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1086節
書迷正在閱讀:不舍嬌嬌、暗衛夫郎陪我爆紅娛樂圈、穿成渣了年代文男主的白月光[七零]、再生氣我就要演你了!、穿成年代文大佬的漂亮meimei [七零]、妖痣、人美為患、重生八零:科研大佬種田報效祖國、七十年代幸福小生活、表演之神[娛樂圈]
另外,荊南還有上萬將士,他們的生計也要安排好。他們跟了趙家這么多年,總不能什么下場都沒有,這不合適。 當然,朝廷肯定也會cao心這些事情。畢竟惹怒了武夫們,糜爛荊南,損失的還是朝廷。 “走了?!壁w匡明喝完最后一口酒,起身道:“方才姚掌記有句話,我一直沒接茬,現在可以說了。唐廷都長安之時,治理無方,但見南貨入關中,不見北貨南下。我尋思著,久而久之,關西百姓會越來越窮,生活困頓。而今卻有毛布東輸、南下,江漢百姓愛之,紛紛解囊采買,僅此一事,還不得讓關西百姓死心塌地?圣人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手段,我趙氏兄弟便為他盡忠又如何?當年家父不愿跟著秦宗權干,因為他什么都不是。圣人不一樣,值得追隨。就這樣,走了?!?/br> 第003章 紅利之三 建極七年十月初十,洛南伊闕關外,車馬如龍。 作為洛南三關之一,伊闕關已經失去了軍事上的意義。除了少許輪換征發來的土團鄉夫守城外,這里沒有一絲一毫軍中氣息,取而代之的是稅吏、稅警,征收來往商人的過稅。 朝廷連年大戰,急需用錢,不收不行啊。 而除了銅臭味外,伊闕其實是一個禪意十分濃厚的地方——它有三個別名:禹門、鐘山以及龍門。 是的,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龍門。 后魏之時,朝野佞佛,早在代都那會,就在近郊之云岡大肆雕刻佛像。都洛之后,因伊闕實為洛郊山水之勝境,且崖壁露峭,石質堅硬,為理想之刻石造像處,故大建梵宇,雕造佛像。 唐承之,且規制更甚,漸漸形成了著名的龍門石窟佛像群。 風景勝境、龍門石窟、寺廟叢林這三樣東西結合在一起,可就不得了了,完全撓在了唐夏之交士人們的癢處,故此處同樣是文人聚會之所,非常熱鬧。 這一日,大夏賓貢進士烏光贊收到了來自渤海上京的消息:父親烏炤度被下獄了,頓時失魂落魄,悲從中來。 他其實已經是夏朝的官了:都水監河渠署丞,正九品下。之前一直在宛葉走廊那邊督造陂池,最近剛被調回洛陽,今日休沐,便來龍門游玩,不想聽到了這個噩耗。 在這間涼亭內休憩的還有幾人。 來自荊南的趙匡明、姚洎二人,以及從嶺南西道趕來的幕府判官趙觀禮。 “其實小郎君何必如此著惱?!壁w匡明聽明白原委后,輕聲安慰道:“令尊為相多年,親朋故舊遍布朝野,為其求情的斷不在少數,料必無事?!?/br> 姚洎附和道:“不錯。聽小郎君所述,令尊似乎有兩件事惹惱了新君。其一,王弟大澍賢遭到猜忌,而令尊因攻伐契丹之事與其接觸頗多,故被懷疑有勾連。這事其實很好查證,令尊貴為宰相,又怎么可能是大澍賢一黨?若說勾連的話,令尊為先王佐政,兢兢業業,家無余財,所作所為有目共睹,斷不至于。其二,暗中降夏。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令尊只是反契丹,主張聯夏滅契罷了,這有何罪?如今兩國稍有紛爭,令尊受了少許牽連,也可以理解。待到形勢好轉,令尊便能出來了?!?/br> 烏光贊聽后臉色稍有好轉,但依然憂心忡忡地問道:“好轉?此為何意?” 姚洎輕捋胡須,笑而不語,只道:“小郎君勿憂。王師攻得越猛,令尊越安全?!?/br> 趙匡明同樣笑而不語。 他不知道烏炤度到底有沒有降夏,但正如姚洎所說,這人為相多年,黨羽遍布朝野。烏氏又是渤海大族,聽聞渤海國主也并非說一不二之人,國內門閥不少,所以烏炤度不是那么容易辦的。 把他下獄,已經是極限了。夏軍越兵臨城下,烏炤度越死不了。即便渤海國主想殺他,也會有人阻止。 唉,這個邊陲小國,一副亡國之相。朝野內外,都是貪生怕死之輩,沒救了。 想到這里,他把目光轉到了趙觀禮身上。 此人是桂州人,但在嶺南西道當官,為節度使葉廣略的幕僚。 若僅僅只有這一層身份,還當不得趙匡明另眼相看。但趙觀禮有個族兄叫趙觀文,前唐狀元,曾經教導大夏皇子、公主多年,剛剛出翰林院,擔任黔中道巡撫使。 這個身份就厲害了。 巡撫使已經是一道翹楚,關鍵還教導過皇子,積攢的情分可不少。加上他狀元的光環,日后做到宰相,也未必不可能。 趙觀禮注意到了他的目光,見姚洎還在安慰烏光贊,便湊了過來,小聲說道:“趙衙內此去洛陽耶?北平耶?” “先至洛陽,再去北平?!壁w匡明回道。 “昨日道中,我見得諸多蠻酋北上,朝廷可已打通關節?”趙觀禮還是很盡職的,這會就為東主開始了打聽。 “你說的是牂牁蠻酋長?” “不止牂牁蠻,似乎還有昆明部落?!壁w觀禮說道。 “趙判官是在打探王師何時借道邕州入安南?”趙匡明問道。 “正是?!壁w觀禮說道:“如果黔南諸部皆降順,那么此道通矣。不但通,沿途還能得糧rou補給,不再是畏途?!?/br> 從黔中到安南,是有驛道的。 簡單來說,從黔中道最西南的正州播州出發,往東南走七十里進入牂牁蠻境內的巴江鎮。此為前唐軍鎮,已廢,但卻已發展為一聚居地,人煙不少,適合補給。 從巴江鎮出發,一共有兩條路。 其一自牂州南循北盤江南下,進入西趙蠻境內——即剛剛被討平并置正州的地界——度入右江下行至邕州,又循左江而上,西南至交州。 其二由牂州東南行,沿著北盤江走,然后下紅水河,度入龍江,至宜州(今河池宜州區)。又東至柳州、桂州,然后南下交州。 這兩條道路,都是唐初侯弘仁主持開鑿。 “貞觀十三年(639)夏六月,渝州人侯弘仁自牂柯開道,經西趙,出邕州,以通交、桂,蠻、俚降者二萬八千余戶?!?/br> 說是兩條道,其實只能走第一條。 這條路自牂州往西,約六百里至南寧州(今曲靖),一直是自三國至唐以來,中原王朝經營云南之根據地。又西約三百里至昆彌國,唐置昆州,南詔置拓東城、善闡府。 黔中、五管看似蠻獠遍地,但其實沒那么可怕。 安史之亂前,唐廷與南詔交兵多次,多在此補給、過兵。 甚至唐朝建立前,還繞道黔中蠻境入湖南。 到了這會,聽聞馬殷也在向西發展。歷史上黔中南部的蠻獠曾大面積投降馬希范,一個湖南割據軍閥都能吸引蠻獠投靠,可見也不是什么窮兇極惡之輩,說穿了都是想世襲當官的土霸王罷了。 只要你不動他們的利益,什么都好說。 “葉帥還頂得住么?”趙匡明低聲問道。 “若非有中使至邕州宣慰,葉帥早頂不住了?!壁w觀禮說道。 趙匡明啞然失笑。 這個趙判官倒也實誠,不過一想到他的身份,嘿嘿。趙觀禮到底在為誰當官,還兩說呢。 “劉隱自取死路?!壁w匡明嘆息道。 好好一個節度使,若像他們一樣獻地歸順,朝廷能虧待他嗎?不可能啊。 結果還想著擴張,以為天高皇帝遠,朝廷很難料理到他。 唉,契丹、渤海都打了,廣州就不能打嗎?想什么呢? “嶺南西道無不翹首盼王師大至,解我危難?!壁w觀禮說道:“我行至半路,聽聞王師大破契丹,立遣隨從回邕州相告。全鎮軍民聽聞,定然士氣大振,誓與劉隱死戰到底?!?/br> “葉帥若真這么做,富貴可知矣?!壁w匡明贊道。 趙觀禮點了點頭,道:“鎮內本有人欲降,此訊一至,皆知大夏國勢蒸蒸日上,劉隱乃冢中枯骨,斷無人再敢議降。而今只盼王師南下,卻不知何時也?!?/br> 趙匡明想了想,轉頭問道:“烏小郎君久居洛陽,可知朝廷何時派兵南下五管?洛陽有無風聲傳出?” 烏光贊剛剛被姚洎安慰一番,心情好轉,聞言說道:“倒是有些傳聞。自魏王勉仁刺牂州之后,朝廷便已在北平府招募宮城役徒,赦免其罪,令發黔中,轉道嶺南西道,前往靜海軍地界。上月便有一批千余人過洛陽南下,如今卻不知在何處。對了,這些兵將拖家帶口,多cao河北口音,顯是降兵無疑,也不知他們會不會作亂?!?/br> “有家小跟著,作亂可沒那么容易?!壁w匡明笑道:“朝廷看來是動真格的了?!?/br> “其實,蜀中那邊也有人去?!睘豕赓澯值溃骸拔矣幸恢缓糜?,在南衙樞密院當值,據他所說,蜀兵五千已整頓完畢,這會可能已經南下?!?/br> “趙判官聽到了沒?”趙匡明轉過頭來,說道:“王師雖是前往安南,但途經邕州之時,或可與葉帥聯兵,共擊劉隱。即便沒有打,聽到牂牁道打通,劉隱也會畏懼,再不敢西略?!?/br> 趙觀禮大大松了一口氣,臉上笑容大盛,道:“確實。劉隱自恃兵多,囂張跋扈,若聽聞王師至邕州,定然嚇得魂不附體?!?/br> “放心便是?!壁w匡明這會活似一個“夏吹”,只聽他說道:“討平契丹、渤海之后,驅其丁壯南下,數十萬兵,一人一口唾沫也把鐘匡時、馬殷、錢镠、楊渥、王審知、劉隱等人淹死了。呃……” 烏光贊臉色黯然,情緒又低落了下去。 “哈哈?!壁w匡明尷尬地笑了笑,道:“小郎君勿憂。今上寬厚仁德,胸懷天下。無地域、門戶之見,蕃漢皆其赤子。渤海烏氏,將來說不定還有一番造化呢?!?/br> 他這話并不是亂說。 前唐之時,也善待了被攻滅的蕃胡酋豪、王族。 高句麗末代君主高藏被俘,唐高宗認為他是被權臣挾持,“政不由己”,故沒有追究。高藏還娶了皇后武則天的侄女為妻,任工部尚書,被封朝鮮王。 出任安東都督后,暗地里與靺鞨交通,然后被唐廷召回,流放邛州,死后葬于霸上,墓就在突厥頡利可汗旁邊。 夏朝看起來也是這般,朝野內外一堆圣人的手下敗將。蕃人之中,也有當高官的,烏炤度若不死,將來朝廷治理渤海,還多有借用之處。 烏氏只要老老實實,真的富貴不愁。 烏光贊拱手一禮,苦笑道:“衙內不必如此。其實我又何嘗不知渤海將亡。契丹八部都敗了,阿保機遠走大漠,渤海小國又如何能擋?其實據我了解,國中灰心喪氣之人不在少數。圣人攻伐契丹之戰,堂堂正正,無懈可擊,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兵法奧義用到了極致。這般強橫的實力,著實嚇壞了不少人,辭官不做的人不在少數。渤海,時日無多了,我心中有數,只是有些感傷罷了?!?/br> 趙匡明聞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走,下山,我陪你喝酒?!?/br> 第004章 戰利品 “這布……只值二百八十錢?!鄙猩品煌?,一經營木炭的商徒摸了摸手里的綢緞,立刻說道。 時過數月,已經有部分來自契丹的戰利品流回洛陽了,其中一大宗便是柞綢,即用柞蠶絲織成的綢緞。 “二百八十錢?你怎么不去搶?”一小廝模樣的中年怒道。 二百八十錢一匹,在雜絹里頭,也是較差的一檔了。但在他看來,這布其實質量還不錯,雖然不夠柔軟,顏色也不夠純,但怎么著也不能看作下等雜絹啊。 “這絹也不知道哪來的,我做買賣這么多年,從來沒見過。說句不中聽的,是不是絹還兩可呢,別是什么蕃錦吧?”商徒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堅持道:“最多二百九十錢,多了我怕虧本。要不你去別家看看,我不敢收?!?/br> 蕃錦這種東西,確實是存在的。最多的便是西域胡商從波斯帶來的錦緞,另外就是高麗錦之類。波斯錦比較粗韌,不太受中原商人喜愛,高麗錦就絲的質地而言和中原相差不是很大,差的是工藝和手法,即技術上的差距拉低了高麗錦的價格。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商徒聽都沒聽過的絲綢。比如歷史上印度旁遮普、克什米爾一帶有野蠶,沒被人工馴化過。這種蠶同樣吐絲,但質地較粗,當地人用這種旁遮普生絲編織綢緞,名氣一般。 波斯有不止一種蠶,可能與旁遮普野蠶是近親,蠶絲的質地較粗,綢緞質地堅韌。 越南也有本地蠶,同樣生產絲綢。 這些地方性的小蠶種、小絲綢沒能大放光芒,以至于絲綢幾乎成了中國的代名詞,說穿了還是和體量及工藝有關。 自己國家體量小,滿足不了商人的大量需求。比如前唐與回鶻市馬,最多時一年輸出四百萬匹絹。這么龐大的交易量,居然全被西域胡商吃下了(回鶻人轉賣),可見生產規模對于品牌打造非常重要的。 生產工藝同樣很重要。蠶需要馴化、育種,讓吐出的絲完美符合人們的需要,野蠶什么的是斷然不行的,壓根就沒育種過,質量肯定不行。紡織工藝、審美水平更需要文明的加持了,這些是小國家難以做到的。 因此,不要怪蕃錦被歧視,確實各方面都有不足。 “這是鐵騎軍征契丹得來的戰利品,而契丹人又是搶的渤海貨?!毙P說道:“我東家在遼澤奮戰,屢立戰功,得來的賞賜,可不是什么來歷不明的絹?!?/br> 商徒聽了肅然起敬,問道:“你家主人姓甚名誰?” “鐵騎軍李紹榮,聽過沒?”小廝得意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