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第257節
嬴政先是皺了皺眉,隨后又舒展眉頭,即便沒有千秋萬代,應該也差不離才是,至少比周朝的八百年多。 正想著,耳畔突然響起宮人的聲音:“稟大王,扶蘇公子到了?!?/br> “讓他過來吧?!?/br> 扶蘇拱手行禮:“兒臣見過父王?!?/br> “嗯,起來吧,”嬴政應了一聲,“光幕里的畫面都看了吧?” 扶蘇不知道嬴政問的是哪一部分,想到剛才聽到的內容,頓時心跳如雷,耳朵也微微發熱,“稟父王,看到了?!?/br> 嬴政直接問道:“光幕中的女娘是何人?” 扶蘇耳朵都紅了,垂下頭道:“兒臣不知?!彼彩堑谝淮我姷桨?,怎么可能會知道。 嬴政審視地看了他一會兒,“不知道你還和她有了那么大的兒子?”孫子倒是挺聰明伶俐的,看在孫子的份上,也不是不行。 而且扶蘇…確實不像他,子不類父。 這下扶蘇臉都紅了:“…………”那是光幕中的自己,是將來的畫面,不是現在??! *** 畫面一轉,只見一片廣闊的農田上種著高聳的植株,是他們從來沒見過的植株。 高聳的植株排成整齊的行列,一眼望去竟望不到頭。 這是什么植物?居然種植這么多?莫非這些就是光幕里提到的畝產千斤的糧食? 可是怎么沒看到麥穗或者稻穗、粟穗呢? 這東西要怎么吃? 正當眾人疑惑之際,光幕里傳來了聲音: 【一群農夫手里拿著麻袋興高采烈地走進田間,嘴里歡快地說道:今年的玉米長得可真好,瞧這個頭,產量肯定比去年高。 農夫把高聳的植株扯下來,嚴格來說扯的是從莖桿上長出來的棒子,撕開棒子的層層外衣,露出里面金黃色果實,飽滿圓潤光滑,一粒挨著一粒整齊地排列在棒子上?!?/br> 原來這就是玉米啊,陽光下飽滿圓潤的玉米瑩瑩如玉,確實當得起這個名字,嬴政想。 而且玉米比麥、粟大太多了,這一個至少得有七八百粒,一粒玉米個頭至少是粟的五六倍。一根玉米桿上能結出兩三個玉米。 怪不得能畝產千斤呢??! 嬴政看著那一列列玉米,眼冒綠光,想要??!未來的他是怎么得到這些東西呢,他現在就想要。 【碩果累累讓人心花怒花,農夫開心道:這玉米長得可真俊,等收完這一季,下一季俺要種糯玉米,這黃玉米產量雖然高,味道卻遠不如糯玉米。 另一個農夫一邊摘一邊道:有玉米吃就不錯了,你還挑上了。 農夫:不是俺挑,是城里的大戶人家挑,人家愛吃糯玉米,不愛這個黃玉米,嫌棄口感不好。俺種糯玉米,到時候賣給大戶人家,再買便宜的黃玉米,能省不少呢。 再說了,家里的孩子也想吃口糯玉米,也讓他們嘗嘗唄。 又一個農夫:你可真會賺錢,糯玉米的價格是黃玉米的三倍呢,說得俺都心動了,要不俺也種糯玉米。 ……】 眾人聽著他們討論糯玉米的種植方法與黃玉米有什么差別,以及玉米要怎么做才好吃,不由有些恍惚,黔首也會看重好不好吃? 有的吃就不錯了吧,還會在乎好不好吃。 接下來,眾人看到玉米被曬干后,用土法脫粒機中脫粒,再被磨成玉米面,做成食物。 看到熱氣騰騰的玉米面發糕、窩頭、烙餅…… 大臣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光幕出現的時候他們正和大王商議國事,為了避免中途會出恭這等不雅的事,他們進宮的時候就沒吃什么東西,連水都不敢喝。 不看這些吃的還好,一看就餓。 文臣還能挺得住,畢竟他們平時消耗沒武將大,武將看到這些是真的受不了,有的人肚子已經開始叫了。 在全場寂靜的情況下,肚子叫很難不被發現,于是眾人的目光從光幕上轉移到聲源。 該名武將面紅耳赤,為自己挽尊道:“這些黔首吃得也太好了,比我平時吃的都好?!蹦棠痰?,平時他們在軍中吃的可是麥飯! 在家中才能吃到粟飯。 看看這些人吃的是什么,不用嘗也知道那個軟乎乎胖乎乎的黃色糕點有多好吃,更過分的是他們還放了糖??! 那可是糖啊,比鹽還貴的糖。 等一下,那個白花花的、比沙還細的是什么東西? 那不會是鹽吧? 看著被烙得金黃的玉米餅,被撒上鹽巴,眾人再次咽口水。 大王,我們也想吃玉米! 嬴政…嬴政已經傻眼了,他剛才看到了什么,那些黔首交的稅居然那么少。 那么少的稅怎么可能養得起那么多軍隊和官員? 還是說未來的自己有別的生錢門道? 打楚國幾乎用盡了秦國國力的嬴政再次生出了羨慕之心,他已經無法想象未來的自己得有多豪,才會只收取那么點稅。 光幕中的畫面又變了,這次依舊是田間,不過種植的東西不是玉米,經過剛才的美食沖擊,玉米的樣子已經深深地刻在了眾人的腦海里。 廣袤的田間全是密密麻麻的不知名植株,這次的植株矮小,只有半人高,枝干如枯枝般,上面只有稀稀拉拉的幾片綠葉子,倒是白色圓球有不少。 一眼望去,全是白球與枯枝。 這又是什么?那白球也不像是吃的啊。 第189章 一百八十九 光幕里的農人一人背著一個大麻袋,男的女的都有,他們將田里的白球摘下丟進麻袋。 眾人這才看到那白球長得跟一朵花似的。 接近著就聽到農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聊起天: 【今年的棉花長得可真好,摘完這次,估計還能摘個兩回。 那可真是太好了,去年的棉花只摘了兩次,產量低了不少,不過棉花價錢倒是上去了。今年能收三回,棉花的價錢不會又降下來了吧? 降下來是肯定的,但應該不會降多少。如果降得太狠,就不賣唄,棉花又不會爛,還能給家里人多添幾床被子幾身衣服。 說得有道理,反正棉花又不會爛,等價錢高了再賣也成。大不了咱們把棉花紡成線,織成布賣唄,那價錢可比直接賣棉花強多了。 那是當然,你花的時間也多。直接賣棉花,咱們只要種棉花,收棉花,剝棉籽,晾棉花;要是織成棉布再賣,那要做的事可就多了,價錢自然比賣棉花高。 別廢話了,趕快收棉花吧。這一次棉花就要收個十天半月,三次棉花得收一個多月兩個月呢,加上回去還要剝棉籽,去雜質,晾棉花,沒有三四個月哪做得完。 做完了再考慮這些也不遲。 ……】 眾人再次瞪大眼睛,什…什么?這些白色的球居然可以紡線織布。 忽然有人道:“咦,還真別說,這些白球和蠶繭長得還挺像?!倍际前咨男鯛钗?。 蠶繭可以抽絲紡線,這白球估計也是一樣的。 最關鍵的是一只蠶只能吐一個蠶繭,這一株植株能開…十幾朵二十幾朵棉花吧,一朵棉花有四五瓣。 嘶——這可是蠶繭的幾十倍??! 用看蠶繭的眼光再看光幕里一望無際的棉花田,眾人艱難地咽了咽口水。 他們看到了,一株植株上只摘開得大的,小的不摘。估計這就是那些農人口中說的摘第二次第三次。全部摘完,這片棉花地的產量得有多大??? 如今的扶蘇雖然還沒及冠,但早有憂國憂民之心,一眼就看出啦玉米、棉花的重要性。 今天下萬民能吃飽就不錯了,有多少人因為戰爭和天災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哪像光幕里的百姓吃的是比粟還精細的糧食。 還有,百姓貧瘠,根本穿不起完整的衣物。他之前去過鄉野,親眼所見一家子老少七八個人卻只有一身衣服,還是打了補丁的。 只有在重要的場合才會把這套衣服穿出去,比如趕集賣東西,或者參加親朋婚宴等。 平時干活,下地的時候他們是不穿衣服的。 哪像光幕中的農人都是穿著衣服下地,且還是沒什么補丁,或者補丁很少的衣服。 若不是親眼所見,扶蘇都不敢相信這一切是真的。 秦國未來當真能做到這一步嗎? 扶蘇壓下因為激動而怦怦直跳的心,語氣難掩激動道:“父王,玉米能讓百姓們吃飽,棉花能讓御寒,這兩樣都是無價之寶啊?!?/br> 嬴政淡淡地看了扶蘇一眼,廢話,難道他會不知道這些嗎?問題是這兩樣東西在哪里? 剛才的輿圖上顯示中原地區只有巴掌那么大,海外的地盤可比中原大多了,還四處分散,不知道具體在哪里,和大海撈針有什么區別。 未來的他到底是怎么得到這些東西的?是不是和那些黔首口中的“天幕”有關? 【其實根本不用考慮棉花會不會降價,雖然大秦能種植棉花的地方不上,陛下也一直在鼓勵各地種棉花,可因為氣候問題,其他地方的棉花產量一直不怎么好。 咱們這個郡,不對,咱們這個縣所產的棉花能抵得上其他地方三四十個郡的產出。若是咱們都不賣棉花,那今年的棉花肯定不夠用。 所以棉花就算降價,肯定也不會降多少,大家伙放心吧。 陛下當年遷咱們到這鳥不生蛋的地方來,咱們還埋怨過陛下對我們這些六國百姓不好,現在想想真是太不應該了。 咱們從前在燕地過的日子哪能和現在比,現在不說頓頓稻米白面細糧,一個月也能吃上幾回,還有rou,一個月也能吃上兩三回。 這些年因為棉花產量高,也能穿上幾身好衣裳,冬天有棉衣棉被,以前哪敢想這些。 可不是嘛!現在的日子過得那叫一個幸福,楚地的日子跟現在一比,簡直不如豬狗。豬狗現在都能吃飽,我們過去可吃不飽。 俺是越來越喜歡這里了,雖然這里不怎么下雨,又干又燥,冬冷夏涼,白天和晚上的氣溫那叫一個天一個地,但如果不是因為這樣,棉花也不會長得這么好。 說到這個,不得不說陛下的眼光可真好,當初他要派兵攻打城郭諸國時,好多大臣都反對呢。要不是韓大將軍勇武不凡,只花了兩個月功夫就占領城郭諸國,說不定朝廷開發城郭諸國的計劃還要再往后延遲呢。 韓將軍打下城郭諸國后,大臣還是反對呢,說關中的人已經被遷走了很多,不能再遷了。陛下沒辦法,只能遷咱們這些六國百姓。 倒是讓咱們撿了漏,去別的地方肯定沒這好。 這里不僅棉花長得好,草原上還能放羊養牛,瓜果也種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