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第64節
大臣們又搬出祖宗之法不可變那套,趙蓁瑜本來就因為發展太慢很不高興,還被這些頑固不化的大臣阻攔,心里更不爽了。 她直接表示:既然祖宗之法不能改的話,那你們站在這里做什么?三皇五帝時期不都還過著茹毛飲血、衣不蔽體的原始生活嗎?難道那不是你們的祖宗嗎? 誰以后再提祖宗之法不可變,就送誰回去過祖宗們的生活。 趙蓁瑜監國三年后,正式登基為帝,一上位就廢了年號,啟用黃帝紀年,是為黃帝3684年?!?/br>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現在用的公元紀年法起源于基督教。公元,即公元紀年,原稱基督紀年,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我國其實有黃帝紀年和孔子紀年,但為了和國際接軌,代表我國融入世界的決心,最終舍棄了這些紀年法,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法。 這其實是一種弱國對強國的妥協,畢竟百年前我們經歷了各種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是靠著先輩們的努力一點一點立起來,走向國際,當時確實落后于世界強國。 書中采用黃帝紀年,也算彌補了獨屬于我們國人的遺憾?!?/br> 一直聽公元多少多少年,這是第一次知道公元歷法的來源,先前覺得公元紀年法好用的皇帝像是吃了翔一樣。 嫌棄! 秦始皇:“??”耶穌是哪國人,做過什么貢獻,為何要用他的誕生之日當做公元紀年? 他功過三皇,德高五帝怎么不用他的紀年法? 劉徹:“……”怪不得大漢在公元前,原來如此! 好得很! 他還說后世不是以漢人自居嗎?怎么會用這種奇奇怪怪的紀年法,分什么公元前、公元后。 李世民:“……”弱國對強國的妥協? 覺得公元法好用的趙匡胤:“……”對不起,他收回之前的話。 【此時除了邊防還時有戰事,國內并無戰事,天下河清海晏,百姓安居樂業。 朝臣們在趙蓁瑜的不行就換下終于老實了,他們現在就盼望著趙蓁瑜大婚,最好大婚后趕緊懷孕生子,好讓他們能喘息片刻。 為此,大臣們開始花式為趙蓁瑜介紹皇夫人選,從前舍不得的兒子孫子一個勁的往趙蓁瑜面前推。希望她能看上。 當然除了希望喘口氣,他們更想的還是下一任皇帝能有他們家的血脈。雖然孩子不會跟他們的姓,但從血緣上來說確確實實是他們的子孫后代。 大臣們算盤打得一個比一個好,但趙蓁瑜不買賬啊。 從黃帝3684年一直催婚催到黃帝3754年,整整七十年,皇夫人選換了一批又一批,甚至出現了一家四代都是皇夫候選人的事情。 沒辦法,女皇她容顏不改啊,一開始最有可能當上皇夫的寇準墳頭草都有人高了,女皇依舊年輕。 這皇夫候選人可不就得換嗎?后來他們商議出了一條規定,每個候選人安排三次面圣的機會,女皇看得上最好,看不上就換一個候選人。 可惜整整七十年都沒能讓女皇動芳心,大臣們都絕望了。沒想到宮中突然傳來殿試后,女皇留下兩個英俊后生賜宴的消息。 略年輕些的大臣們跟打了雞血一樣,派人打聽被留下的兩個后生叫什么,住哪里,家里還有什么人。 年老的大臣們見狀一個勁搖頭,年輕人見識還是太少了,女皇又不是第一次賜宴了,有什么大驚小怪的。當初狄青、晏殊、范仲淹、司馬光等人誰沒被賜過。 有結果嗎? 司馬光不僅沒結果后來還因為和女皇政見不同被罰去“體驗”生活,現在還沒回來呢。多么溫良謙恭的翩翩公子,女皇罰起來可沒半點心慈手軟?!?/br> 第63章 六十三 司馬光活該 宋仁宗時期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劉娥挑了挑眉,“范仲淹當真有如此志向?” 第一次聽到天幕說起范仲淹等人是宋仁宗時期的人時,劉娥就對這些人上了心, 本著查一查也無妨的心態, 劉娥查閱了歷年取士的名單和記錄在檔的官吏名冊。 這一看可了不得,范仲淹不正是真宗在位時錄取的進士嗎?當時他還不叫范仲淹,而是叫朱說。 天禧元年才歸宗復姓,恢復范仲淹這個名字。 劉娥發現范仲淹后便猜到了宋仁宗就是她的養子趙禎,當時還感慨了一把她這養子干得不錯。 現在嘛…… 太.祖之后的皇帝是被后世蓋棺定論的不行, 有這樣的機會不抓住豈不可惜? 劉娥目光幽深地望著天幕,嘴角勾起一抹笑若有若無的笑意。 同時心里默默記下范仲淹可試著一用, 至于還沒出現的司馬光……待定吧。 【很多人對司馬光的印象都停留在一年級課本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或者《資治通鑒》的作者。 但如果了解過宋朝歷史,你看到司馬光被罰時一定會拍手稱好, 直呼“活該!” 司馬光都做過什么呢? 宋神宗時期新舊黨爭激烈,司馬光作為保守派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 開始還好些,發展到最后,就成了意氣之爭。凡是王安石贊成的, 司馬光就反對,王安石提拔的人, 司馬光就要踩幾腳。 司馬光責備王安石看人眼光差,自己也不見得有多好,宋徽宗時的赫赫有名jian相蔡京就是司馬光提拔上來的。 宋神宗死后,十歲的哲宗登基,由高太后攝政,高太后啟用司馬光。 司馬光上位后一次又一次的呼吁對貧苦農民不能再加重負擔, 請求廢除新法;又在《請更新新法札子》中,把新法比之為毒藥,請求立即廢除。 蘇軾站出來和說他有些政策還是利國利民的,不能廢。 但沒用,司馬光就不聽。 廢除了保甲法,又廢除了方田均稅法、市易法、保馬法后,因為帶病得知免役法、青苗法和將官法還未廢除,司馬光無限感傷地說:“吾死不瞑目矣!”[1] 他向呂公著說:“光自病以來,悉以身付醫,家事付康(司馬康),國事未有所付?!鼻型麉喂軌蛲瓿伤乃拊竅2]。 同時,上表請求辭位。高太后對他那么倚重,當然不準他辭位,反下詔除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正式拜為宰相。 緊接著很快就廢除了免役法、青苗法。司馬光終于完成了自己廢除免役法的夙愿,實現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但新法真的是毒藥嗎? 王安石在基層多年,提出的變法本意是好的,就像免役法規定: 原本百姓需要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 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使很多農民免除勞役,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3]】 其他新法也是如此,怎么看都是對百姓有益而無害。但因為cao之過急、急于求成;政策執行不當、用人不當、“斂財”實質等因素,變法失敗了。 更失敗的是,司馬光上位后,因為不滿王安石,執意將新法全部廢除。 這是司馬光不受待見的原因之一?!?/br> 宋神宗時期,熙寧年(公元1070年) 王安石拜相,主持變法。 剛變法就得知變法失敗,還被好友司馬光將新法全部廢除,王安石如遭雷劈,整個人都不好了:“……” 政見不同罷了,何至于如此? 卻不知更讓他震驚的還在后面: 【還有就是他上位后把神宗朝十萬將士用生命奪取的土地,無償送還西夏。 美其名曰怕西夏來犯,避免大動干戈,不如直接歸還?!?/br> 身體本來就不好的宋神宗趙頊直接氣暈了過去。 醒來后趙頊破口大罵,“司馬光??!你個*;amp;;amp;……” 罵了好一會兒,趙頊終于冷靜下來了,哲宗十歲登基,他前兩個兒子都早夭,現在還沒兒子呢。 也就是說他至少還有十余年時間。 “來人,傳王安石入宮?!?/br> 聽天幕的意思,變法可行,只是cao之過急、急于求成等原因才失敗。 若是放緩腳步,徐徐圖之呢? 【以及公報私仇阿云案。 阿云是一個很普通的鄉下姑娘,她的命途坎坷,父親很早就去世了。 她十來歲時母親也病亡了,正在這時,她的叔父明面上答應收養她,暗地里卻把他“賣”給了當地一個老光棍韋大。 韋大有個特點,一是窮,二是長得丑,是年齡大,阿云被迫嫁給這樣的人當然不愿意,因此,當韋**她圓房時,她先是想辦法用酒灌醉了他,然后用刀連砍他十多刀。 然而,阿云一介小女子,力氣本來就小,再加心急之下,自然沒有把韋大砍死。 事后,阿云選擇了投案自首。 以當時宋朝的刑法,阿云謀殺親夫是要被處死的。 但登州知州許遵是正直的清官,他認為,阿云還在母喪的期間,被迫嫁老漢,這個婚姻不是合法的。這起案子屬于殺人未遂案件,只能犯刑事責任,不能判死刑。 韋大的家人不服,把案件往上面告發了。大理寺給出的結果是:駁回許遵的決定,判處阿云死刑。 許遵也不服,再度上訴,結果這個案子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甚至連宋神宗也知道了。他就馬上召集最寵信的王安石和司馬光等人商議這個案子[4]。 王安石支持許遵,司馬光覺得判輕了。兩人又開始爭了,弄得宋神宗都不知道聽誰的。 案子拖了一年多,神宗決定聽從王安石的建議,按照一開始的判。 司馬光不樂意了,且一記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后,司馬光上位,重審阿云案。 雖然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阿云最后的結果,但以司馬光堅持謀殺案不能減刑的決心,以及野史記載,后世學者猜測阿云難逃一死。 司馬光在這件事上為人詬病,甚至所不齒。 但史書上記載他為人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節儉、正直,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孟子),評價極高。 只能說有才的人不一定適合當官,所以書中罰他去“體驗”生活,非常合適。 照我說,當官的不知百姓疾苦,還要成天嚷嚷為民請命,不如直接讓他們體驗一下百姓是如何疾苦的?!?/br> 宋仁宗時期 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