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440節
書迷正在閱讀:不舍嬌嬌、暗衛夫郎陪我爆紅娛樂圈、穿成渣了年代文男主的白月光[七零]、再生氣我就要演你了!、穿成年代文大佬的漂亮meimei [七零]、妖痣、人美為患、重生八零:科研大佬種田報效祖國、七十年代幸福小生活、表演之神[娛樂圈]
第十二卷 男兒稱意得如此,駿馬長鳴北風起 第001章 底子 秋日的傍晚,略顯喧鬧。 蕭疊讓人端來了一張椅子,坐在上面,靜靜等待著。 他出身蕭氏南梁房,蕭扌忽之子,目前是河州枹罕縣令。 作為隴右節度使所在地,枹罕令之職從來沒有授予過外人,要么由蕭氏子弟出任,要么是蕭氏門生故吏。 大順三年的時候,蕭疊走馬上任,至今已經兩年了。 枹罕縣還在接收移民,主要是關中民戶,其實沒多少,一年二三十戶罷了。 眼前就有一批剛來的百姓,京兆府武功縣的,雜任官吏們正在給他們登記造冊。 “汝何名耶?”小使問道。 “牛大郎?!?/br> “沒名字?” “就是牛大郎?!?/br> 小使愣了一下,但還是認認真真地謄抄完畢。 “年歲幾何?” “三十?!?/br> “京兆府發送時說你是四十歲,為何又三十了?” “那就是四十,某記不太清?!?/br> 小使抬起頭來,仔仔細細看了他半晌,最后給他寫了個“三十五”。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他早就見怪不怪。 漢人百姓還算好的,很多蕃人壓根就沒有年齡的概念,愚昧得很。 上次他登記了一個,問他多大,那個羌人說自己可能三十,也可能五十,讓人無所適從,只能靠目測了,但往往誤差很大。 “不準跑,抓回來就沒收田地,發配礦上?!毙∈咕媪艘宦?,又去下一戶面前。 編戶移民逃跑,時常有之,以蕃人為主。 同一個部落的人明顯互相扶持,拉幫結派,住也要住到一起,逃跑也是一起逃。如果你想打聽某個不知道去向的人的消息,他的同鄉或同部落的人完全可以提供最詳盡的情況。 蕃人逃跑的原因主要是拒服兵役。 比如數月前隴右節度使蕭遘就下令河、渭、臨、岷、蘭諸州征發土團鄉夫五千人,開往青唐城,配合鐵騎軍、新泉軍、鎮國軍及羅家部、梁家部、楊家部對叛亂吐蕃人進剿。 路途遙遠,關山阻隔,去了搞不好命都沒了,關鍵是沒什么好處。 不過跑的主要是單身漢,有家有業的就難了。 第二大逃跑原因是不愿受管教,或者生活不習慣,這也不少。 “汝何名?” “鹿榮,二十有八?!边@是一位流放犯人,來自魏州。 “家人為何沒來?” “被娘家接回去了,不愿來?!?/br> 小使注意到這人曾是個軍漢,不由得多看了兩眼。魏博武夫大爺啊,不得了,若不是得罪了人,還在老家吃香的喝辣的呢。 “不準跑,抓回來就——” “某知曉了?!甭箻s不耐煩地答道。 小使瞪了他一眼,看來這廝沒明白自己的處境,當衙兵當慣了吧? 不過他的心地不錯,盡管鹿榮不領情,一副自暴自棄的模樣,他還是認真說道:“安心住下就是了。這里不缺婦人,四十歲的鰥夫來了后都好幾個孩子了?!?/br> 鹿榮愣了一下,撇了撇嘴角,最終還是道了聲謝。 “汝何名?”這是一個蕃人,身上還戴著枷鎖,比較少見。 對方說的不知道是什么語言,小使沒聽懂。 一位驅使官走上前來,用土語和此人對話了一番,然后說道:“鳳翔鎮的土團兵,去興州討草賊,路上有人對他說,前一批去的都死光了,他就跑了。后來打算發配到唐州當突將,恰逢大帥下令禁止罪犯充軍,就送來這邊了?!?/br> 小使這才明白,道:“林場苦役十年,還欠五十鞭子,打完了送往林場吧?!?/br> 很快,幾名如狼似虎的州兵上前,當著眾人的面,開始行刑。 慘呼聲動天徹地,直到五十鞭子打完,才將他拖走安置。 蕭疊在一旁看了半天,見時間差不多了,便起身離去。 接收移民,是河渭諸州的常規任務,戶籍黃冊幾乎每隔幾年就要重新編纂一次,工作量極大。 回程不是很遠,而且景色令人愉悅。 蕭疊是一個非?!翱駸帷钡奶飯@派詩人,雖說作詩水平一般,但他就是喜歡欣賞鄉間景色,尤其是河渭鄉間這種略帶點狂野和奔放味道的農村。 大夏川兩岸平坦的河谷地密布農田。 十年前的舊戰場已經絲毫看不出端倪,百姓們散居其間,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嚴格執行全新的農業耕作方式。十年間,牲畜的糞便、燃燒的草木灰以及反復種植的豆科作物極大改良了土壤,幾乎看不到任何一塊所謂的不毛之地——邵樹德征蘭州期間,曾遣兵于此秘密渡過大夏川,大破吐蕃,斬首兩千余級,此為平定河州最關鍵一仗。 河州轄枹罕、鳳林、大夏三縣,在大順四年的時候,戶數已經極為接近一萬戶,五萬二千余口,超過了天寶年間的戶口。 就是文教沒那會強!蕭疊嘆了口氣,現在的五萬余口中,羌胡之種太多了,甚至可以說超過漢人數量。教化了將近十年,成果只能說還湊合,還得繼續努力。 遠方響起了悠揚的鐘聲。 騎在馬背上的蕭疊尋聲望去,層林翠染之中,一座依山而建的佛寺隱約可見。 此寺名“開元”,也就是玄宗朝那會詔令天下各州廣建開元寺的開元。河州陷蕃之后,吐蕃人倒沒對這座寺廟怎么樣,因為他們也對佛陀較為狂熱,但河州開元寺還是慢慢破敗廢棄了,主要原因還是人口大量死亡或逃散,寺廟難以維持。 蕭遘出鎮河州后,撥款重修了這座寺廟,并從長安請來法師,開壇講法,廣收門徒。 不得不說,開元寺在枹罕縣這一帶還是有相當的穩定社會作用的。無論蕃漢,都喜歡到這座寺廟祈福,遇到重要節日,這里還會形成集市。 開元寺有不少僧田,租給遷移而來的羌人耕種。 羌人半耕半牧,種地的手藝非常粗糙。 蕭疊曾聽族叔蕭遘講過,光啟三年(887)年底出鎮隴右的時候,蕃人就是盯著一塊地使勁種青稞或麥子,年復一年,直到徹底耗盡地力,然后就把這塊地扔了,荒置五六年,慢慢長滿野草,如此周而復始。 這叫什么?這叫游耕,和游牧有差別,但也不大。 其實漢地雖然不游耕,但也是盯著一塊地種,雖然有一些肥田舉措,終究還是不太行,畝產始終提不上去,數量最多的中田始終徘徊在畝收一斛這條線上。 隴右鎮執行三茬輪作制后,情況大有改觀,這里與靈州又不太一樣了。那邊一畝地,今年種苜蓿肥田,第二年種大豆肥田,第三年種麥子,這里是連續兩年苜蓿、連續兩年大豆,連續兩年麥子,更省心,產量也差不多——夏王剛提出這種耕作制度的時候,怕是沒想到百姓們也會自己改良。 但也只能連續種兩年。長期種粟麥,會讓地里雜草叢生。如果不花力氣拔草,那么粟麥完全長不過它們,這無疑要花費巨大的人力。 如果家里地少的話,拔草還可以忍受,像江南地區戶均幾畝、十余畝地,百姓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精耕細作,小心翼翼地呵護農田,才獲得了相對高產。 但河隴地區一戶擁有的土地基本都在六十畝左右,還要照料牲畜,不可能精耕細作,那么輪作就十分重要了。 另外一個變種就是四年之內:春小麥—冬季蕪菁—春播大豆—短生長期雜糧(如綠豆)—大宛苜?!←湣s糧的變種輪作,這種效率似乎更高。 百姓創造出來的花樣非常多,讓人嘆為觀止。你只要告訴他們苜蓿、大豆的肥田奧秘,再用上大量牲畜糞便,他們自然知道該怎么安排農作物的種植。 枹罕縣青黛色的城墻已經歷歷在目,附近的村莊和人煙也漸漸密集了起來。 莊稼漢和農婦們在田里,將整齊的麥子割倒歸置在田壟上,小孩們負責捆扎。 一壟之隔的苜蓿田里,羊長得膘肥體壯,幾乎比得上個頭小一點的豚豬了。 蕭疊特意停下看了看。 今年的秋稅,有一部分要用羊來沖抵了。按照隴右幕府的命令,枹罕縣要選出四萬只羊,送往會州。 當然不是會州需要羊,其實是孟、懷二州需要羊。會州本身就是一個大牧場,當地的羊經關中送至河陽后,就補充隴右鎮送來的羊,維持羊群數目。 連續第八個和平年頭了,看樣子還有好多個八年,隴右十州三十二縣近五十萬百姓竟然已經在這個亂世中過了八年平靜的生活,積蓄的財富已經非??捎^。 開元盛世之時,百姓連續耕作三年便可有足夠維持一年生活的余糧,如今河渭諸州的倉儲,有幾年余糧了? 這樣厚實的底子,才是夏王敢在青唐行事越來越激烈的主要底氣所在。 鐵騎軍五千戰兵、五千輔兵,兩萬余匹馬,這個開銷,隴右諸州還是供應得起的。便是將來出大斗拔谷,前往河西甘、肅,也完全可以支撐。 族叔蕭遘即將前往夏王身側擔任諮議參軍,但蕭氏子弟大部分會留在隴右,蕭疊還想繼續看著這片土地的未來。 就是不知道新的隴右節度使是誰,莫不是涼州的杜讓能? ※※※※※※ 吃罷早飯之后,杜讓能在隨從的陪侍下,于別業四周轉悠。 這是一片風景秀麗的地方,依山傍水,林濤陣陣。 涼州這個地方,能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其實并不容易,因此得了許多富貴之人的青睞,于此圈地建別業。 涼州風物,迥異內地。 天寶年間,這里有兩萬多戶、十余萬人口,或許是河隴地區最富庶、最繁華的州郡。 當然,從一些在河西幕府任職的詩家的作品里透露出的情況來看,這里的戶口或許要比賬冊上多得多。雖然未必有“涼州七里十萬家”這么夸張,但籍冊上的兩萬余家肯定是嚴重偏少的。 這里是繁華的貿易節點,是國朝的牧業重鎮,是河西的軍政中心,有繁華的景象,理所當然。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葡萄采摘季。 自文德二年(889)收復涼州并展開恢復生產之后,今年已經是第六年了,同時也是杜讓能擔任河西節度使的第三年。 托老天爺的福,大順三年的夏天較為溫暖,葡萄發出了許多新芽,當年秋天又比較涼爽,新芽長勢良好。冬春季節的霜凍還不嚴重,今年的夏天和早秋又十分溫暖,簡直完美契合了葡萄生長所需的條件。 杜讓能的別院是從他人手里買下的。 當宰相數年,他的宦囊還是很豐富的,買這座位于姑臧縣郊外的帶葡萄園、毬場、樹林、池塘的園林,綽綽有余。 葡萄園內雇了一些蕃人采摘葡萄,至于釀造,京兆杜氏有自己的專業人士。老天爺賞臉,今年不但可以多釀許多葡萄美酒,口感也必定十分之好。 唯一讓人遺憾的就是,兩位年長兒子和他最疼愛的女兒都不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