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只聽這只貓說道。 “后續會不會有戲曲專業的傻子當真我不知道,但起碼目前來說,帶有這句話的學術論文,數量,0??!” “前面還有傻子一本正經的說這是書里的東西,老祖宗傳下來的規律?!?/br> “所以……你告訴告訴我,這是哪本書的?!” 好家伙??! 吃瓜觀眾們算是直接驚呆了。 真的沒見過這種上來就直接要用論文摔臉的up主??! “好的那我們繼續逐字分析??!” 這只貓明顯變得暴躁了許多,嘩啦一下推開筆記本,看的人一陣膽戰心驚。 “凡人不聽不代表鬼神不聽,就這句話,我只能說,偷換概念偷換的妙?。?!” 這只貓翹著腳丫子。 腳丫子還一抖一抖的。 “我可以告訴你,你說的這個唱給鬼神的,叫做儺戲!傻孩子??!” “先說說京劇?!?/br> 這只貓拿出來一個白板。 開始寫寫畫畫。 像極了以前的老師正在寫板書。 “京劇的萌芽是在清代,一開始,是起源于徽州,徽州的藝人帶著鄉音下揚州,受到徽商的扶持,一開始,是火在江南?。?!” 火在江南? 徽州的藝人? 不少吃瓜群眾露出了不敢置信的樣子。 不少人,覺得京劇應該就是起源于京城的啊。 這東西……從來就不知道?。?! 一瞬間,彈幕也少了許多。 噴子更是少了不少。 畢竟,開始涉及到了知識盲區。 “然后呢?經歷了一波徽秦合流,對對,就是秦腔,不要懷疑??!” 這只貓開口就是雷擊。 不少觀眾甚至都臥槽了一聲。 京劇難不成還與秦腔有關系?! 但只聽這只貓,緩緩的攤開了京劇的發展道路。 “大家一起來到京城唱戲謀生,很自然的開始相互融合,接下來,就是徽漢合流,是的,就是流行于湖北地區的漢劇,這個時候,差不多在乾隆年間?!?/br> “然后,經過萌芽,京劇逐漸誕生,秦腔,漢調,徽戲,三種合流,借鑒吸收其他精髓,甚至和昆曲都有所交融,開始流行,而京劇的真正成熟期,大概是1883年到1918年,是不是感覺很近了?” 這只貓介紹完京劇,便話音一轉。 “為什么說偷換概念呢?因為,戲曲,確實是有專門唱給鬼神聽的,但這個叫做【儺戲】!我直接讀出來,省的你們讀成【攤戲】??!” 講真。 這句話雖然很氣人。 但確實勾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不少人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 【臥槽這人好像是不簡單?。?!】 “儺戲的起源起源于商周時期??!是的,從商州時期,一直流傳至今,直到現在,湖北,四川等地的民間,還有演儺戲的,而儺戲,就是戴著面具,一種祭神跳鬼,驅避瘟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是的,是舞蹈??!” 這只貓又做出了摳鼻子的動作。 看的令人極其來氣。 “都說【玄鳥生商】,那時的人們從宗教來說還是從音樂來說,都還在對自然崇拜,對圖騰崇拜,儺戲便因此而生?!?/br> “直到后來,由于流行,并且受到民間戲劇影響,開始演變,甚至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在唱!著名的儺戲,有《孟姜女》,《柳毅傳》或叫《龍王女》!” “當然了,隔壁的霓虹有個東西叫【能劇】,也是戴著面具唱鬼神的故事,從哪里傳過去的不需要我多言了吧??!” “是不是突然就感覺到很熟悉了?” 這只貓一攤手,看上去多少有些欠揍。 可是不得不說,道理開始懂了。 “京劇,或者不只是京劇中,確實有唱鬼的,但那是通過化妝和特殊唱腔扮演鬼,即為鬼戲,而戲曲中,確實也有專為鬼神而唱,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這一句話,【凡人不聽不代表鬼神不聽】,直接刻意混淆了這里面的一些區別??!” “典型的一知半解亂叨叨,腦洞大開瞎吵吵?!?/br> “而且,演員盡到自己的職業素養,本身跟鬼神也是沒半毛錢的關系??!” 這只貓似乎是在冷笑。 幾乎所有人都能聽的到。 “所以你告訴我,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還是你自己自嗨的時候編造的?!” “因為……別說是京劇沒有這個講究了,其他劇里也壓根就沒有這句話??!” “你們覺得京劇有這個講究,那就純粹是三人成虎?!?/br> 這只貓的語氣突然變得特別賤。 “還戲一開口,必須唱完?那我問你,地震了你跑不跑?火災了你跑不跑?不就是大夏天的演出服厚了點嗎?你至于一驚一乍嗎?” “再說沒有觀眾的事情……請不要給大家造成一種【京劇沒人看啦!京劇要滅亡拉!】的印象好嗎?!然后靠這個賣慘博同情?” “你有沒有想過一種可能?” 這只貓突然撓了撓頭。 然后用不確定的語氣問道。 “就是說……也許他們是在彩排?” 好家伙。 不少觀眾開始摳起了666。 但也有不少的觀眾莫名的反感起了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