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第56節
好在,這次他沒有再做帝王打扮了。 趙匡胤嘴巴里的菜差點噴出來。 他氣沖沖的哼了一聲,看見這個小人他就腦殼疼。 怎么就能長得那么欠揍呢? 【還有說,發現野敗的是他的學生李必湖和馮克珊,不是他。up主都要氣笑了,這也能杠?他們是一個團隊,是緊密不分的,團隊里面的每一個人都在這件事情上有著無可磨滅的貢獻,除了李必湖、馮克珊之外還有羅孝和、尹華奇等等。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消除袁老的成就!他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才是團隊的根本?!?/br> 【至于說,袁老的團隊不過是運氣好才發現了那株野敗,up主只想說,運氣是實力的體現,謝謝。酸死你!】 【最好笑的一個說法是,袁老研究的雜交水稻口感并不好,一點都不好吃。你說話之前也要考慮一下年代好吧,那會兒是70年代,剛剛經歷過60年代的饑荒,大家都是奔著高產去的,誰有空往口感方面去研究??!還是怪袁老讓你們吃太飽,閑的!】 【另外,他雜交水稻之父并不是自稱,而是被國內外的專家同行乃至聯合國等相關糧食組織公認的好嗎?!你們有意見,你們算老幾??!】 1982年,馬尼拉,國際水稻研究所大會。 當主持人邀請來自中國的袁隆平上臺發言的時候,屏幕上忽然出現了他的頭像,然后下面用英文寫著“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 鏡頭轉到他身上,明顯可以看到他臉上的驚愕,顯然這是很突然的。 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所長斯瓦米納森站了起來:“袁!這個稱號對你來說是當之無愧的,你的雜交水稻,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福音! 2006年,漂亮國 科學院。 院長西瑟羅爾站在會場中央,邀請他成為自己國家的外籍院士并說出理由: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世界奇跡,所增產的糧食每年可多養活世界7000萬人,為世界糧食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br> 會場中掌聲雷動,久久不停歇。 2010年,他獲得了法蘭西共和國最高農業成就勛章。 “你造福了全世界!”4 天幕前的人都看過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時候,對于這些洋人與眾不同的長相也都接受了,而且也知道華夏和其他國家大概是競爭的關系,有一些關系還特別不咋地。 因此看到他們對一位華夏老者給出這樣至高的評價,一時竟覺得與有榮焉。 “這樣的人,在大唐是要被百姓們立生祠的!”李世民道。 貞觀群臣紛紛頷首。 不僅要立生祠,朝廷還要尊其為圣賢。 少年霍去病抱著自己的銀槍站在庭院中,脫口而出:大丈夫應如是! 他原本以為,身為男兒只有策馬揚鞭,守衛家國才是大丈夫所為,但現在同樣心潮澎湃,胸中燃起萬丈豪情。 他舞起銀槍,帶出一片銀白的光芒,將自己心中的激動發泄出來。 見過了如此大丈夫,他更不能落后,同樣要在自己的領域里立下不世之功勛,才不枉來這人間一遭。 …… 路小染直接總結——— 【如果我要將袁老獲得的國際勛章全都放出來的話,今天這期視頻咱們就別想要結束了,太多太多了!】 【up主還喜歡直接擺數據!】 【73年之前,水稻的畝產大概是500-600斤左右,但73年之后,袁老的理論提出并公開,江西協作組的顏龍安院士率先在野敗的基礎上研發出了 珍汕97’,還有袁老的“南優二號”,以及謝華安院士同樣基于野敗研發出來的 汕優63' 等優秀雜交品種相繼被推廣,水稻的畝產一躍增加了20%。后來更多的高產雜交水稻出現,在90年代超級稻計劃被推出前,我們國家的水稻畝產已經達到了800 斤左右?!?/br> 【而超級稻計劃之后,在袁老的帶領下,我們在2000年實現了單產700公斤的育種目 標,04年單產800公斤,11年單產900公斤,14年單產1000公斤!簡直像是坐了火箭一樣,蹭蹭的往上竄。到了2020年,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的平均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5 路小染做了一個圖表。 從水稻開始成為最重要主糧的宋朝開始,一直到2020年,選取了每個朝代的關鍵節點,顯示了這些時間點上的水稻產量。 一開始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穩步向前,到了清末和民國甚至有所回落,解放后再度上升。 然后,到了70年代后,圖標上的柱形開始急速的上升。 一騎絕塵! 配上bgm,簡直讓人熱血沸騰。 “每畝一干五百公斤!” 全天下的農人已經驚到失語,甚至有人開始下跪膜拜。 這是神跡! 趙匡胤把筷子往桌上一扔,起身就走。 “回宮!” 他等不及了,他要召集全大宋最會種地的農人,培育出屬于大宋的良種,為大宋百姓的餐桌多添上一碗白米飯。 【這是所有研究雜交水稻的專家們和科研人員們的勝利,也是他們共同的榮耀!向他們致敬!】 【我們可以將這些數據直接甩到漂亮國布朗的臉上,誰來養活中國?中國從來不需要靠別人養活,我們自己就能養活自己!】 【不僅能養活中國,我們還有余力養活世界上其他貧窮的國家。袁老和很多農學院士們就經常出國指導工作,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被種植了我們的雜交水稻?!?/br> 【而袁老并沒有滿足于自己的成績,后期他還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還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關,那就是耐鹽堿的水稻!】 第41章 農業大學之旅(五) 如果說這天底下的農人,有誰在看了這期之后絲毫沒有興奮,有的只是麻木。 那就是生活在鹽堿地上的農人。 高產水稻,和他們有什么關系呢,他們這里連水都沒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白土。之前看到白土被陳設在社稷壇的時候,他們的心里就是說不出的滋味。 這白土,誰種誰知道。 就算是后世那些啥高產雜交水稻,種在他們這里,都能一千斤給你變成一百斤。 更何況他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稻種,他們的收成…… 算了,不說也罷! 鹽堿地上的農人,沉默、隱忍、麻木。 直到他們聽到了這句“耐鹽堿的水稻”! 居然還能有可以種在鹽堿地上的水稻? 他們被疲憊填充的眼眸之中第一次出現一點光亮。 仙畫中出現了大片的荒蕪的田野,上面別說莊稼,就連野草都是長得稀稀拉拉的。 暴雨落下,又立刻轉睛,土地的表面開始凝結出一層白色的粉末結晶,有點像是不那么純粹干凈的鹽花。 一陣風吹過,將這些白色的沙士卷起到半空。 【畫面中的土地就是鹽堿地。它被稱為“土地的絕癥”,因為鹽堿地根本就種不了什么莊稼,即使種了收成也會不好??赡芎芏嗳艘宦牭竭@個詞就覺得鹽堿地應該只會集中在沿海鹽分高的地區,其實不是的。我國的鹽堿地分布范圍非常廣,而且很大一部分在內陸地區。從黃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肅、寧夏一直到皖北蘇北、華南華南沿海地區,遍布十七個省份!占地面積高達15億畝。當然了,這里面有荒地也有耕地,耕地占據了整體耕地面積的6%,但包括有耕種潛力的荒地的話就占到了10%!整整1.5億畝!】1 西北的荒漠,一望無際,但也荒涼至極。 這里的土壤是鐵灰色泛著白,有的板結在一起形成了土坷垃。 這里看不到莊稼也看不到人煙,甚至連草都看不到幾根,只有偶爾路過的幾只黃羊還在努力的尋覓著可以入口的野草,但最終他們也只能失望的奔向遠方。 鏡頭一轉,出現了種植著小麥和玉米的田野。 但看上去稀稀拉拉的,遠不像別處那樣的茂盛。 裹著 毛巾的老衣俯下身去用手抓了一把土地碾了碾,發現里面混雜著的白色小顆粒越來越多:“這里的田,鹽堿化是越來越嚴重咯?!?/br> 他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著煙斗,無奈的嘆了口氣。 今年的收成估計是又指望不上了。 鹽堿地的農人握緊了拳頭。 就是這樣! 原本他們的田地也是好好的耕地,雖然不說有多么的肥沃,但也算是正常。 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忽然有一天,耕地就變得越來越白。 土地開始結出白霜,然后一畝地的收成從一百多斤變成幾十斤,甚至種什么死什么。 有人看到這一幕,想到了自己,眼中已經泛起了淚花。 難道這并不是老天的懲罰,這樣的狀況居然是可以被人力所改變的嗎? 【是不是覺得這個占比數字其實也不高?但是對于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來說,就是百分百。而且咱們國家的農業學家們尤其是老一輩,見過餓肚子的農民,根本看不得一畝地被浪費!更何況這可是整整1.5億畝!】 【我國針對鹽堿地的改善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治理土地,一個就是改良育種。治理土地主要是投放化學改良劑、然后興建水利措施,引入淡水灌溉,洗刷掉土地里的鹽分,同時降低用陽邊地下水的水位,因為它的核心問題就是地下水中所含的鹽堿成分太高了,所以最好是不要地下水接觸到地表的土壤。秦漢時期,他們已經會比較系統的引黃河水浸灌的方法來改善那邊的鹽堿地,也有一定的效果?!? 一塊刻著“鄭國渠”三個紅色大字的巨石出現在天幕上。 還有一座高高立著的拿著鏟子的民夫雕像。 然后是碧綠色的從懸崖峭壁之間穿過的寬廣河渠,雄偉壯觀,也可見當時開鑿的驚險與艱難。 鏡頭一轉,一塊黑色的石碑出現了,上面鐫刻著金色的楷體龍首渠井渠遺址。3 在它之后,緩緩的水渠流入山腹之中。 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穿過商頦山的山腹足足有五公里。這也是世界水利史上一個偉大的創造。 咸陽言中的士卿們,甚至是大秦天下的百姓們,認出了那幾個字的,幾乎都異口同聲的喊了出來: “ 是鄭國渠!” “是咱們大秦的鄭國渠??!” 看到自己時代的東西居然還能在后世留存下來,不知道為什么,心里的驕傲感止也止不住。 贏政心情激蕩,這是繼長城之后,他在仙畫上看到的第二樣大秦的東西。 他攥緊的拳頭,因為過于用力,關節都有些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