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
連載的時候我經常和朋友說,原來寫小說就像談戀愛。我將自己拆解剖析,點燃焚燒,去愛它。它可能會以商業化的行為,在世俗里給我一個更為穩定的承諾和回報。 但事實上沒有。寫這本書反復地讓我認知到自己是一個普通的人,而不是某個能匯集天時地利人和且不費勁的能力者。 欲望都會外化為向結果求索的一種執念,就好像人在親密關系里需要誓言、婚姻、恒久的陪伴來求證自我。甚至對他人的求證其實也是對自我的求證。 以至于寫這本書一邊難產,一邊苦戀,有點愛而不得,但又著實沉迷于在創作好像抵達極致的時候、通天徹地的快樂,好像世界就濃縮在黑夜的房間里,它無比寬廣也無所不能。 我為自己點了一盞燈。它光是此時此刻有照亮無論如何的能力,就值得“永恒”這個詞來贊美它。 所以這一年里我每次祈禱時都會說:希望我能一直寫下去。 可能是實踐過后,才知道千萬創作者提起筆或無論什么工具,光是堅持不放下它就是最大的難關。 這是我寫的第一本完整的書,遇到了無數復雜的問題。我不斷地向朋友和自己求助,還有看其它書,來彌補和解決問題。 我曾說過它的誕生實在是一個草率的決定,我沒想過怎么對它負全責,就基于極強的生產欲讓它降生。那時候腦子里只有一個模糊的故事,和清晰的、必然要寫的場景,所有人物和情節交織在一起吵得我睡不著覺。 以至于我每次都以為還有五六萬就寫完了,竟然熬到了七十多萬(當然也是基于平臺原因涉及到大量性描寫)。 成熟的寫作者有大綱、細綱、人物小傳,能控制字數,編制出關系和邏輯網,但我確確實實太青澀,前期努力填補,后來發現由于故事原本就沒有全然縝密地理清,很多人物也產生得草率。 想到這可能是初生牛犢難得的自由寫作的機會,我直接按照自己的思維慣性揮灑了下去,讓人物去即時地反應和思考。 它真的像野草一樣,偶爾瘋漲,偶爾沖不破石頭,偶爾自己就縮回去了、頭都不愿意探。很散漫的一攤草地。 我也總是在審判它。摸得清草上被蟲駐食的紋理,看得見淡黃色與烏青的細小斑點,嗅得到草被壓彎時滲出汁液難聞的味道。但也總是好像能以五感察知到其中開著無形而透明的花朵。 書寫到后半段我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做了室友。她也是作者。 我提及自己的書,說我喜歡描寫極致的東西,喜歡描寫嫉妒、恨意、越軌、比生死濃烈的愛。她很驚訝,說你這都有點陰暗。 她是intp,結論從來都是基于判斷,沒有任何褒貶,只是陳述。我卻完全震驚了,甚至覺得伍桐從開頭到結尾核心是追求熱烈太陽的過程,其中沒有真正的陰暗。 然后她換了“陰影”一詞,來說明作者(其實包括讀者)不同的視角。比如甜文會去描寫溫情的瞬間,而對我的作者朋友來說所有的感情里最珍重的是親情;而我喜歡去描寫光照下的陰影,角色也總是做出意想不到的大舉動,還會在現言里涉及生和死的話題。 我說:我一直認為嫉妒、恨意這些情緒是可被容納的存在,沒有好壞,而是因為存在所以應該去看見。這跟我曾經閱覽大量日本動漫、日本文學、日本電影有極其強烈的關系。 后來我已進一步反應到,它們轉化為其它情感的過程會產生沖突與張力,而我喜歡這種視角。這無有好壞,可以說只是一種xp。 而朋友她對中式文學從小就感觸深入。中學的時候被抽背古文,她提前沒有背過,聽前一個人坑坑洼洼背一遍之后,她就能背誦了。 有一天她提及了一句詩,是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它一直被用來教育我們讀書,可她前不久讀了全詩,才發現根本不是如此。 第一句說“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少年傲氣,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信念要在官途之上立業,卻最后“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原來官場和讀書場是全然的兩件事。讀書破萬卷,卻可能懷抱理想將自己讀到死路去。因為朝堂與皇權如此。一路上都做了最正確的選擇,都是成功,最終卻導入錯誤的死局。 她喜歡這種命運的視角,她自己也感同身受。與她學法極其相關??此茝恼_到錯誤,背后卻有客觀規律和真理會導致結果的必然。這也更像《紅樓夢》的因果觀。 寫書的過程中我久違地看了書。最有幫助的兩本是榮格的《自我和無意識》以及黑塞的《悉達多》。其實我是走投無路,因為一直無法處理人和書、書和市場、創作世界和世俗的關系。 伍桐的選擇是在我價值認知潛移默化的改變中慢慢形成的。 悉達多是男人,男人往往會對兒子(而不是伴侶)產生女性在小說里常描繪很好的愛(當然會增加權力關系)。悉達多有兒子之后,意識到“愛是一道傷口”,而“誰也不觸碰傷口”。 后期里對伍桐視角的描寫比較少,但她其實非常理解愛是一道傷口。很多時候她自己不敢去碰,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這道傷口會結痂愈合,但一直有一道很淺的痕跡。 我認為每個角色都還是平凡的人而不是神,她的痕跡到最后也沒有消失。 她選擇什么路,最后也沒有定論,當然每個人認知會不一樣。但我寫完結局,發現讓她只走一條路的必然邏輯是不存在的。1v1也可能轉化成all,all也可能隨時選擇一個或多個。 我想這是《悉達多》里所說,真的反面同樣真實。 后來我聽王德峰老師的《金剛經》課,他說其實黑暗和光明如生與死,是代謝,而不是相互對立的兩個狀態。對于伍桐來說,選擇也是一樣的。 當醫院的護士說“談戀愛就是為了開心”的一刻,她回到了世界中,從大家的日常里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她以很重的生命,變成了輕盈的羽毛。重在歷史和未來,輕在此刻。 悉達多后來體悟到:“在最深的禪定中存在這種可能:時間被終結,人視過往、當下和未來的生活為同時。這時,一切皆為善、圓滿和梵天。因此在我看來,世界存在的一切皆好。在我看來,死如同生,罪孽猶如神圣,聰明等同愚蠢……我不在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較,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于它?!?/br> 我對寫作的觀念,自我和世界的觀念,也就這樣和書與角色慢慢合一了。 這本書其實過分的理論化,未來也許再也不會如此了。它的敗筆反會成就它在我世界里的唯一性。一切都只有一次,這是為什么當下如此重要。 我從七八年前起腦子里就一直有一個心理醫生的角色。 還沒寫到出國線時,我和朋友去書店,我抽盲盒書,剛好拿到的是關于抑郁癥的歷史。書里寫到早期很多英雄會得抑郁癥,人們會把得抑郁癥看做是上天的使命,證明這個人獨一無二。 他們還認為女性得愛情抑郁癥的幾率高很多,因為會分泌出某種激素。 激素會有冷熱干濕,這個和西方古典占星學的一些理論是一樣的。甚至很像我們背景里的陰陽五行。比如水相星座是冷和濕,冷會凝聚和冰凍事物,很難向外擴張,濕的滲透力蔓延力很強,且潤物細無聲。用來理解水相星座的特質。 那時候對抑郁癥的理解更物質和功能化。后面有了科學,再后面不擅長催眠術的弗洛伊德啟用了精神分析。 我對心理學也不太了解,寫第一次伍桐和周燾的對話主要還是憑借經驗。 真正讀到催眠,是在《自我和無意識》榮格提及老師弗洛伊德的同事,也就是現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給一位女性做治療,他探究出她“戀父”的特征。 弗洛伊德看見了人除了意識之外,還有無意識存在。我們從前常說做夢是潛意識發揮作用,它的源頭是無意識。并且他提取一切心理因子的源頭都來源于“力比多”,也就是性本能的能量。 整個心理結構大概是:意識——潛意識——無意識。 這個跟弗洛伊德創造的人格結構:超我——自我——本我,也可以做一定的對照。 在不同的權力關系,比如男女、階級也可以做類似的對照:父——母——子;圣父——圣靈——圣子;國王——貴族——平民。 榮格說明意識和無意識是平級的,所以無意識是我們無法通過理智分析和判斷的。但是會轉換成夢逐漸讓我們知道,或者其它方式,這個時候它就已經在變成意識的路上了(我的粗淺理解)。 無意識有點像是動物性本我的一切本能。我們會有生本能,也就是生存和自我繁衍的欲望,也會有死本能,攻擊和毀滅本能。性欲望被壓抑后變形的欲望,會變成創作的欲望,或者是變態的欲望。 這首先說明了人本就有陰暗面,且需要合理的方式表達和釋放它,而不是進行壓抑。 超我是我們對自己的道德、智慧、制度約束。從源頭看就像上帝約束亞當和夏娃。而本我是偷食禁果的欲望。在生命中的源頭中,超我就是我們的“父母”。 (順便說夏娃被塑造成亞當的肋骨即骨中骨、rou中rou,用于說明女人誕生于男人,女人引誘男人吃了禁果。這個是男人敘事里的,女人作為第二性存在。事實上第一性的女人天然就存在,她是亞當的原配莉莉絲,一個具有野性的人。) 我們都是社會人,當我們無法平衡超我和本我,就會產生“自我”來做調節。保證我們能夠對自己有一定約束更適合社會,又能夠安全地實現作為人本身的欲望。 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也是如此。無意識過于強大將會得精神官能癥,比如讓人生出我就是神的錯覺,產生人格分裂等。 而過于使用超我去壓抑本我,也會造成自我功能的破壞,產生抑郁。許多種可能。 我想讀這本書的應該有一些學生,還有自己也有抑郁情緒,或者對愛的追求也比較理想極致化的寶寶們。 雖然書里會大量描寫男主們追求的愛是怎樣,他們怎樣樂于付出,怎樣將性與愛合一。但這應該說是女性心中“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他們在現實中的照映,是大量發揮超我能量的、詮釋愛情的美好女性。 反而現實中的男性本我欲是很強的。大部分他們仍舊把女性當做一件性、生育、婚姻或者其它價值的物,屬于他們的夏娃。文是虛幻,幻中有真,但真不一定能夠在現實世界里通過結果轉化給你,它可能只是一種信念。 另外其實伍桐會抑郁,和她過度壓抑自我,且青年時期沒有人引導她形成本我安全地調節自己很有關系。 甚至女性因為更會用各種社會視角、道德制度審判和約束自己,所以本我會被壓抑到無處可逃。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榮格提及無意識里有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女性的集體無意識更是在千年風霜中形成。比如自我凝視、比如容易配得感低,甚至初期會有一點點遺留的雌競心理。 任何自我覺得可恥的情緒與心理,既然存在必有理由。無關我們的人格。合理地安撫它,釋放它,尋求科學的方式保護它,而不是泯滅和攻擊它。 這可能是我寫完這本書上的最實際最重要的課。我想伍桐也在成長中慢慢學會了。 選抽獎的書時,一下子想起史鐵生《病隙碎筆》里的很出名的一段: “愛,原就是自卑棄暗投明的時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xue里步步深陷,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上迎候解放?!?/br> 自卑大概是這本書的起步,我描寫時未察覺到筆很重。一是我本來就喜歡虐感,二是因為一直知道等待伍桐的是太陽。 不過我當下知道她一直站在明暗的切割線上,影存在離不開光,光落一定會投下影。這也是一種輪回,而不是一種對立。 關鍵在于她選擇轉向何方,去面對和承接什么。只要光和影都屬于她自己,那就是自由?!鞍t沒浩蕩,萬里誰能馴”,她是這樣的人。 散說了很多,沒能刪減成功。這些自己通過寫文體悟到的而無法在文中表述的,我想表達完讓它結束在這里,然后去迎接新的開始。 真的很感謝每一位寶貝的閱讀和評論,每一顆珠珠。 希望你們都擁有強大的自由、健康和快樂。 下本書原本的構思因為要換平臺不能用了,會做更改去發?!渡倨怼肪褪窃诜壅咀詈笠槐玖?,還有些惶惶不安擔心歷史都會消失。 下本文透露一下文名叫做《地盡頭》,原本是1v2 骨科 替身。文名依舊用的歌名,是關淑怡的,下面的詞大概是主題核心: “隔岸無舊情,姑蘇有鐘聲。 震蕩過的內心只有承認, 逃避到地心都不會入定?!?/br> 250413 酸雨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