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第258節
對著魏征,他回憶起了往事。 “開皇十四年,天下大旱,多有饑民。當時的隋朝官倉中糧食極多,如仙畫所說足以供給幾十年,但楊堅卻并不開倉放糧,絲毫不憐惜百姓?!?/br> 這件事情讓李世民對楊堅的印象非常不好,至今深刻。 魏征嘆道:“文帝不憐百姓,卻更愛官倉中的那些死物??上?,煬帝登基后因此而自恃富饒,奢華無道,終招滅亡?!?/br> 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數。 北宋,趙匡胤也正在批判隋朝的奢華和無道。 他想起史書上寫:“東都役使促迫,僵仆而斃者,十四五焉”。 為了修建東都洛陽,民夫死了十之四五! 這么大的工程,居然可以壓縮在十個月完成,可想而知對服役的民夫來說有多么的殘忍。 簡直是拿命去填! 他自己是剛遷都過來的,同樣是洛陽,自然很清楚這個工程量。 大宋可是正兒八經修了好幾年的,而且現在很多地方其實也都沒有完工,還在趕工。 不過,大宋現在對民夫的待遇提得可好,不僅有工錢還包飯,所以趙匡胤一點都不慫,罵起楊廣來絲毫不心虛。 西漢。 漢武帝招招手,后面站立的貼身內侍立刻將筆吏剛記下的東西送上前來。 劉徹將視線停留在隋朝官制那一部分,細細琢磨起來。 有意思! 他一下子就明白了仙畫那句將權責分得更細,才能避免人專權的意思。 的確如此……劉徹心中暗道。 而 且這段時間以來,他愈加發現,要做的事情越多,越需要進行專門的精細的管理。 像現在這樣,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將事情大包大攬就往往會有些力不從心。 或許,也可以學學這官制,劉徹心中滑過這樣一個念頭。 …… 【唐朝從官制到科舉再到教育都承襲了隋制,只是完善和周全了不少的細節?!?/br> 【比如教育這方面?!?/br> 【它同樣分為官學和私學兩種,官學又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朝廷統一規定教材和教學計劃。僅中央官學就分為國子學、太學和四門學。這三個的區別和學生們家長的官職有關系?!?/br> 【這一點就還蠻微妙的。階級,始終存在?!?/br> 【唐時的士族門閥并沒有消滅?!?/br> 【但比起以往,算是好多了?!?/br> 【而且它的各類學校分得還蠻細。像天寶年間中央官學增設了廣文館,專門收留的就是各地來京科考結果沒考上于是打算繼續復讀的那些貢生們?!?/br> 【它還有專門的技術學校,律學、書學和算學。對應法律、書法和算數學?!?/br> 長安城內。 無數的學子帶著書童,或者是自己背著自己的書箱,在城中行色匆匆的趕路。 “快上課了,來不及了,趕緊走?!?/br> 有在路上遇上相熟的同學或者是朋友,還能一邊走一邊寒暄幾句,交流一下各自學校的授課進度。 “還是羨慕你們四門學的啊?!彼銓W的學子道。 四門學的學子苦笑:“那我們也羨慕在國子學和太學的呢?!?/br> 兩人正好走到岔路口,一往左,一往右,便互相告別了。 而在國子學的大門口,甚至有不少異域長相的年輕人穿著學子服,他們或來自新羅、或來自東瀛、高昌、吐蕃等地,千里迢迢只為來大唐求學。 在一些大家的課堂上,往往前來聽講的學子眾多,甚至一直擠到了院外。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其他旁系專業學校,直接隸屬于太常寺太醫署的醫藥學;隸屬于太仆寺的獸醫學;隸屬于秘書省司天臺的天文歷數學?!?/br> 【甚至還有專門的道教學校,隸屬于尚書省禮部的崇玄學!】 路小柒放了一張唐朝時各類官學的架構。 除了國子監等七學是獨立的之外,其余的旁系學校都隸屬于相應的行政機構。 她還放上了可以查到的當時唐朝所規定的一些相應的官方□□材。 經學類的無非就是四書五經等,還是以儒家的經典為主,但算學等專業性學校則有自己的專業書籍,《九章算經》等等。 另外,還有各個學校的招生標準。 比如國子學,是三品以上的子孫,而太學是五品以上,四門學則是七品以上。 其等級劃分森嚴明顯。 …… 民間的百姓們,尤其是宋以前的,就算是沒讀過書的也能喊出幾大世 家的名字。 什么瑯琊王氏、陳郡謝氏、蘭陵蕭氏…… 對他們來說,這些世家大族就宛如天上的云一般高不可攀。 世家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教育資源,而平民連受教育的資格都沒有,這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官員的子弟上更好的學校,同樣如此。 總不能讓他們的金貴兒孫們和我們泥腿子上同一所學校吧? 那怎么行? 聽上去就是大不敬。 但此刻,不知為何,聽得到了唐朝,這樣的階層還依然存在,很多人心中卻忽然生出了一些淡淡的不爽與質疑。 但若說不爽在哪里?他們卻又回答不上來,或者是不敢去細想。 唐朝,貞觀。 孫英娘一家也在觀看仙畫。 她現在算是一名正式的醫院醫生了,算得上是公務員,而且又在醫學院學習過。因此,她爹娘都不約而同的轉向了她。 “那現在是長安大學厲害還是國子監厲害?” 國子監只收大官子弟,而新開的大學是不分出身的,只要沒案底就行。 孫英娘還真知道一點內幕:“最厲害的其實是弘文館,那可是皇子皇孫們上學的地方。國子監也只能排在第一?!?/br> “大學嘛,當然也挺厲害的,而且招攬了很多厲害的夫子?!?/br> 她娘繼續問:“那到底哪個更厲害?” 孫英娘:“……現在肯定還是國子監厲害一點點,不過我覺得再過幾年,十幾年,可能大學更厲害一點?!?/br> 她不再是那個沒有見識的小姑娘了,讀了書又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她的眼界與之前不可同日而語。 孫英娘覺得,現在朝廷明顯是想要發展科學,走后世那種綜合性大學的路子。只要這大政策不變,人們肯定會感受到科學發展帶來的便利,那大學的迎頭趕上就不是問題。 說不定到時候,連皇子皇孫都要來大學讀書呢。 …… 【至于民間教育,在唐朝同樣很受歡迎,甚至發展到了一個小高峰?!?/br> 【一些沒有官職的文人學士開始在家中開起了私塾?!?/br> 【受教育的階層開始下移?!?/br> 【韋莊的“韋氏教坊”、孫光憲的“孫氏書院”、韓愈的“韓文公書院”等,都是當時很有名的私塾,或者說教育機構?!?/br> 一總角小童在父母的陪同下前往私塾拜訪自己的未來老師。 父母將十塊rou干捆綁在一起,加上一匹粗布,就是要給夫子的束脩。 夫子考校了幾句小童,見他說話口齒清晰,反應靈敏,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一系列的學校加上全國的私塾書院之類,儼然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教育體系!】 【由此可見,唐朝民間求學的風氣肯定是可以的,百姓們的文化欣賞水平也還不錯,不然也不可能造就一個幾乎全民皆詩的文學和詩歌的盛世?!?/br> 【大唐 上到皇帝, ↑[(, 都是狂熱的詩歌愛好者?!?/br> 【唐朝的詩人和文學家更是如天上繁星一般璀璨閃耀,成為了華夏歷史上的華章。如果換在一個教育落后、文化貧瘠的社會,那是完全無法做到的?!? 黃鶴樓。 一位疏朗灑脫的青年文士與友人飲酒。 酒酣正興,他站起身笑道:“聽聞常有文人雅士在黃鶴樓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你我何不前往一觀?!?/br> 他與友人前往樓中題詩之處,墻壁上滿滿都是來往文人們留下的詩。 還有一些是店家覺得極好然后找人刻成了字牌懸掛在明顯處。 一首是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