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226節
書迷正在閱讀:不舍嬌嬌、暗衛夫郎陪我爆紅娛樂圈、穿成渣了年代文男主的白月光[七零]、再生氣我就要演你了!、穿成年代文大佬的漂亮meimei [七零]、妖痣、人美為患、重生八零:科研大佬種田報效祖國、七十年代幸福小生活、表演之神[娛樂圈]
攻破羊苴咩城后,邵明義以成都行營都指揮使的名義,下發了一道安撫命令:長和國舊有官將,各任原職,保境安民,勿致生亂。 這道命令的本意是利用大長和國殘留的威望和體制內的力量,盡可能保留其原本疆域,至于有多少作用,那就不知道了。 反正現在沒太多的精力管其他的。 八月二十九,捷報以五百里加急發往京師。 八月三十,勝捷軍左廂兵馬使張武率萬余人西行,前往弄棟城。 九月初一,西洱河各蠻兵眾解散,各歸各家。 九月初二,勝捷軍副使邵知為、右廂兵馬使姚彥章率軍萬人,前往西南方的永昌。 軍事行動基本上就如此了。除非再有傻子跳出來,公然造反,不然基本不會再行征討,而是以政治手段解決。 政治手段解決不了的,才會動用武力。 九月初三,燕王邵明義再次巡視周邊。 他對自己的未來有很清晰的規劃。 前唐諸王多居住在長安,國朝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父親在世時,他們或許能在京城周圍活動一下,問題不大。但父親百年之后,多半就很難了,這是他無法接受的。 一輩子圈在一座城里,想想就要發瘋! 大好河山,他想看一看。 風俗民情,他想體驗一下。 諸般人物,他想接觸一下。 他需要自由,哪怕是窮鄉僻壤的自由,不想被人當豬養。 朝廷大概要置云南道了,這在出征之前他就有所猜測。根據父親的只言片語,大理、鄯闡、弄棟三地肯定要置正州的,永昌在兩可之間,難說。 這四地是南詔開發得最好的地方。 但即便是這四處,內部也有大片的部落區,就如國朝南方很多正州一樣。 昨日任圜問他日后打算,他沉吟未決。 其實他有點模糊的想法,還是此番踏上云南土地后升起的,即一定要待在氣候適宜的地方。 他是北人,如果去到濕熱之地,怕是半條命都沒了。 妻子契苾氏來自北方草原,更不可能適應潮濕炎熱的氣候。 他對任圜開玩笑,說請封大理,任圜也笑了。 雖然是開玩笑,但大理的氣候真的很不錯,北人來了也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 任圜提了三點建議。 首先,南蠻的東西二京和弄棟別想了,趁早放棄。 其次,永昌可以盡力爭取一下,因為聽蠻人說,那地方也不錯,北人還是可以勉強適應當地環境的。 第三,如果這兩地都不行,那么請求將拓東鎮北部劃出來,作為他的親王封地。大致是唐曲州、靖州、南寧州(后世曲靖、昭通)這一片,即漢犍為、朱提二郡故地,或曰南中地區。 此處以烏蠻為主,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部落,但都互不統屬,沒有一個部落實力特別強,他相信以燕王的手腕,還是可以穩固統治的。 末了,任圜還感嘆,說以燕王嫡子親王的身份,即便是鄯闡府、大理府都可封得,再次也得是“城邑相望”的永昌,到犍為、朱提二郡實在是委屈了,更別說其他地方。 邵明義只是笑了笑。 任圜不知道父親的狠。他的那些弟弟們,哪個想離京的,但有用嗎?綁也要綁去封地。 不過他不愿意待在京城當籠中鳥,沒意思。弟弟們長大了,自然知道能離京的好處。 對于任圜的三點建議,他只是出于禮貌表示了肯定,但事實上一點都不樂觀。 遼東七圣州,單個州也就五萬人上下,大概一萬戶的樣子,聽起來不錯,但其實非常窮,物質上一點都不寬裕。 父親給的就是這種地方??!京城一個大商人,其日常用度怕是都要比七圣州的藩王考究,這就是弟弟們不愿去的原因。 南中,夠嗆! 況且,這里還有一條重要驛道。 從劍南通往云南,一共有兩條大驛道,其一便是此次出兵的路線,成都南下過大渡河,經嶲州(西昌)渡瀘水,進入弄棟(楚雄)地區,此為西線——成都清溪道。 東線則是自戎州(今宜賓)出發,被稱為戎州石門道,秦漢時叫夜郎道、滇池道,直通滇池,便要經過南中地區,朝廷會給出去? 有可能,因為當地本來就有很多世襲土官,難不成寧予外人,不給息子?說不通。 但也有很大可能不給,因為邵明義懷疑朝廷要經營這片地區,無論是世襲土官還是藩王宗室,都得讓路。 所以,還是得有備用的去處啊。 “段先生,事已至此,懊悔何益?人嘛,總是要向前看的,何必呢?”洱海壩子上,邵明義牽著馬兒,扭頭看向身后一位老者,說道。 老者就是段義宗。大局已定之后,他被家人放了出來,終日長吁短嘆,精神恍惚。 邵明義惜其才,又有些自己的小心思,于是便拉著他出來走走看看,算是散心吧。 段義宗搖了搖頭,顯然不想多說。 邵明義也不怪,看向周圍的農田,突然說道:“遏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池,下隰樹園林之業。易貧成富,徙有之無,家饒五畝之桑,國貯九年之廩?!?/br> 段義宗神色一動,這是太和城《德化碑》里的內容,講的是南詔君臣如何披荊斬棘,改造環境,在水旱災害頻發的地方修建水利工程,開辟農田,然后稻黍豐收,桑麻遍野,國庫充盈的事情。 “國中正在修唐史,這一段被記進《南蠻傳》里了?!鄙勖髁x說道。 段義宗猛然抬起頭,看著邵明義。 邵明義朝他點了點頭,道:“中原大國,何等胸襟氣度。南詔做得好的地方,我們也會佩服,也會贊一聲干得好。即便是敵國,他們的長處,我們也會學習,他們做得好的,我們不會昧著良心說瞎話?!?/br> 段義宗長嘆一聲。 “鄯闡府的建設,段先生出了大力吧?就連大理橫渠、高河陂池的修繕,也是先生主持的吧?”邵明義說道:“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教化部落蠻獠,耕種水田,令其家藏豐盈,戶口漸豐。又在滇池附近推廣長轅直轅犁、二牛三夫耦耕、稻麥復耕之術,都是先生的功勞吧?” “哦?”任圜故作驚訝,說道:“如此功勞,《唐書·南蠻》、《西南夷》傳中當重重記錄一筆,讓讀史之人都看到?!?/br> “當然?!鄙勖髁x說道。 段義宗囁嚅許久,最后終于破功了,只聽他說道:“殿下過譽了,老夫只不過做了些應該做的事,不敢居功?!?/br> 邵明義與任圜對視一眼,盡皆暗笑。 財色名權,只要不是真的無欲無求,總有一款適合你。 “東西二京盡矣、善矣,就是不知道諸藩鎮轄區如何,怕是不太像樣吧?!鄙勖髁x似是想到了什么,突然說道。 “殿下有所不知?!倍瘟x宗冷哼一聲,道:“敝國雖小,卻沒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即便是荒郊野嶺,也下了大力氣整飭?!?/br> “滇池、洱海以稻麥豆子種植為主,向稱糧倉。但其他地方也不差?!?/br> “南詔立國之時,只有哀牢人居住的永昌鎮有蠶桑,但百余年后,各地都有大片柘林。村邑人家柘林多者達數頃,聳干數丈。歷次攻入劍南,皆擄掠工男巧女而回,發往各地,故也能織造更為精致的綾羅?!?/br> “等等!”邵明義打斷了段義宗的話,問道:“便是南邊的通海、銀生、麗水、永昌等地,亦有柘林么?” “當然?!倍瘟x宗說道:“其實,那邊更適合柘樹生長。銀生城(景東)柘林之多,國中罕見,惜當地百姓不通教化,養蠶的少。老夫一直想著手解決的,可惜沒機會了?!?/br> “原來如此,受教了?!鄙勖髁x行了一禮。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 沒想到在很多人眼里遍地山林的銀生鎮,居然多柘樹,這是他沒想到的。 “銀生鎮南部,可也有柘林?”邵明義又問道。 段義宗搖了搖頭,道:“老夫年輕時去過那邊幾次。山重嶺復,可農耕之地極少。很多地方草萊未辟,瘴癘襲人。百姓不事農桑,或收薏苡充糧……” “何為薏苡?”邵明義虛心求教。 段義宗皺了皺眉,似乎不知道怎么形容,半晌后說道:“一種野谷,收之暴干,細舂其仁,炊為飯粥。無食器,以芭蕉葉盛之?!?/br> “當地百姓亦善用竹弓,入深林間射飛鼠,發無不中?!?/br> “其地亦不產布帛,多女少男,皆跣足,無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br> “有時候入山林采拾蟲、魚、菜、螺蜆等,歸啖食之?!?/br> 邵明義聽得目瞪口呆,這他媽不是野人? 段義宗很理解地看了他一眼,道:“一百六十年前,南詔初立時,東京很多地方就是這般模樣。再遠些,隋朝史萬歲南擊爨氏時,西京不少地方也好不到哪去。百姓是需要教化的,便是中國,周朝初年,衣不蔽體的野人難道很少嗎?” 邵明義默然。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當需要你甚至你子孫幾代人,持續不斷地教化百姓,才有可能出現成果時,那沮喪感是怎么也掩藏不住的。 突然之間,他又覺得住在京城也不錯了。 云南這地方,出了兩京,確實都是爛地,之前他過于樂觀了。如果說環境還可以忍受,可以花力氣改造的話,但那些所謂的百姓真的讓人絕望…… 但是——他深吸一口氣,我還是要自由,不想被拘束一輩子。 他已經決定,回去后就給父親寫封信,訴訴苦,探探口風。 第063章 二子 九月九,重陽佳節。 邵樹德剛剛去渭州、岷州、河州巡視了一番,回來就收到了捷報。 他稍稍放下了心。 有這份捷報,國中局勢就更加穩定了。開國十余年,已滅契丹、渤海、長和三國,聲威震于南北,不斷強化著大夏新生王朝的基礎,提升其合法性。 護圣郡王邵端奉夫婦已來秦州多日。 四月完婚之后,在京中小住了幾個月,本來就要啟行前往護圣州了,結果又被喊來了秦州,陪伴母親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 太醫署的官員們都束手無策,甚至連個說法都給不出。為何趙貴妃之前身體不好,卻一直勉強維持,來了秦州后數月,就急轉直下? 到最后,有人舉出了楊行密的例子。說他就快死了,但遠在宣州的兒子遲遲不回廣陵——召楊渥回來的公文被人扣下了——故“忍死待之”,直到兒子一回,交待完后事,很快就去世了。 邵樹德沒有怪他們,生死有命,本就尋常。 這幾日,他對八兒子的態度也好了很多,以前一直非常嚴厲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