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第157節
在座的人自然都看過輿圖,但是卻還是第一次這樣掛在天上來看,而且無比的清晰。之后,還能看到皚皚的雪山、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際的大漠。 李世民看到了自己的大明宮,看到了長安的城池,也看到了自己帶兵去過的河西走廊,等等地方。 那是他的大唐! 太極宮們的君臣們只是覺得心神激蕩,而大唐民間的民眾們可是沒有見過自己國家的疆域圖的,更是受到了無限的沖擊。 第一次看到國家的全貌。 “原來,咱們大唐這么大啊!”有人喃喃道。 更有以大唐為傲的熱血愛國者早就熱淚盈眶。 看,那就是安西都護府,那是交趾,交趾真的好遠! 大家都跟著一行和其他觀測人員的腳步去丈量自己的國土,去看看自己到達不了的那些地 方。一時之間,好不熱鬧。 這種熱鬧里就夾雜著更多的情感,驕傲、向往、惆悵,等等等等?;蛟S,也只有真正的天文學家和愛好者們還在記錄著這里面說的天文知識。 【而郭守敬參與的《授時歷》可以說是歷史上使用時間最久的一部歷法,從元朝到明朝,長達三百六十四年?!?/br> 【修《授時歷》其實是由張文謙牽頭,張文謙找到了當時的郭守敬和他的同門師兄弟王恂。郭守 敬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制造天文儀器,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把渾儀一分為二?!?/br> 郭守敬檢查完觀象臺上的各種天文儀器后,皺起了眉頭。王恂更精于算術,對天文儀器倒是不太懂,便問: 不能用嗎? 郭守敬搖搖頭: “這些儀器都是從金國奪過來的,金國又是從宋朝手上搶來的,上面的刻度和標準都是針對開封而設,大都與開封可完全不同。 王恂問: “那怎么辦?” “先修修看吧?!?/br> 郭守敬把這些舊的儀器修好,然后又校對好數值,但后來發現還是只堪堪能用,精度完全不夠。他便諫言不如新造一批。 郭守敬面見忽必烈,侃侃而談,從上午講到日落。忽必烈最后大手一揮: 造! 【儀器造好了,可以開始觀測讀取數據了。這時候,郭守敬想到了之前唐朝僧人一行的方法,覺得也必須在全國設立觀測點,這樣得出來的數據才精準?!?/br> 【他的這個建議也得到了忽必烈的批準?!?/br> …… 對啊,這個法子好啊! 自己怎么就沒有想到呢! 落下閎眼睛一亮,眼巴巴的看著劉徹: “陛下……” 劉徹卻還沉浸在剛剛唐朝疆域圖給自己帶來的沖擊中,喃喃自語: “唐朝的疆域居然這么大!” 他在心中將現在漢朝的疆域和唐朝的對比了一下,頓時悟了——少的就是匈奴的那一塊!若是能把匈奴趕走,或是讓匈奴歸降于漢,那漢唐的疆域圖就差不多了。 漢武帝燃起熊熊野心。 隨即又想到太后剛走,這兩年都是國喪,不宜動兵,頓時又xiele氣。 算了,慢慢來,不能 急于求成。 落下閎: “陛下!” 漢武帝回過神來,揮揮袖子: “準奏!”他沒想到的是,馬上會迎來又一個暴擊—— 【元朝在當時有個優勢,那就是版圖大!蒙古大軍橫掃亞歐大陸。于是,為了修歷法,郭守敬、許衡、王恂等人在東西六千余里,南北長一萬一千余里的廣闊地帶,建立了二十七所測驗站點?!?/br> 【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亞!】馬蹄聲在天地間響起,蒙古的鐵騎如潮水一般出現在天際。 從東方到西方,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最巔峰時期建立起了3500萬平方公里的蒙古帝國。到了元朝時,3500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了1372萬平方公里。 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若是延伸到北冰洋,那能有兩千多萬平方公里。 郭守敬等人就在其上開始分設觀測點。 十四位監侯官從大都出發,向各方向疾馳而去。他們有的目的地是朝鮮半島,有的要去西伯利亞,有的要去南海,有的要去河西走廊。 路小柒在現在的世界地圖上將后人考察出的這二十七個測驗點。 這里面,最北邊的已經歸屬為了俄羅斯和蒙古,而最南邊的到了西沙群島。比唐朝時候一行的測量范圍還要更加的大。 郭守敬跋涉數千里,親自去了南海那一線的測量點,參與了這一重要的過程。 【這次的側驗,無論是從地域還是精度,再到參與人數都是空前的,史稱“四海測驗”!西方要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測量要到六百多年后了?!?/br> 【有了這些精準的數據,郭守敬、許衡、王恂等天文學家終于寫成了《授時歷》?!?/br> 元朝雖然持續時間短,但他的疆域圖實在是驚人。 秦始皇、漢武帝和唐太宗都不由自主的輕輕倒吸了口涼氣。這廣闊的地圖! 好想要! 嬴政看了看自己身后懸掛著的世界地圖,又回憶了一下剛剛蒙古帝國的疆域圖,瞳孔忍不住緊縮了一下。 元朝的鐵騎居然這么厲害? 看來,除了重甲兵之外,還是得騎兵才行。贏政在心中細細的考慮起之后軍事上的一些部署。 扶蘇原本有些擔心自己的父皇看了這后世的疆域圖之后會心生急切,但看到他現在冷靜的狀態,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氣。 也是,父皇肯定能想到的,自己又何需擔憂? 而劉徹遭遇了暴擊,暫時不太想說話。李世民只有一個念頭: “居然輸了……” 唯有連燕云十六州都還沒收回來的趙匡胤: ……這讓他說什么才好呢?!元朝。 郭守敬想到自己修《授時歷》時的那些場景,眼里浮現笑意。那時候許衡、王恂都還在。 先帝還是忽必烈,對天文等學科還算是開明,對漢人的臣子也算是重任。 現在,哎! 他長長的嘆了口氣,瞇起眼看向仙畫。這么大的疆域圖,或許很快就要不復存在了。 【《授時歷》當中的數據非常的精準,比如算出一年的總長為365.2425日,和現代科學家算得出 來的結論僅差25.92秒?!?/br> 【這也是歷法史上的第四次改革?!?/br> 【華夏的歷史上總共產生了超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都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做出過貢獻。但是在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國的總統孫先生出于改朝換代必須要改朔易服,以及要向西方文明學習的想法,發明了《改歷改元通電》的規定?!?/br> 民國,上海。 一大早,身穿長袍的男人和一些身穿西裝或者是旗袍的女性,正匆匆的登上電車。 黃包車在街道上穿梭。 報童們領了今天的報紙,開始在大街上叫賣。 “號外!號外!孫總統發布《改歷改元通電》規定,從今日起改用公歷!廢除黃歷!” “號外!” 原本行色匆匆的人們頓時停了下來,紛紛道: “給我一份?!?/br> “我也要一份?!?/br> 這件事情頓時成了茶色酒樓和各大社交場合的談資。 “將黃帝紀元4609年11月13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這……豈不是連祖宗都不認了?”就是咯,搞得很麻煩,還要換成新歷。 也有人不在乎: “很正常的嘛,改朝換代總要換歷法的,現在改成西歷,倒是方便一些,省得 和外國人打交道我們還要費老鼻子勁換來換去。 “我也覺得沒什么,反正農歷也還是正常用,并行嘛,倒也還好?!北娙诵φ勯g,古歷法的時代也宣告落幕。 這一次,不僅是郭守敬,所有朝代的民眾都感受到了那一份惆悵。悄聲議論著。 后世之人不再用咱們的歷法了?那用什么? 應該是用那歐洲西方人的歷法吧。這不是奉他們為正朔了?!這怎么行!所有的天文學家們都眉頭緊鎖。 所有的帝王們都面無表情。 第104章 上可九天攬月(十) 古人們沒想到在千年后,華夏的人們居然不再用陰歷,而改用了西方的公歷。但是這事兒好像也沒法說,畢竟聽上去好像公歷的確是更準一點。但或多或少,心里還是有著不適感。尤其是帝王們聯想到自己給那些藩屬國頒發歷法的情景,不適感就更加強烈了。 不就是太陽歷嗎?劉徹抬起頭,問落下閎: 落下閎,若是新修歷法,可不可以用太陽歷? 落下閎快速的想了一下,基礎的數據有了,方法也有了,天體是怎么運行的也有了,剩下的就是觀測和計算了,并不難。 他立刻點頭: 自然可以。 二十四節氣本來就是太陽歷。 劉徹一指天幕: “那就出一版太陽歷,再出一版陰歷,看看到底哪個最準。免得到了千年后,連祖宗的歷法都保不住! 也不知道后世那個朝代的皇帝們都是怎么當的!落下閎急忙應是。 而接到類似詔令和指示的天文學家,絕不止他一個。 沒有朝廷后援,僅憑自己就制定出《大明歷》的祖沖之也撫了撫須: “正好現在閑著,那就再制一版太陽歷吧。 也有人,在之后留意起了仙畫上小童們叫賣的報紙。唐朝的魏征、宋朝的蘇軾等,都眸色微閃,這看上去倒是個不錯的東西! 【咱們新中國成立后,因為要考慮到民眾這些年的習慣,以及和世界接軌,也采用的是公歷紀元,但不廢除農歷,兩歷并行?!?/br> 【up主個人對公歷沒有什么意見,因為的確可以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唯一的不滿就是,公歷的開端居然是所謂的耶穌的誕生年!】 【但這也沒辦法,誰讓人家就是教皇下令修的歷呢,那當然按照他的神來?!?/br> 【可能有人要問,這么說的話是因為太陽歷更加準嗎?太陽歷就挑不出什么缺陷了嗎?】 【可以這么回答,太陽歷的優點在于它可以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因為農業活動肯定是要根據太陽周期來的嘛。咱們的二十四節氣本質上就是太陽歷?!?/br> 一群小朋友在課堂上搖頭晃腦的跟著老師唱二十四節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