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修仙界長生不死 第42節
劉司獄滿臉敬佩,拱手道:“春風樓三十年老客么,早有耳聞,久仰久仰!” “一般一般,來日方長!” 周易回答道:“所以富貴已得,何必再去搏命,如今亂局,哪看得清誰能贏到最后?” “其實很好看清,去燒燒冷灶,無論輸贏總不會太差!” 劉司獄喃喃自語,似是與周易說,又似乎是對自己說。 周易說道:“還是算了罷,王府都滅了三家,與大人請假外出一段時間,再回來當值?!?/br> “去吧?!?/br> 劉司獄點頭同意,怔然片刻后又說道。 “哪天劉家后人落魄,尋來天牢,希望老周也能給尋個差事?!?/br> “理應如此!” …… 臘月廿七。 本該舉國歡慶,喜迎新春。 由于兵部尚書梁棟,苛虐軍卒,扣發軍餉,京營嘩變。 “清君側!” 前京營總督孫向明登高一呼,匯聚舊部,率兵從神京北大門入城。 神京北門的守門官曾是京營游擊,梁棟大肆打壓京營將校期間,由于送的銀子少,將其一貶到底去守城門。 是夜。 孫向明率京營大軍圍攻皇城,神京各處衙門、府邸遠遠觀望,既不幫助亂軍,也不去救援永興帝。 禁軍不足京營十一之數,對方又有攻城器械,很快死傷慘重。 永興帝命錦衣衛、內侍太監,全部登城墻抗敵,務必抵住亂軍沖擊。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只需抵抗到天明,皇城仍不破,亂軍自會潰散退去。 …… 太廟,王朝興衰的見證。 廟在國朝在,廟亡國朝失。 子夜時分。 鳳陽國太廟空蕩蕩,寂靜無聲。 原本值守的官吏,驚聞京營大軍圍攻皇城,紛紛跑回家關門閉戶。 京營無論能不能攻破皇城,必然有賊人值此混亂之際,在神京各處燒殺搶掠,明日一應推給亂軍即可。 一團陰影借著夜色飛縱,最后落在太廟中殿。 中殿外矗立著青銅大鼎,近一人高,三足兩耳,鼎身銘刻的山川河流,與鳳陽國州府地圖一一對應。 山河鼎,鳳陽太祖立國后鑄造。 凡國朝祭祀,百官跪伏鼎前,當代皇帝奉香。 陰影環繞山河鼎轉圈,嘗試了幾種探測手段,確定就是個實心大銅鼎,沒有設置任何預警、防盜之類機關。 山河鼎足足幾噸重,本就極難盜走,出城也逃不過官吏盤查。 其次,山河鼎雖為鳳陽國三寶之一,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賊人花費天大力氣將鼎盜走,頂多讓趙氏皇族丟臉面,再就是能融了賣銅,實屬掙賣白菜的錢,冒著誅九族的風險。 所以太廟官吏,怎么也想不到會有人偷鼎,哪怕是去刮了歷代皇帝的金漆呢! “本以為得等到鳳陽國滅,這太廟半廢棄再來,誰知竟遇上這等天賜良機。北城門大開,太廟無人值守,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皇宮?!?/br> “此寶合該與我有緣!” 周易散去陰影,顯露出白發老者模樣,縱使撞上熟人也認不出來。 身形一矮,彎腰鉆入鼎下,雙臂環抱鼎足。 “起!” 周易低喝一聲,轟隆隆作響,三百多年未動作的山河鼎拔地而起。 法力運轉,再次施展陰影符,一團黑霧將山河鼎籠罩。 趁著夜色遮掩,周易向北城狂奔而去。 如此重量的銅鼎壓迫,莫說施展輕功飛縱,連跑步都是咚咚咚作響。 幸好一路上混亂不堪,或有賊人打家劫舍,或是巡城兵卒趁機作亂,金銀珠寶當前,誰也沒在意這般聲響。 此時北城門敞開,僅有十幾個兵卒值守。 咚咚咚! 大團黑漆漆霧氣沖過來,氣勢爆裂,恍如發瘋的蠻牛。 “鬼??!” 值守兵卒莫說阻攔,亂哄哄扔掉兵刃,四散奔逃。 周易將山河鼎扛出神京城,放在準備好的馬車上,揮鞭一路向北。 第43章 半載天子 弘昌十八年。 兼永興一年。 永興帝任用jian臣,貪墨軍餉,引發嘩變圍攻皇城。 幽禁冷宮的廢太子趙憲,聯手仁人志士,入上陽宮覲見。 張正陽言辭懇切:“陛下,為了國朝安穩,老臣斗膽,請陛下禪位中宗嫡長子!” 永興帝氣急攻心,卒! 由于永興帝只當了半年皇帝,五月登基,臘月駕崩,史書稱其為“半載天子”。 所以當年上半年為弘昌十八年,下半年為永興一年。 趙憲登基后,宣布寬赦三王府刺殺、謀逆之罪,奈何三王府滿門死絕,只能讓宗室從旁支過繼,以延續香火。 文武百官,宗室勛貴,皆言陛下仁德! 登基三天后,正是大年初一。 趙憲宣布新的年號為景隆,攜文武百官拜祭太廟,昭告先祖。 此時。 太廟官吏才發現,山河鼎不翼而飛。 朝野嘩然。 景隆帝命錦衣衛嚴查,很快得知叛亂當晚,不少人聽到咚咚咚雷霆聲響。 值守軍卒言稱:當晚親眼見到大團紫氣,直向北疆飛去! 景隆帝登基方才幾日,不敢隨意調離京營、禁軍,此事終是不了了之。 工部重鑄祭祀大鼎,重量超十倍,以金絲銀線銘刻鳳陽國地圖,又鑲嵌翡翠寶玉,奢侈華麗遠超山河鼎百倍。 景隆帝萬分滿意,命名為“景隆鼎”。 山河鼎遺失,民間傳出各種流言,少不得說永興帝誅親弟,景隆同樣如此,終是怒了鳳陽國先祖。 后野史記載:鼎落北疆,此天命也! …… 朝堂變幻,你方唱罷我登場。 皆與周易無關。 馬車日夜不停,中途累死數匹馬。 三日后。 大年初一。 周易已經出了京畿地界,來到了宣州中部。 北方六州,唯宣州不屬于北疆,由于北邊界是天險蛇盤山,已經愈百年未經戰亂,治下城池頗為繁華。 彭山縣。 城西一片矮山,名為彭山,因此而得名。 此時。 城門外搭起了粥棚,大片蓬頭垢面的流民,拿著鍋碗瓢盆排隊領粥。 周易勒馬問道:“這位老哥,宣州哪里遭災了?” “俺們是從北疆逃來,那邊又打仗了?!?/br> 老者面容黢黑,已經看不出年齡,懷里抱著個嬰兒,用手指沾著粥湯喂。 周易疑惑道:“朝廷不是一直議和?” 大雍趁著鳳陽國權力更迭,北疆軍心渙散,一舉奪回了失地。永興帝登基之后,調各地州府大軍北上,與大雍軍對峙。 永興帝有老爹攢下的家底,當真打起來,不一定輸給大雍。 大雍皇帝也未貪得無厭,要求鳳陽國割地賠款,并從太廟中還回當年皇子、元帥尸骸。 兩國使臣扯皮許久,并未定下具體章程,怎么又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