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真想做公益,為人民做點貢獻,那還得自己親手去做。 …… 時間慢慢度過。 這次的交流會也很完美的來到了尾聲。 閉幕式演出。 這次閉幕式晚會的演出形式,倒是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為了方便真正的實踐“交流”這兩個字。 中外代表團會進行合作。 這是橫向的。 在文化藝術領域中,不同國家文化的音樂家,畫家,文學家等進行合作。 而內容的主題,表演的形式上也需要著重突破。 這是縱向的“合作”。 即不同的藝術形式,甚至跨越藝術形式,與其他文化領域的創作者進行合作。 當然,時間跨度上實際是留出了很大的余地。 從開始交流的那幾天便開始籌備。 中間的創作,排練,彼此認識,磨合的過程便是交流。 閉幕式,則是交作業。 時間上不算很匆忙,當然也沒啥空閑。 兩個月。 聽上去很長。 但實際上……對于藝術作品來說,還是這種需要方方面面融合的作品…… 是真踏馬的短。 而與李少杰進行合作的這一組…… 奧地利畫家席勒,漂亮國導演本,還有一位研究古羅馬歷史的希臘歷史學家,伯爾。 雖然奧地利畫家和研究古羅馬歷史的希臘人會有點讓人吐槽。 但組合確實切實存在了的。 講真,這就很有點難。 總不能生硬的讓杰哥彈個曲兒,在曲兒中展示畫家的繪畫,畫家畫的是歷史學家扒來的古圖,然后讓導演負責負責燈光和吶喊之類的吧…… 即使再進一步,杰哥彈曲兒的過程中,讓導演進行分鏡組合,逐幀播放畫家的動態創作過程,講述歷史變遷…… 或許放在普通的app或是網絡上,是很不錯的創意作品。 甚至放在其他一些演出,都能成為主要的支撐節目。 但如果放在這里,那就實在是太low了。 聽上去創意其實還行。 但太普通了,不配這種場合,也太簡單太無聊。 但問題來了。 這三個職業,似乎怎么組合,都完全逃不開這個怪圈。 創意的方向被鎖死,難以進行更有趣的合作方式。 而且,最重要的是……音樂的表達與畫面的表達,是否可以相輔相成。 音樂要獨立,畫面也要獨立。 都要圍繞著故事或者歷史元素展開。 彼此之間并不能一致,這樣會非常的枯燥,失去了合作想要追求的“多樣化與層次感”。 但如果各玩各的,那更尷尬。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李少杰和席勒,本,伯爾,苦苦討論了起碼四天。 別人都開始創作的時候,這邊還在討論“俺們該咋做”。 當然了,這也不算是最難的。 看看隔壁。 一位指揮家,一位建筑設計師,一位雕塑家…… 這怎么組合? 讓指揮家指揮工人按照節奏蓋房子嗎?然后讓雕塑家跟著節奏敲石頭? 直到一周后,李少杰幾人才開始相互討論著節目走向,進行著創作。 一路上磕磕碰碰,時不時還經常吵架。 李少杰和奧地利畫家席勒非常聊得來,兩人都是藝術家,藝術思維上共通聯覺不算很難,但另一邊專門醉心于影視劇動態表達的導演本,以及歷史學家伯爾,思考模式上和李少杰與席勒就有點不一樣。 彼此之間意見相左,并且大吵,不是啥稀奇的事情。 要不是因為杰哥年輕,席勒除了畫畫還喜歡健身…… 今年五十歲的本以及六十歲的伯爾早就動手了。 ……當然這是玩笑話。 爭執很正常,面紅耳赤大吵大鬧也正常,但都是基于對作品認真嚴格負責的基礎上才這樣的,也沒有人會將這方面的爭執帶入到現實中。 現實中……往往是四個人吵的天翻地覆,差點不歡而散的時候…… 杰哥提議去吃個烤鴨,然后三人笑嘻嘻的就走了。 一路波折中,作品也終于完成。 很快,也便即將臨近閉幕式演出??! 第314章 《danuvius》??! 閉幕式的活動持續一整天。 白天,有總結性的報告,也有一些其他作品的展示。 講真,這樣的交流,意義非常之大。 無論是再強的藝術家,也是會存在“思維定勢”的。 能如同李少杰這般,能夠跳出思維定勢想問題的……不多。 就好像大家開車,習慣了駕駛位在左邊,但實際上,駕駛位設計在右邊的也不少。 比如帶嚶,霓虹。 由外國人來運用中國元素,由國人去運用外國元素,或許在本家看來,有些用法會很不對勁,但未必不會迸發出令人喜愛的新東西。 例如菠蘿披薩…… 當然,在運用他國元素的時候,也要注意一些尊重,以及命名,定義上的問題。 不然會出現草莓麻婆豆腐這種偷換概念的存在。 李少杰算是大開眼界了。 圓明園為何如此美麗。 為何夠資格稱作萬園之園? 可不是因為它被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