這么否定太無知,什么……你不知道不代表沒有云云。 但要知道,缺少如格萊美這種更大,更廣泛,更具有世界級,國際級憋的曝光,權威的大獎。 那些分支的傳統音樂就更難以破圈了。 傳承歸傳承,但保護不能總是保護音樂不消失,尚且算是活著吧! 好幾千年的東西等待著走向世界呢! 破圈,要的從來都是國際上的影響力。 傳承保護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圈地自娛。 都是為了走向世界然后影響世界的。 燈塔也無法保證所有西方音樂的小樂種全都破圈。 但總體做的,確實夠好。 娛樂多重要,人家是明白的。 種類多,保護多,認可多。 并且影響世界,在這基礎上去宣揚他們的價值觀。 也正是因為多元化,并且多元化的很深。 是有忠實基礎的。 所以,流量時代,同質化的沖擊,才會不至于如華語音樂一般,莫名其妙的在某個時間節點上就瞬間失去了多元化,開始量產一樣的東西。 有種斷崖式裂開的感覺。 不過,發展時間也是個問題,妄自菲薄倒是不至于。 格萊美發展了幾十年,一個獎項發展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國內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時間。 畢竟,人家起步的時候,國內越zhan都還沒打…… 人家已經開始權威起來的時候,國內還沒gg開放…… 要走的路還很長。 起碼,一定要學著,嘗試。 嘗試扛過流量時代同質化批量生產音樂的沖擊,真正將優秀的,多元的音樂普及,真正的提高民眾審美。 李少杰腦子里,想的便全是這些東西。 胸膛中一股悶氣在凝聚。 雖然理解,雖然知道,但就是越想越tm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