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第59節
趙匡胤:“???” 真正的趙德芳一臉懵逼,他忍不住問身邊伺候的宮人,“天幕說能證明?” 宮人不明覺厲,點了點頭。 十七歲的趙德芳又是驚訝又是好奇地望著天幕,會怎么證明呢? ** “荒謬!這怎么會一樣呢?而且生子是婦人之事,與男子何干?”一名員外打扮的中年男子罵罵咧咧,“生不出男孩是女人不行,還怪上男人了……” “李員外家中妻妾生的都是姑娘,這一個不行就罷了,好幾個都不行,恐怕真如天幕所說生男生女是男人的問題,與女人無關?!?/br> “是她們肚子不爭氣,與我何干?” “別吵了,天幕說有辦法證明,繼續往下聽吧?!?/br> “后世好多東西我們都沒見過,之前朝廷發的那些農具就是照著天幕上那些書做的,可好用了,你們不是都用過嗎?還有那大水車,誰用過不說好? 后世比我們先見得多,依我看,天幕說的肯定是真的?!?/br> …… 聽到生男生女都一樣,各朝代的古人心中只覺得不可思議。 男丁可以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女兒是要嫁出去的??! 而且服兵役、徭役的也是男丁,要是家里沒男丁,一旦打仗家里的老人都會被拉走。 還是說后世已經不打仗,不服兵役了? 在田間除草的少女一邊掉著眼淚一邊拔草,“阿娘,天幕說生男生女取決于阿爹,不是你生不出,你沒有錯?!?/br> 可惜她的阿娘為了生弟弟難產去世了。 【看到這里有沒有很羨慕?學過生物學的我們都知道基因遺傳規律中有一條就是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因為太自由了,生娃就跟開盲盒一樣。 有人能開出王炸,比如唐高祖李淵就一連開出了兩張王炸——李世民和平陽昭公主。 李淵本人能力是有,但有限,不然也不會在最鼎盛的朝代做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之君了??纯雌疥栒压?,再看看李世民,誰不贊一句李淵真會生孩子。 然而事實真如此嗎?李淵一共一十一個兒子,十八個女兒,只有平陽昭公主和李世民脫穎而出,再算一個李建成好了,總共也就三個,還都是太穆皇后的孩子。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太穆皇后的基因很優秀,生的孩子除了李元吉外,個個都人中龍鳳。 有人明明雙王組合卻開出普通卡。比如劉邦和呂后,明明爹媽都這么厲害,卻生出劉盈這么不爭氣的兒子;比如李治和武則天,雙王組合卻沒有一個孩子繼承他們的優良基因。 當然也有負負得正,比如李隆基。唐睿宗和竇德妃的兒子,唐睿宗兩登帝位,三讓天下,很識時務,但確實沒什么作為。 李隆基不管怎么說,前半生還是很不錯的,如果他能早死一十年,絕對可以排進古代十大帝王榜。 后世也不會惋惜多好的皇帝,可惜死得太晚了?!?/br> 大秦 秦始皇雖然聽不太明白什么染色體、基因、生物學,但后面的舉例他聽懂了,不僅聽懂了,還感同身受。 他好像知道為何他沒有一個優秀的繼承人了,因為孩子生母不夠聰明。那他給扶蘇找個聰明的女子會不會開出王炸,不對,生出一個優秀的繼承人? 其他兒女也不能馬虎,負負也是能得正的,廣撒網才能多撈魚。 再給他十年時間,天下可定,到時候只要三世皇帝是個有能力的,大秦會達到一個鼎盛時期。 一百年,若他也能活一百年該多好。 唐太宗時期 太極宮的李淵:“……”他要生氣了!真的! 能不能不要每次都拿他舉例,還是這種貶低他的舉例,什么叫在最強盛的朝代做最沒有存在感的開國之君? 會不會說話??! 他好歹也當了九年的皇帝,還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怎么就沒有存在感了? ** 另一邊的李世民心情極為復雜,好消息:他有了一個好兒子;壞消息:這個兒子身體不太好,導致皇位被老婆竊走了。 平心而論,他這個兒子在位期間確實干得不錯,對外滅西突厥、百濟、高句麗,唐朝的疆域在他手中達到了最大,對內打壓世家,發展經濟,知人善用。 要是換一個兒子上位,他不確定會不會有李治干得好??墒抢钪斡形鋭t天這個老婆,兒子也不太行,孫子嘛…… 想到李隆基,李世民心情更復雜了,這癟三怎么不能早死一十年?要是李隆基能早死一十年,他還是愿意再次把皇位傳給李治的。 承乾已經讓他失望過一次,這次是否還是會一樣? 武周時期 “婉兒,你聽到了嗎?”女皇武則天斜倚在龍椅上,聲音愉悅,“天幕在說朕?!?/br> 原本垂眸深思的上官婉兒回神,“陛下之前不就猜到了嗎?天幕是女子,書中的主角大都是女子,若以后人的眼光看我們這些古人,最崇拜的肯定是陛下您?!?/br> 武則天輕笑,“天幕這一次的內容朕愛聽,讓言官一字不落的記下,回頭呈上來?!?/br> “是,陛下?!?/br> “基因遺傳,有意思。后世到底還有多少新奇事物?朕每次都覺得這便是最好的,下一次天幕出現又會說出一個聞所聞問,見所未見的東西?!?/br> 倘若她也可以活兩百年該多好,她定可以創下一個千古未有的大周。 武則天望著天幕,眼中充滿了渴望。 若有兩百年,她何須擔心繼位者問題。 漢武時期 “生物學?”和上次的物理學是什么關系?聽到這里,劉徹已經能肯定后世研究出生男生女的原因,并且驗證了生男生女都一樣,都能延續香火。 可這又怎么樣,百姓還是會選擇生男孩,男丁才是家中的頂梁柱。 他更在意的是研究這些的目的,以及基因是如何改變壽命的。 第58章 五十八章 澶淵之盟 【前面說的是父母遺傳, 也有一些很穩定的父系或者母系基因遺傳。 就拿我們這次說的大宋背景舉例好了,趙光義的基因就很穩定,除了一個基因突變的宋哲宗, 趙光義這一脈的皇帝一脈相承的懦弱,怯戰的基因被他們刻在骨子里。 從趙光義高梁河戰敗開始,趙光義就對戰場有了心理陰影,不敢再御駕親征, 所以有了貽笑千年的勝利——瓦橋關之戰。 瓦橋關之戰是發生在太平興國五年,也就是公元979年, 十月初一, 遼景宗與群臣商議出兵。十月初八趙光義下令讓五個州的將領率兵增援瓦橋關。 在此之前, 大遼對北宋發起的滿城之戰和雁門關之戰都輸了,遼景宗不服氣,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征于十月十一日出征。 趙光義得到消息后,覺得遼景宗都御駕親征了, 他不御駕親征有點沒面子,于是他也決定御駕親征。 但他又有心理陰影不敢上戰場, 怎么辦呢?拖! 遼景宗在十月二十日的時候已經到達了固安, 趙光義十一月初七才下詔北巡,注意不是御駕親征,是北巡(狗頭)。 十一月十日趙光義從開封出發, 十四日到達長垣,現在從開封到長垣不過一個小時的車程, 趙光義用了四天, 就算古代行軍速度再慢也不可能用到四天,這簡直比蝸牛還慢。 一直到了十一月十七日,趙光義才磨磨蹭蹭到了大名府, 大名府是當時河北最南端的一個府郡。 而此時遼軍已經四戰四勝,凱旋而歸了。 但在宋史中的記載,這場戰爭是北宋贏了,趙光義甚至留下了“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云高”的感慨。 然真實的情況卻是趙光義害怕上前線,一直拖著,等遼軍班師回朝了就對左右說:“瞧,遼軍一聽到朕御駕親征就望風而逃?!?/br> 這就是貽笑千年的勝利。 趙光義對戰場有心理陰影這其實可以理解的,畢竟高梁河之戰中他大腿中了兩箭,差一點就被耶律休哥活捉,而且傷好之后每到陰雨天腿就疼,一直在提醒他當時的危險。 但不能理解的是他不敢上戰場還要下詔北巡,拖拖拉拉耽誤戰機。 這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他那點忌憚武將的小九九,令五州將領率軍援助瓦橋關,卻沒有指定一個陣前總指揮,導致五州將領誰也指揮不了誰,各自為戰,輸得一塌糊涂。 瓦橋關之戰宋軍四戰四敗,趙光義要負大部分責任。 趙光義之后的宋真宗更加一言難盡。更可怕的是宋真宗是大宋最后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 而且宋真宗的御駕親征還是被宰相寇準“挾持”而來的,宋真宗本人并不想上戰場。 因為皇帝御駕親征,大大的鼓舞了士氣,加上指揮得當,這場宋遼戰爭中北宋贏了。 然后在宋軍占優勢的情況下,宋真宗主動要和遼國議和。 遼國打了敗仗正士氣低落呢,一聽大宋要議和,瞬間滿血復活,并且獅子大張口,說議和可以,但是大宋得歸還之前周世宗北伐取走的“關南之地”。 這么喪權辱國的條件就算是宋真宗愿意,宋朝的官員也不愿意啊,何況寇準本來就反對議和,寇準當即就表示遼國太過分了,我們應該乘勝追擊收復失地,為什么要議和? 宋真宗沒有采納寇準的建議,派了使者去和遼國說,只要遼國退兵,大宋可以每年給遼國一些銀、絹,至于遼國提的領土要求不能答應。 僵持之下,按照宋方給出的條件達成了協議。商議銀絹數量時,曹利請示宋真宗,宋真宗說;“實在不行的話,一百萬也可以?!?/br> 還是寇準威脅曹利,“雖然官家有旨,但你去和遼國交涉,答應所給的銀絹絕對不可以超過十萬,否則,你就不用回來了,那時我必砍了你的頭[1]?!?/br>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這里提一下,宋真宗泰山封禪的理由之一就是簽訂了可歌可泣的“澶淵之盟”,為大宋帶來百年和平。 后世評價大宋雖無燕云十六州,卻收十倍之功,澶淵之盟是利大于弊。 但澶淵之盟帶來的和平讓后來的宋皇帝愛上了這種花點小錢就能買來的安定,從此北宋放松了軍事力量,沉溺于這種虛假的和平之中,毫無居安思危之心,為后來的亡國埋下了導火線。 從宋太宗到宋欽宗八個皇帝,除了一個哲宗主戰,其他全都遺傳了趙光義的怯戰基因,不得不說趙光義的基因真強大?!?/br> 宋太.祖時期 趙匡胤眼前一黑,破口大罵:“趙光義你生的好兒子*;amp;;amp;*…(臟話)”見過打敗仗求和的,沒見過打勝戰還主動求和的。 這鱉孫到底是趙光義哪個兒子? 隨隨便便就許出去一百萬銀絹,錢多燒手嗎? 丫的,不給他把這筆錢掙回來,他就讓這小子體驗一下什么叫人間疾苦。 小太監小心翼翼地回稟,“官家,晉王到了?!?/br> 趙匡胤沉聲道:“讓他給我滾過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