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同時,還要背誦中醫啟蒙的各類書籍,比如《藥性賦》、《中藥四百味》、《瀕湖脈訣》、《湯頭歌訣》、《雷公炮炙論》等等。 小金魚沒有背誦這么多,因為她直接背誦中醫基礎理論這本厚厚的書。 里面就囊括了藥性賦等諸多藥理學知識。 在這個過程當中,實際上是一個認藥過程,也是一個長期且有枯燥的過程。 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五到十年,等差不多知道鮮藥、生藥、干藥、炮制藥的形態和種類之后,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而小金魚現在就是在這個階段當中。 張宛童培養小金魚,就是差不多參照她小時候的流程來培養小金魚的。 固然,小金魚的藥材過程不會很長久,但認知藥草的過程,注定不會很短。 要知道,光是本草綱目這本書里面,明朝就已經有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草,到了清朝又增加了七百一十六種中藥。 建國后的中藥大辭典,收錄的中藥種類達到五千七百六十七種,其中植物藥有四千七百七十三種,其他的包括動物藥和礦物藥等等。 光是要記住這些藥草的名字,就能腦袋炸裂,更別說還要記住其中的藥性、病理等等了。 因此,中醫基礎理論,才是小金魚最應該接觸學習的。 第二階段則是走到臺前在堂前抓藥,同時需要背誦一套書本,這套書基本上就是《黃帝內經》不會有什么出入。 當你背誦完《素問》后又會給你《靈樞》,直至你把黃帝內經都背誦完。 下一步不同學派就會給與不同的書,比如傷寒派肯定會給《傷寒雜病論》了、易水派肯定會給《醫學啟源》《脾胃論》、溫病派肯定會給你《瘟疫論》《溫熱論》《溫病條辯》《溫熱經緯》這類的。 也就是小金魚她并不知道這些,如果她知道啃完那本比牛津字典還要厚的中醫理論基礎之外,還有很多書等著她。 她估計真的要打退堂鼓了。 在古代,第二階段還要熟悉臺前的各種人情世故,各類中藥的用量和配比等,聰明的話這個過程大約三到五年。 其實,在第二階段,大部分都被淘汰掉了。 要么轉行去做藥工,或者有資本的去做藥商、藥販等等,也有受不了轉行做其他行業的了。 剩下的,基本上都在師傅身邊跟診,日常就是抄醫案、寫藥方、端茶倒水。 或者師傅興致來了,教授徒弟切脈、針灸等技能。 第三個過程大約持續三五年,同時還會淘汰掉一部分人,因為這一步還會分為入室弟子、外室弟子等。 入室弟子,其實就是親傳了,相當于嫡傳兒子了。 有些師傅,甚至還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入室親傳,親上加親呢。 等徹底通過第三階段之后,基本上就可以獨自行醫,同時可以開山收徒了。 縱觀整個過程,理想狀態下,最少也需要十一年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 可人生又有幾個十年呢? 特別是現代,需要學習的知識更多,面對的疑難雜癥也更多。 因此,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等,是成倍上升。 十一年只不過是理想狀態而已。 如果能為小金魚學習中醫的道路上,縮短時間,提供更多的助力,周濟民認為,別說是三毛錢,就算是三塊錢,三十元,他都愿意。 崔秀蘭驚呆了,三毛錢一次? 這可比她上山采藥一次的收入還要多啊,這么大方? 她連忙搖頭拒絕了,表示只是帶個路而已,不需要這么多錢。 到了這會兒,她又害怕了。 因為她害怕這里面有坑,怕周濟民是騙子。 或者周濟民是單純想要知道山里那些藥草的聚集地,好讓他meimei以后自己來挖藥。 面對崔秀蘭突然的警惕,周濟民也是無語,只好讓丁秋楠來解釋。 畢竟相比之下,丁秋楠更有親和力一些。 或許在幾年前,丁秋楠更像是冰山美人,冷冰冰的。 但這些年下來,她啥都不用愁,天天帶小孩,親和力直接爆表。 就算是張宛童,也因為經常待在醫院,免不了跟病人家屬打交道,反而不如丁秋楠更具有親和力呢。 小金魚跟在她大嫂身后,來到崔秀蘭面前,兩姑嫂就開始了勸說。 還別說,效果比周濟民自己說要好得多。 盡管周濟民費一番口舌的話,也可以說服,但肯定不如丁秋楠和小金魚來的輕松。 此事很快就定了下來,并且確定了下次進山的日子。 崔秀蘭她們家住在深山里,沿著小路往山里走兩個多小時的路就差不多到了。 丁秋楠一聽這個距離,頓時心疼起眼前的小女孩來。 光是山里面的路,就要走差不多三個小時,可想而知小女孩她們家到底有多遠了。 簡單交流幾句,才知道深山里,總共也才七八戶人家。 并且住得都不近,所以她們家差不多就是獨門獨戶了。 此事定下來之后,看著崔秀蘭和她爺爺往深山里走去的背影,大家這才收回目光,準備返回城里。 回到南剪子胡同的時候,已經是半下午的時間了。 “爸爸,mama,你們回來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