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張瑾教授扶了扶眼鏡。 “但實際上,中國的傳統音樂,發展的還要更早,僅僅是考古有據可查的音樂發展歷史,就有整整七千余年,那時,甚至已然形成了曲調,音階,音律?!?/br> “真是不可思議?!?/br> 弗雷德里克教授忍不住贊嘆了一聲。 聽聞弗雷德里克教授的贊嘆,不少音樂家也忍不住點了點頭。 真正有據可查的音樂歷史都有七千余年??! 而且,這些證據,可都是真正考古挖出來的樂器,根據碳元素定年法得出的科學結論! 可不是挖出的什么古代面包籃子的那種東西。 “我們一致認為,遠古的音樂成型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它起源于勞動人民的歡呼聲,誕生了節奏,律動,音差?!?/br> “而因為我們傳承至今的語言體系非常的獨特,具有音調頓挫揚抑,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是語言揚抑說?!?/br> 張瑾教授呵呵一笑。 “自然,和西方追尋音樂源頭一樣,我們也有異性求愛說,巫術祭祀起源說,信號說,模仿自然說等等……” “但根據考古來看,實際上原始音樂就已經告訴我們,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出土了陶制的塤,挖制的骨哨,那時已然有了對音樂的審美?!?/br> 話音未落。 便傳來了一陣陣的驚呼。 走在展覽館中,隔著玻璃,看七千年前出土的塤與骨哨骨笛,陶笛。 能說的就只有“臥槽”。 七千歲的塤,六千歲的陶笛…… 這些文物雖然仍能吹奏,但肯定是不讓動的。 張瑾教授用完全1比1仿制的塤吹奏出優美的音調后,簡直震驚在場人一整年。 哪怕是國人,早就知道這些,聽到這種遠古的聲音后,還是感到無比的震驚。 “太離譜了?!?/br> 里昂聽著聲調,人都麻了。 當面對歷史的塵埃,與音樂廣闊的發展歷史來看。 只能感覺到自己無比的渺小。 而縱觀世界,實際上,傳承最好的,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化,真就只有中國了。 “而根據出土的典籍介紹來看,那時已經有了歌,舞,樂的結合,葛天氏氏族中所謂的【三人cao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證明?!?/br> “當時,人們所歌詠的內容,如【敬天?!俊緤^五谷】【總禽獸之極】就已經反應了當時的華夏子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br> 張瑾的臉上滿是紅光。 在場的任何一個中國人,也都是無比的自豪。 這是華夏民族七千年未曾斷絕的證據,是我們的根。 “當然了,當年歌舞樂融為一體的原始樂舞,也體現了當時的人對圖騰的崇拜,比如黃帝氏族就曾經以云為圖騰,他們的樂舞,就叫做《云門》?!?/br> “所以,目前我國學術界認為的,中國傳統音樂形成期始于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距今四千多年,但實際上,我認為,真相只會是更早的遠古時代,因為僅僅靠出土的文物,就將其拉長到了七千多年以前??!” 第306章 “學術主流不代表就是對的!” “amazing!” “太驚人了……” 有人忍不住小聲驚嘆了起來。 作為國際級別的頂級音樂家,絕大多數的人,真不會無根據的為黑而黑。 華夏悠久文化歷史,在經過了科學的考古發掘,有了強有力的證據后,自然會令人感到如此不可思議。 這種不可思議并不是“遠古人類多么牛b”之類的感慨。 而是……傳承未斷! “經過遠古時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傳統音樂來到了形成期,這個時候,便已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律法體系,七個音階,十二個律名,這個時期,為之后華夏音樂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而此時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鐘鼓樂隊?!?/br> 張瑾的話不僅僅讓外國人大開眼界。 實際上,很多國內的音樂家,也眼前放光的好奇聽著。 鐘鼓樂隊? 這不免令人想起了一個成語,“鐘鼓齊鳴”。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的音樂,因由【百家爭鳴】,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也就是這時候,古琴,出現了,成為一種重要的獨奏樂器,貫穿了我國傳統音樂的始終,也誕生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br> 張瑾介紹著,眾人順著看去。 那是一種平置彈弦的樂器,像很有名的古箏,但是沒有碼。 “古琴,又叫七弦琴,在很多詩詞中,又稱為瑤琴,屬古代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中的【絲】!” 絲,指的便是琴瑟,詩句或是成語中提到的很多。 “琴瑟和鳴”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br> 其中的典籍,各色的樂器,繁瑣的發展。 那可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 到了先秦時代,各色樂器已然達到七十余種。 甚至已經出現了“樂府”。 張瑾繼續對著外賓介紹著周朝,春秋戰國,到秦朝,逐漸發展而成的各類樂器。 外賓們時不時的提出一些問題,張瑾便進行交流與解讀等工作。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讓音樂加速發展,相同的,由于尚未經歷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所以,各個地域不同的文化發掘具有相當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