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但是總感覺……” 李少杰又搖了搖頭。 副歌放在前面的處理很常見,但問題隨之而來。 如果后面不會有所變化處理,確實進入的快,洗腦的快,火的快。 可是后繼乏力。 音樂心理學之一,音樂的重復非常重要,可以起到強調記憶的作用,運用好其中的和弦終止式,讓歌曲的走向能被聽眾的潛意識捕捉到,這就是一種“慣性”心理。 簡單來說。 一遍旋律過去,第二遍旋律重復,那么觀眾就會有一種源自于慣性心理的“預測”感,這就產生了期待感,預測到后更會有一種自己難以察覺的成就感。 這便吸引人入坑了。 可是。 問題也在于重復。 重復的過多,記憶點不斷被強調,火是很好火,但完全沒有“驚喜”??! 是的,在不斷的重復,或者過快,過多的重復,極其容易瞬間造成審美疲勞。 這種審美疲勞會不斷的推動,給人一種焦慮,煩躁的感覺。 這個時候,反而會喚起聽眾的另一個心理。 “求異”! 渴望發生一些帶有驚喜的變化! 那么…… 李少杰若有所思,突發奇想,便將主歌a-主歌b的中間切斷?。?! “我當場就是直接變小調?。?!” 第87章 加上我的祖傳hy2。 就好像在兩片饅頭里面夾一塊醬牛rou會更好吃一般。 李少杰把主歌a-主歌b的中間切斷,空出了四個八拍的段落。 三個升號的譜子,整體走向為a大調。 那既然想直接換小調…… 就直接找出a大調的關系小調! 同樣是三個升號的#f小調! 這樣,發展順暢,回歸圓潤,并且可以帶來驚喜感! 發展和弦,終止。 李少杰仔細思索著。 如果是描述“斷了的弦”再也無法彈奏出動人的曲目…… 那么,這一種故事,完全可以插入一段描寫心聲的小調。 反復的彈了一遍a大調的琶音,又轉換#f小調的琶音,再次轉回a大調找感覺。 本該更“明朗”的a大調,如果彈的柔和婉轉起來,頗有一種……感慨的感覺。 反而是本該“陰郁”一些的#f小調琶音,如果稍微加快,加上斷奏……還真有種釋懷的感覺。 “噠~滴滴滴滴噠~滴滴滴滴~滴滴噠~” 不多時,四個八拍的旋律譜寫完畢。 李少杰越看越滿意。 這樣的處理,就完全不落俗套了。 按照正常音樂人的思維……原本a大調走到尾的半終止式是可以直接進入副歌的。 但…… 誒嘿?! 俺就是不用! 就是玩~~ 非得來一波和弦公式,跳入小調玩一玩。 然后再轉成大調,進入主歌b??! 可以普通。 但沒必要。 李少杰滿意極了。 跟別人如果一樣,那還有什么意思? 梳理一下段落。 整個曲子的編排大致結束,接下來就是編曲。 不過不著急,完全可以先套詞。 “釋懷,嗯,釋懷……” “感慨,嗯……” 仔細想一想,李少杰撓著頭,花費了近乎一個小時,總算把這一塊兒的詞填好。 接下來就是編曲,配器。 “貝司trillian?!?/br> “經典鋼琴?!?/br> “低音的底鼓……” “弦都斷了,所以必然要給我失真……” “再加上祖傳的hy2?!?/br> 六個小按鈕。 選中joah's lead,參數調0。 奇奇怪怪的嗚音就出來了。 “……” 流行音樂,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在編曲的層次上非常的重要。 一首流行歌,編曲幾乎決定了質量。 編曲編的好,簡單的旋律,搭配上不同樂器,和聲,帶來的化學反應,也可以很驚艷。 優秀的編曲,可以豐富聽感。 尤其是現代音樂,有了合成器后,可以制作非常多的音色。 這些音色的出現,極大豐富了流行音樂的選擇,以及帶來的感覺。 編曲的過程很慢。 反復的修改,調試,幾乎花去了一周。 不過,這已經算是速度很快的了。 寫歌或許一瞬間,編曲可能好幾天。 編曲結束。 混一下。 伴奏就做完了。 做完后,李少杰松了口氣,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種東西,先存起來,等到時候用得上的,就可以直接拿出來。 將音樂拖到文件夾里,看著曲庫再次+1,想要再種樹的李少杰有些迫不及待了。 “嘖嘖,這么長時間,寰美也沒動靜,真是不知道在憋什么壞招呢?!?/br> 伸了個懶腰,李少杰撇了撇嘴。 懶得想。 只要不牽扯在一起,不用被他們拿捏,那么,就算再如何的打壓自己,那也只能是無用功。 李少杰眼神微瞇。 一股野心悄然滋生。 想要不被人拿捏,還是需要有自己的渠道與資源??! 說到底,無非就是地位與權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