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你的執念[快穿] 第571節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反派他長兄(穿書)、重生道祖的偏執日常、被迫尚公主后、我男朋友是神級哨兵?、朱門寵妾、職業讀者,追文爆紅、穿書前他已在大潤發殺了十三年的魚[快穿]、海棠壓枝、萬人嫌死后他們都后悔了、炮灰真少爺修仙回來了
趙愉樂的父親名趙建炎。 趙建炎與司馬鴻某種程度來說,是表親。 魏國開國皇帝司馬景,娶趙家女為妻,魏國建立,趙家女成為魏國第一任皇后。趙皇后育有三子,長子隨父征戰,建國后被立為太子,并順利登基成為第二任皇帝。 第二任皇帝娶了武國公張氏為后,親熱地稱呼趙家為舅家,與趙家同輩子弟從小一起長大甚至經歷沙場同生共死。 張皇后生下長子,皇長子八歲被立為太子,從小受大儒名將教導,其中一位老師便是趙家表舅,也因為趙家和皇家親近,皇長子與趙家姑娘青梅竹馬從小見面甚至玩耍,在他十五歲時,皇帝為他定下了趙家女為太子妃。 這位太子妃后來成了小趙皇后,是魏國第三任國母。 也就是皇帝司馬鴻的嫡祖母。 第三任皇帝和小趙皇后琴瑟相和,小趙皇后雖然只生下長公主一個孩子,但是無論得力的娘家還是皇帝的尊重都讓她地位穩固,她年輕早逝,去世后皇帝再沒立后。 鑒于趙家短短三朝出了兩位皇后,到未來的第四任皇帝定親時,皇家挑選人選有意避開了趙家,甚至給了趙家恩典,允許趙家女三代不入宮。 這的確是恩典,趙家顯赫,家中女子跟著金貴,皇家有心不讓趙家女再為后,那么不入后宮就不必成為庶妃,以后的皇帝都不能逼迫趙家。 于是司馬鴻的父親定了左相孫女蘇氏為后,司馬鴻的皇后則是靖國公之女伍氏。 從皇帝的血脈來算,司馬鴻和趙建炎依舊是五服內的血親;從趙家女的血脈來看,司馬鴻和趙家已經沒有關系了,長公主之子蕭國公才是趙家的表親。 魏國重臣之間、皇帝和重臣之間聯姻極多,若沒有兩任受皇帝尊重的皇后,趙家和皇家也沒什么太特殊的關系。 司馬鴻20歲登基為帝,登基三年后,立五歲的長子司馬煬為太子。 連云山大敗,司馬鴻被燕軍活捉,魏國一退再退失去北邊九個州府,幾乎是魏國三分之一的國土。魏國朝內大臣覺得不能再如此放任事態惡化,集體求見皇后、太后,請求讓時年12歲的少年太子登基為帝。 司馬煬是當時的貴妃所出,皇后生了兩個女兒,如今腹中正懷胎八月,眼看著就要生產,讓貴妃之子直接登基? 伍氏身后靖國公一脈并不甘心。 但是不甘心無用,拖了這么久,眼看著一半的國土都要讓之于人,再執著皇位又有什么意義? 皇后捏著鼻子同意了。 太后當然毫無意見,司馬煬是她的親孫子,又是名正言順的太子,自然該由他登基。她更怕的是皇帝那些兄弟不安分,欺負司馬煬年紀小,妄圖造反篡位。 趙建炎是當時求見太后要求另立新君的大臣之一。連云山大敗,大臣們死傷很多,朝中很多重要崗位都沒了主持大局的人,只能讓原本代為主持事務的官員繼續主持,趙建炎是當時代主持兵部的官員。 連云山一戰,趙家也有人戰死,趙建炎的父親也就是趙愉樂的祖父便是,還有趙建炎的大哥連尸骨都找不到了。 魏國滿朝恨燕國入骨,兩國仇恨前所未有得深。 趙建炎原本受父親和大哥蔭蔽,一直沒什么太大的上進心,雖然朝中為官卻只跟著父兄節奏,辦完事就回家和妻子兒女共享天倫之樂。 連云山大敗后,趙建炎一夜頭發半白,整個人大為變樣,從此仿佛趙大伯和趙老爺子上身,行事作風和父兄越來越像,開始顯露出讓眾人意外的能力本事。 也就是這時,曾經嫉妒趙家顯赫的眾人才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承認:趙家的人果真個個都是肱骨之才。 趙建炎先從代理兵部變為兵部尚書,接著成為輔助十二歲新帝的大臣之一,他們這些輔助大臣一邊幫皇帝處理國事一邊教導皇帝各方面知識,所有人團結一心,不去想被俘的皇帝、不去想丟失的九州,只一心平復國內亂相,穩定魏國經濟民生。 也許是因為新帝5歲便開始接受儲君教育,12歲的新帝雖然年幼卻非常聰慧,跟著輔政大臣學了3年,15歲生辰一過,便開始親手批閱奏折,親自參與國事決策。 而這三年,趙建炎和幾位輔政大臣齊心將魏國這匹失去控制朝著下坡奔去的馬勒住了韁繩,并一點一點往回引,引到了戰敗前的正軌上,畢竟魏國有當年的豐厚積蓄,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庫漸漸豐盈。 燕國也看到了這一點,深覺不能再給魏國喘息機會,開始在邊境蠢蠢欲動。 父兄的血海深仇日夜不能忘,趙建炎聯合幾位主戰的大臣集體上書,請求與燕國再戰。 連云山慘敗,魏**隊可以說是被打得嚇破了膽,想要重塑軍心非常之難。 趙建炎堅定辭去兵部尚書之位,自請帶兵征燕軍。 少年皇帝在大臣們的激烈爭吵中,排除眾議,準了。 從此之后,北燕和魏國開始持續對戰。 一年、兩年、三年……一州、兩州、三州……九州。 趙建炎親自奪回了魏國全部失地,并且打到了北燕境內,直搗燕王營帳。 失地收回,兩國終于可以坐下來和談。 燕王說,他們一直好吃好喝供著司馬鴻,雖然當初兩軍對壘,你們混不在乎司馬鴻的生死,但是既然兩國和談,從此成為友好之邦,那么你們的皇帝,還是要還給你們。 于是,和談之后,司馬鴻跟著班師回朝的勝利之師回到了魏國京城。 故國遠去六載,歸來物是人非。 天下早已不是他的天下,而是他兒子的。 他走的時候,天下昌盛,他回來時,天下越發昌盛。 司馬鴻看著身著玄色龍袍朝著自己走來的少年郎,幾乎認不出這是自己的長子,直到他喊了一聲:“父親?!?/br> 他望著自己的目光不再崇拜仰慕,而是平靜尊重。 是的,尊重,但是這是平視下的尊重,而不是從前的仰視了。 司馬鴻沉默不語,低頭去看抱著六歲小兒在他身邊哭泣的皇后――不,如今成了太后了。 “皇上,這是您的嫡子,他已經六歲了,終于見到了他的父皇!”皇后哭得肝腸寸斷。 一山容不得二虎,一國不能有兩君。 司馬煬雖然才18歲,但是他收復了皇父丟失的國土,洗雪了六年前的巨大國恥,他讓百姓休養生息,讓魏國重回昌隆。 他沒有主動提出退位。 18歲的少年做了6年皇帝已經不是事事聽父親話的孩子了,他只給太上皇劃了一片行宮,讓太后和所有太妃住進去,未成年皇子也可跟著居住,成年后再搬出來。 行宮就在后宮之中,非必要不得對宮外開放,大臣無皇帝旨意不得入內。 司馬鴻才36歲,被迫從北燕的監獄進入后宮,開始養老生活。 四年后,22歲的青年天子急病,病情發展迅速,不過一個月便駕崩歸天,膝下只有一個兩歲的兒子。 眾位大臣重新來到后宮,請修養在行宮的太上皇司馬鴻再次登基為帝。 司馬鴻登基后,一步步拔掉兒子留下的肱骨大臣,任用自己的親信,司馬煬為帝十年留下的政治遺產,兩年內全部被改變。 他最信任依仗、為魏國重回巔峰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一品國公的趙建炎,因欺君罔上、家藏軍需禁物、貪污軍餉、妄設私軍、言行不忌、虛攬軍工、欺壓軍民等數十條罪狀,加上疑似私通鄰國這條大罪,于西霞門前,五馬分尸。 趙家男子或論罪斬首、或流放邊關、或充入掖庭;趙家女子俱貶入賤籍,送往教坊等處。 趙家女子曾做了兩任皇后,如今卻要成為倚樓賣笑受盡凌辱永世不得贖身的最低等娼伶,趙氏一族中,凡是叫得上名號的女子,在被送走前,彼此幫助自殺在獄中。 那年,趙愉樂十五歲。 災禍來得極其突然,在那之前趙家人依舊過著正常的日子,那段時間,趙愉樂正好出痘,為了防止感染府中其他人,她被送往郊外山庵養病,身邊是自小照顧她的丫鬟奶娘。 趙愉樂自出生時便帶著一股弱氣,身子骨一直不大好,她娘親將她送過來,也是希望庵里的佛祖佛光可以護佑女兒,壓住她的魂,保佑她平安出痘,康復回家。 那天,她娘親剛來庵里探望,雖然見不到隔離在廂房內的女兒,但依舊陪了她半天,眼看著天色不早回城路遠,這才隔著門百般不放心地告辭離開。 這一去,成了永別。 趙府的人太多了,官府兩天后才想起趙家還有個深居簡出的小女兒,待審問出趙愉樂身在何處,一群人跨馬持刀沖上山庵,尼姑庵的師太一臉遺憾地告訴他們,趙氏罪女本就病情嚴重,一聽到家中出事,當夜就病重咽氣了。 她的貼身侍女跟著自盡而去,其余奴仆一見主子死了,主家出事,全都連夜倉皇出逃,再無蹤影。 衙門的人看著滿臉出痘的尸體,年紀、病情、衣著、身形都和趙愉樂一致,邊上的丫鬟**而死什么都看不出來,但仵作查驗也證實是個年輕女子,于是揮揮手,讓人蓋上白布帶回去。 從此,輝煌了六代帝王的趙氏一族,煙消云散。 趙愉樂自然是沒死,她被護著換成了另一個身份。 當時出痘的人的確是趙愉樂,但是她的貼身丫鬟云梔自始至終都貼身照顧她,沒過多久就被傳染了,出事的時候,趙愉樂其實快要康復,但云梔病情依舊很重。 為了避免感染第三人,趙愉樂雖然是小姐身,卻仍和云梔待在一個廂房,轉而去照顧云梔了。 趙家出事,消息傳到山上,趙愉樂立刻知道自己躲不過去,尤其聽到控訴父親的那數十條罪狀,聰慧的她立刻明白,趙家徹底進了皇帝的死局。 趙愉樂本想和家人共同赴死,門外的奶娘和奴仆,門內的云梔,一起跪下來求她不要前去送死。 “趙家很可能只剩下姑娘一人了!” “您要為了趙家血脈保重自己??!” “您死了,趙家的血海深仇、趙家的冤屈,就真的沒人記得了!” 最后,為了趙家血脈,為了趙家的冤屈,趙愉樂忍痛看著云梔與她調換一切后自絕。 云梔決定自絕后,奶娘本想帶著趙愉樂逃離,但都是在籍家奴,逃去哪里又成了問題?其他人可以回鄉,趙愉樂容貌身段極其顯眼,又體弱難以長途跋涉,走到哪都招人眼。 山庵里一位面色蠟黃的帶發居士站了出來。 她與趙愉樂獨自談了許久,最后,趙愉樂換上了她的緇衣木釵,她走進趙愉樂的廂房,**而亡。 趙愉樂從此成為寄娘,留在這尼姑庵,聽到父親被五馬分尸,聽到娘親姐妹自絕于監,聽到兄弟叔舅或死或發配,一日日聽著自己的家粉身碎骨煙消云散。 病愈的身子又有弱癥復發,“寄娘”纏綿病榻,真正成了面色蠟黃的寄娘。 師太念著“阿彌陀佛”,小心照料著她,庵里的小尼姑四處化緣,一年內偶爾會帶來一句半句回鄉奶娘的消息,只有這時,寄娘精神才好一些。 佛旁清凈地,山中歲月長,寄娘在這里修行3年,漸漸養回了身子,只是越發身影單薄,弱不勝衣。 這一年,寄娘十八歲了。 她的容貌隨著年紀增長、常年念佛靜心越發清麗出眾、超凡脫俗。 第543章 錦繡堆3 十八歲那年,趙家和上一任帝王司馬煬待遇相同,成了這個國家不能提起的禁忌,師太與寄娘商量要不要找奶娘幫忙,尋個借口脫去緇衣讓寄娘“去世”,另尋身份去過平常人的日子。 “若是一輩子青燈古佛,小姐又何必煎熬活了這些年?”出家人這么過日子是虔誠侍奉佛祖,寄娘這般卻是違背了當日茍活的初衷。 寄娘還沒想好未來的路,陽春三月,內城的曄王帶著朋友上山踏青借尼姑庵歇腳,不顧師太等人勸阻,嬉笑著游覽尼姑庵,撞見了來不及躲進后廂房的寄娘。 一個月后,尼姑庵風雨飄搖,恩人因己有難,寄娘仿佛一步踩著一把刀尖,走進了曄王府。 曄王是司馬鴻的次子,小司馬煬兩歲,司馬煬駕崩后,曄王便成了老皇帝現存皇子中最年長的一個。 司馬煬是貴妃所出,曄王生母則是慧妃,兩人因為年紀相差兩歲,一個被立為太子,一個只是普通皇子;一個因緣際會登基為帝,一個看著皇兄臉色過日子,兩宮皇妃本就不和,長期積累下來,曄王和司馬煬也不怎么親熱。 因為這份淡薄的兄弟情,曄王在老皇帝再次登基后獲得了好待遇。老子做皇帝和兄弟做皇帝那必然是差別極大,曄王對父皇重新上位發自內心地開心,皇帝見了十分舒服,漸漸開始寵愛次子。 幾年過去,曄王風頭無倆,成了朝廷內外最為突出的皇子,并被封為正一品親王,食邑萬戶。 不管外界對曄王的贊譽有多高,曄王的名聲有多大,當寄娘被逼從尼姑庵入王府時,她就知道,司馬爍和他爹一樣,心中沒有半點當權為君的仁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