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進二百人男團中 第214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在古代寫狗血文火了、重生后丞相喜當貓爹、公主明天要登基、豪門逆子,在線養媽、命運之輪(二戰)、被宿敵錯認后、和竹馬協議閃婚后、華夏導演,星際爆紅、共生(母女 futa)、唯念(兄妹骨科)
ma音樂獎是北美一檔頗有影響力的頒獎典禮,雖然影響力不及格萊美,但出席的歌手多是樂壇的當紅炸子雞。 能在北美市場大紅的歌手,要么天生抓馬,要么骨子里有股不服輸的勁,雖然北美樂壇也不及前些年那樣好歌頻出,卻依舊是全球最火熱的音樂市場。 的《變色》被提名了最具影響力的海外專輯一獎。 《變色》提名的時間和專輯在北美市場發行的時間是一致的,才得以提名今年的ma音樂獎。 既然來了暴風音樂節,干脆也出席一下ma,主要是見識一下海外同行們的風范。 果然,出席紅毯的有近幾年走紅的男女歌手,也有上個世紀就已經成名的天王,在國內電影市場、音樂市場還未完全興起的年代,他們的音樂已經通過各種渠道被國內聽見了。 “你出道的時候想過自己會來ma嗎?”季遲問劉鈞源。 劉鈞源搖了搖頭。 “我想過?!奔具t這話一出,其他人的視線都看向他。 “但我想的是公司花錢給我推廣,再包裝一個ma唯一受邀男明星?!?/br> “你這么潮嗎?”謝行嘉道,“公司帶你的話,一般也會帶我吧?” “道理是這個道理?!奔具t看了他一眼,“但是抱歉,我的故事里沒有你?!?/br> 謝行嘉:“……” “小謝不要傷心?!焙吾撆呐闹x行嘉的肩膀,“他不帶你,你不還是來了嗎?” 出道初期,季遲和謝行嘉的經紀公司百千娛樂還對兩人掣肘頗多,但隨著熱度一日勝過一日,已經超越了百千娛樂力推的男團,百千娛樂便不再阻攔的集體活動,反而利用季遲和謝行嘉兩人的熱度推自家的男團。 百千娛樂心里清楚,就算把拆了,讓季遲和謝行嘉回來,人氣也必然不如兩人在時期。 何況隨著的關系日益緊密,非要把團拆散的話,反而不利于百千娛樂自身的口碑。 但客觀來說,盡管季遲和謝行嘉已經足夠紅了,盡管兩人的經紀約仍有一部分在百千娛樂,但和顧熠當初與星耀娛樂的關系相似,百千娛樂在季遲謝行嘉兩人身上投注的資源遠不如百千娛樂的其他藝人。 幾人里,只有劉鈞源的待遇最好———劉鈞源手里版權多,只要他仍然留在公司,公司即便什么也不做,也能從他手上獲得豐厚的利潤。 顧熠和何釗也不錯,不過孫有明工作室的優點在影視資源,而非商業上的。 時至今日,幾人其實也不在意公司喂什么資源了,在哪家公司區別都不大,只要安安逸逸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足夠。 …… 進入內場后,幾人發現,他們所在的位置要比想象中更靠前,離舞臺很近,所以可以清晰地看見當下北美樂壇最火的歌手在臺上表演。 有很多歌曲都在幾人今年的歌單里,聽現場比聽cd更有感覺。 顧熠看到,楊艇發了一個身在ma現場的朋友圈,幾分鐘后,「樂聲」那位負責人就點贊了,還評論道:“你想和誰合作?我們可以引薦引薦?!?/br> 顧熠:“……” 他發誓,以楊艇這人的行事風格,一晚上至少要發好幾條朋友圈才罷休,可收到這條留言后,一整晚楊艇都很安靜。 ——就像他瘋狂改論文的時候是不敢發朋友圈的,哪怕導師只是點了個贊,并沒有別的含義,依然會引發他的無限聯想。 現場機位很多,這個位置依然會被鏡頭照顧到,甚至因為他們非歐美歌手的臉孔,鏡頭會特意照顧幾人一番。 一位綜合性報紙的記者此刻恰好在看ma頒獎典禮,他忽然想起前天參加的一場化學交流會,在那個會場里,一位華國人的交流會讓他忍不住多拍了幾張照片。 因為……人類對于美的喜好是共通的,能夠擁有那種長相的化學家并不多。 在那篇報道中,他的重點全在交流人的帥臉上,而非他本人擁有了怎樣的研究成果。 他把前幾天的照片找出來看了又看,再對比時不時閃過的鏡頭,終于確定,在ma現場的歌手和交流會的科學家似乎是同一個人。 他特意查詢了的維基百科,得出了同樣的答案。 除了是一個成功的歌手外,這位在《jacs》發文的科研工作者似乎還是一位演員,他甚至拿下了某一年al電影節的影帝。 雖然北美娛樂圈一向以奧斯卡為傲,但al電影節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忽視。 當這些因素疊加在同一個人身上的時候,已經值得寫出一篇有影響力的文章了。 記者打開筆記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一篇初稿,因為顧熠自身擁有足夠多的榮耀,他并不需要翻找太多資料,只要把票房收入換算成美元就足夠。 他寫稿的時候,電視機里已經公布了最具影響力的海外專輯名單,獲獎的居然也是。 “哇哦,全能的天才?!?/br> 記者吹了個口哨:“希望他能為我多賺些美金?!?/br> 顧熠幾人對于自己能獲得獎項頗為意外,登臺之后,主持人甚至告訴他們,自己聽過《變色》這張專輯。 他甚至鼓動臺下的觀眾:“如果你聽過《變色》,鼓鼓掌好嗎?” 臺下一片掌聲。 “我喜歡《變色》和《企鵝街111號》,伙計,下一張專輯請繼續寫這樣的歌?!?/br> 記者將這一段補進了文章里,加了一段——“如果是本土歌手,他們完全值得一個最佳作曲的獎杯”,這當然是他胡撰的,他在今晚之前壓根沒有聽過任何一首歌,僅有的兩首是為了寫稿臨時聽的。 這些都不重要,他是記者,杜撰是他的基本技能,只要獲得足夠多的閱讀量,他已經贏了。 但事實和這位記者杜撰的內容相距并不遠。 原本是很接近最佳作曲的,至少可以入圍一個提名———可正如那位記者所猜測的那樣,外表和語言成為了提名的阻礙。 就算并非北美歌手,但如果《變色》是北美出品,用的是北美的作曲人,這張專輯應該可以獲得更多機會。 然而,只有海外影響力這一獎項是公平競爭,所有提名人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而其他獎項的公平則存在于北美歌手之間,看似公平,但一開始就已經設好了限,不僅是ma這樣的歌手獎,奧斯卡也是一樣。 al國際電影節首先有國際這兩個字,而奧斯卡標題里就有一個academy,所以顧熠可以拿al國際電影的影帝,卻幾乎沒有拿奧斯卡的可能。 當然,國內的中堅導演如今也不會努力去奧斯卡沖獎了,演員們也不會以在奧斯卡紅毯上露面為榮。 第二天,有關ma音樂獎的報道果然出現在了各大娛樂媒體的頭條。 在一片最佳男女歌手的報道中,只有一家報紙另辟蹊徑,講述了來自華國的組合和組合神奇的c位。 只是他所寫的內容并不是夸獎,而是——— “好萊塢和音樂市場,快警惕這顆來自華國的炸彈??!” 文章里每一個字母都在講述來自和顧熠的威脅,提醒北美市場不要引狼入室。 “他們會搶走你們的飯碗!” 第211章 211 后續 這篇報道數字精確,詳細統計了出道以來每張專輯的數據,以及組合在北美流媒體上創造的佳績。 報道人甚至截圖了暴風音樂節后北美歌迷對的好評。 顧熠個人的票房戰績更是被著重強調了一番———一部《星際覺醒》讓他完全可以與好萊塢當紅小生對標,而《星際覺醒》海外成績雖遠不及國內成績亮眼,卻足以證明華國電影工業對好萊塢的威脅。 加上他還是al影帝,在奧斯卡并不偏愛年輕演員的當下,北美新生代擁有一座al獎杯的寥寥無幾。 “誰能相信他還是一位化學家?真是不可思議的結果,瞧瞧會場的嘉賓們,本杰明·蓋特教授,文森特·古德曼教授,都是赫赫有名的天才?!?/br> 報道的內容雖然偏頗,卻著實將顧熠的個人履歷盤點得清清楚楚,加上「搶飯碗」、「炸彈」等吸人眼球的字眼,乍一看,這篇報道的確十分唬人,仿佛明天就能登堂入室,將北美娛樂圈的基石全部摧毀。 可稍有理智的人都能看出來,這位記者全是在胡謅。 至今都未宣布過要來北美發展,至今也只出席了暴風音樂節和ma音樂獎兩場活動而已。 一個沒有在北美發展的音樂組合,如何能分到北美歌手的蛋糕? 的確有歌曲位列b榜,但排名并不算很高,只是數量略微多了一些罷了,他們也不會為了北美市場創作一張純英文專輯。 而好萊塢雖然是全球電影人的圣地,但對于一位目前已有20多億票房在手的演員來說,好萊塢并沒有太大吸引力,除非有一部質量上佳的影片讓他當主演。 然而在好萊塢,這一切毫無可能。 但這篇報道本身極具煽動性,很快就被多家紙媒和網媒轉載,原報道下方也有許多評論,講述「卑劣」的華國人是如何擠占他們的市場和發展空間,還有人認為,讓登陸流媒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沒有海外賬號,但此前在外網上的表演視頻卻被許多人刷了低分,包括在北美登陸的幾張專輯,也慢慢開始出現低分。 “你們確定要那么做嗎?只是一篇子虛烏有的報道,你們卻要毀了歌手自身的努力?” “給《變色》和《自傳》打低分,這真的公平嗎?它們是遠超流水線水準的專輯,涵蓋了歌手本身對音樂的思考,即便有這樣的競爭對手出現,我們該正視它,不是嗎?” 曾經推薦過專輯的博主接連幾天在自己的頻道抨擊這篇報道。 的歌曲被歌手fred抄襲過,在實力上是毋庸置疑的,但作為北美本土的音樂博主,他一直為本土音樂市場的蓬勃發展而驕傲,他并不明白,對待和自身一樣出色的歌手,為什么要擺出一副排斥對立的態度? 也靠流媒體積累了一批歌迷。 “炸彈真是一個好稱呼,的歌像炸彈一樣炸在我心上?!?/br> “整篇報道我只看到他們是如何出色,比某些被大公司力捧,卻根本扛不住票房的可憐玩意兒好上太多了?!?/br> “被《北方周刊》抨擊,那他們必然是優秀的歌手,我現在就去聽他們的專輯?!?/br> mv海外影響力專輯獎本來就給帶去了一定的關注度,被媒體這一炒作,注意到這個組合的歌迷越來越多。 除此之外,在暴風音樂節上的一段表演也出了圈。 “他們好酷!” “哇哦,這是我喜歡的音樂??!” 一時之間,歌曲的下載量暴增,原本因為暴風音樂節的影響力,的搜索量就有所增加,這一天的搜索量更是提升了足足十倍。 毫不夸張地說,因為媒體的推動,已經成為了北美地區最受關注的海外歌手。 《變色》和《自傳》等幾張專輯再次被歌迷們找出來欣賞。 如果說音樂博主鮑勃的推薦只是讓擁有了小眾向的知名度的話,現在,的知名度已經趨于大眾向。 那位記者寫報道的時候或許預料到了這一點,也或許壓根就沒有考慮到,但名氣的激增卻是切實存在的。 「樂聲」方面愈發熱烈地要促成的第一場北美演唱會。 “不接到邀請函的話,我根本不知道北美有這么多音樂節?!痹袚P了揚手里的邀請函,“全是請你們的?!?/br> 和上次小范圍出圈不同,這一次,幾乎接到了北美地區所有有影響力的音樂活動的邀請,還有脫口秀和訪談類節目———通常來說,那些脫口秀只會邀請有影響力的明星。 不過幾人即將國內,對于那些邀請,幾人只能暫時回絕了。 回國時的場景也和剛來時完全不同———幾人被一群媒體圍住,詢問他們什么時候發行第一張全英文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