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第204節
【起初武則天接管大明的政務,插手國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很快就遇到了麻煩,因為武則天想提拔一波心腹,建立自己的政權。 然而這就戳到了內閣的肺管子,他們干得好好,并且還是朱瞻基留下的托孤大臣,憑什么要分他們的權力? 而且分他們權力的還是太皇太后,后宮不得干政曉得不? 但皇帝實在年幼,也不能幫他們做主。于是眾人只能搬出祖訓,暗示武則天。 武則天可是從大唐的‘造反大舞臺,有夢你就來’中殺出來的,歷朝歷代的皇帝,無論是皇子繼位,還是揭竿而起推翻舊王朝自立為王的皇帝,他們身后都有強大的班底,軍隊、幕僚將領一樣不缺。 但是她不一樣,她是完全靠自己單打獨斗,從后宮走向前朝,一步步殺出來的。 這樣的她會受所謂的祖訓制約?想都不要想。 武則天的政治嗅覺比之一般的皇帝高多了,插手國事沒多久她就發現了大明的種種弊端。 想要說話硬氣,兵權得牢牢的抓在手里。 而且她的任務也和兵權有關,只要把兵權抓牢了,日后土木堡之戰沒有她的點頭就打不起來。 然后武則天就發現大明軍事制度和唐朝很不一樣。唐朝實行的府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每戶分配一定的土地,同時承擔一定的兵役義務。 雖說府兵制后來不行了,但在開國之初還是可行的。 明朝實行衛所制,皇帝獨攬軍事大權,全國要地設立衛所,軍丁世代相繼,給養仰賴屯田。 府兵制的兵有自己的田地,衛所制的兵沒有自己的田,而且還是世襲軍戶,一入軍戶,子子孫孫都要服兵役,同時還要給朝廷屯田。 受過內政可以,軍事不行的虧后,武則天在地府惡補了不少軍事上的知識。 因此很快便發現衛所制的問題,不過問題最大的還是兵備廢弛。衛所制還不到崩潰的時候,貿然改制出現的問題更大。 兵備廢弛就不行了,再不改就算沒有土木堡之戰,也遲早要完。 自從永樂帝多次北伐后,明朝的北部邊防趨于平穩,明宣宗巡邏并縮邊無意北征,而瓦剌忙著統一諸部也已無重大的軍事沖突,邊境兵備廢弛。 而且對于瓦剌韃靼探馬的侵犯,明仁宗和明宣宗居然選擇的是能忍就忍,宣德初年清平伯吳成等守興和衛,日事田獵,忽略守備。 虜伺其出乘虗入城,掠其妻孥以去。從明太宗北伐后,后面的仁宣兩宗大規模用兵不過一一次。 武則天:…… 長時間不用兵,也不練兵,兵備不廢弛才怪吧? 再說了,又不是沒有兵力,沒有將領,為什么要縮邊?為什么要能忍就忍? 武則天不理解,武則天大為震驚。 在內政穩定的情況下,難道不是應該:膽敢犯邊者,雖遠必誅嗎? 守衛邊境的兵都這樣,那明朝內部的衛所兵豈不是更頹廢? 武則天:練兵,必須練兵。 混吃揩油的垃圾兵一律不要。 她算是看明白了,土木堡之戰誠然是朱祁鎮和王振直接引導的,但是軍中將領**疲軟,風氣頹廢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兵不行,將不行,再加上一個亂指揮的皇帝,能有什么好結局?】 洪武時期 朱元璋本來就在氣頭上,聞言更是氣不打一處來,“縮邊”“能忍就忍”“兵備廢弛”每個詞都在他的雷區蹦跶,“朱棣!這就是你的好后代?” 朱棣也很無奈,“父皇,兒臣心里也苦啊?!蹦驱攲O縮的邊,都是他親手打回來的?。?! 朱樉趁機道:“父皇,老四的后代不行,高熾那小胖子不行,生的兒子也不行,看看大明的疆域都縮水成什么樣了?!?/br> “照兒臣說,就應該在下一代皇孫中選擇一個文武雙全的孩子接替老四的班?!?/br> 朱元璋最討厭聽到這個問題,當即吼道:“你可閉嘴吧你,你的算盤珠子都蹦到朕臉上了?!?/br> 朱樉被噴了一臉口水,心里有些不悅,他說的有什么錯,老四的后代明顯就是不行嘛。 “大明不縮邊,朕把這條寫進祖訓,哪個鱉孫再不戰而縮,就不用再姓朱了?!?/br> 朱元璋吼完,氣順心些,“大明是朕一點一點打下的,朕最清楚手里有兵能打意味著什么。 老四,史書上的你憑借八百精兵發動靖難之役,從允炆手中奪去大明江山,應該也能明白這個道理才是。怎么會教出這樣的后代?” 朱棣:“……”這他怎么知道。 他如果知道,皇位哪里會傳到朱高熾手中。 朱元璋目光沉沉地盯著朱棣,“大明的兵絕對不能廢,前朝那些血淋淋的例子還不夠作為教訓嗎?” 朱棣心中一動,恭敬地回道:“父皇放心,兒臣明白?!?/br> 朱樉和朱棡見了撇撇嘴,哼,父皇就是偏心。 老四的后代那么不成器,還是愿意把皇位傳給老四。 要是換了他們,早就暴揍一頓了。 武周時期 武則天原本是歪著身子悠閑的坐在龍椅上,聞言不由坐直了身子,“地府還管這個?還能學習軍事上的知識?” 要強的武則天對于“內政不錯,軍事不行”還是有些在意的。 沒有哪個皇帝能坦然接受這樣的評價,尤其她還是唯一的女帝。 若是能將大唐失去的疆域再打回來,是不是能證明她軍事也是可以的? 武則天頭也不回地問道:“天幕的話都記下了嗎?” 她身后,穿著起居郎官服的女官立即出列,回道:“稟陛下,天幕說的話臣已經一字不落全部記下,并且還將一些比較有用的話用朱筆標注好了?!?/br> 武則天滿意地點了點頭,“不錯,賞?!?/br> 府兵制和衛所制是吧,她記下了。 【不僅武則天這邊面臨練兵問題,李世民那邊也有這個問題。眾所周知大宋的軍隊是歷朝歷代最垃圾的。 而且宋代兵制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最壞的兵制了,宋代軍隊分兩種,一稱禁軍,一稱廂軍。 禁軍是宋太祖趙匡胤弄出來的,他為了防止地方軍隊勢力過大,再次造成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面。想出了從地方上抽調優質兵到中央另外編隊,組成禁軍。 禁軍的挑選,身長體重都有標準,符合標準的,就送中央當禁軍,不合標準的,留在地方作廂軍。廂是城廂之義,廂軍是指駐在各地方城廂的。 可以說‘模特’這個詞就是趙匡胤弄出來的,他用木頭造了個模型,讓人按照這個模型去地方上挑選禁軍。 把身高體重達標的優質兵都抽走,只留下一些身高體重不達標的兵給地方軍隊。這樣地方軍隊就沒法和中央軍隊抗衡了。 等到打仗需要派兵的時候,再由中央撥禁軍到戰場上。 聽著是不是覺得沒什么問題?問題可大了,首先就是禁軍是怎么練兵的?古代厲害的軍隊都是戰場上真刀真槍練出來的,禁軍在練兵的時候沒有上過戰場,等打仗了才把他們往戰場上撥,效果肯定不會好到哪里去。 更恐怖的是大宋的兵一旦招募了,就不能輕易脫行伍,從十幾歲招募進來,一直養到六十歲,還在軍隊里,其間只有一十歲到十歲這十年可用。十歲到六十歲這十年,他已老了。 而且在軍伍十年,精神也疲了。這樣的軍隊,有名無實,于是只有再招新的。因此軍隊愈養愈多,紀律又不好。這就是宋朝的冗兵的原因。 兵不行還冗兵,大宋絕對是自古以來頭一份。 古代的兵紀律其實都沒多好,但大宋的兵絕對是不好中的翹楚。大宋之前的大唐用的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在均田制還沒破壞的情況下還是挺不錯的,士兵會為了保護家中的田而努力,在戰場上表現的比較勇武。 唐朝前期用的是府兵制,唐玄宗后改用募兵制。 募兵制是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產的發展,也有利于朝廷建立一支強有力的隊伍。 缺點就是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就是后面的五代十國。 宋朝也是募兵制,趙匡胤為了防止五代十國驕兵悍將的局面出現,他又做出改革了。 為防兵卒驕惰,宋太祖經常換兵駐防,因此宋朝雖然不怎么打仗,但在經費上卻等于年年動員,年年打仗。 軍隊老是在路上跑,又把將官和軍隊分開了,軍隊一批批調防,將官還是在那里不動。最后造成了兵不習將,將不習兵。 這樣的軍隊戰斗力會高嗎? 最后一點,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宋朝的兵基本是沒有土地的,后期招募的都是流民、土匪、賊寇,古代不是還出現了一句“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嗎? 這就是真實寫照。 這樣招募來的兵紀律能好?打仗能行嗎?當然不行了,宋朝的兵,你想讓他們上戰場,得給錢。 當然也有好的兵,但不多,更多的還是這種紀律不行,打仗也不行的兵。 饒是英勇善戰如李世民,見到這樣的兵也得沉默?!?/br>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木訥地點了點頭,何止是沉默,如果是他遇上這樣的兵肯定要抓狂的。 他沒想到宋朝的兵居然會如此……垃圾。 在軍中,軍紀是頭等大事,軍紀都不行,如何率兵? 但李世民再一次發現了宋朝是真的富裕,按照宋朝這么養兵,每年得撥不少錢吧? 可養兵卻不用兵,只讓他們來回跑,李世民真的很想對宋朝的皇帝們來一句:你們是不是有??? 錢多得沒地方花可以給他啊,他很需要錢。 貞觀初年武德充沛的武將們齊齊沉默了——今天也是被大宋的神奇cao作秀到的一天。 **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和李世民一個想法的還有漢武帝,同樣窮但是想打仗的劉徹非常不理解,轉頭看向桑弘羊:“宋朝哪里來的這么多錢養兵?”朕也想要! 桑弘羊苦笑:“……臣不知?!?/br> 宋太.祖時期 趙匡胤:“……”他做這些也是為了防止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面再現啊。 后世覺得不合適可以改,他又沒說是祖制不能改。 【當然在初代天策上將面前,他個人的勇武是可以彌補這些差距的,畢竟皇帝的禁軍還是比廂將強上不少的。 所以李世民沖鋒陷陣,一馬當先,一路上屢戰屢勝的時候他并沒有發現有什么大問題。 只是覺得大宋的軍隊沒有大唐用著順手。 直到他遇上了大金的精銳部隊,一向擅長以少勝多,打了許多漂亮仗的李世民被打懵了。 他的兵居然這么快就被沖散,宛如一盤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