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菩薩度(06)
書迷正在閱讀:我看不見,阿飄!、血瞳、重生蘿莉后,身體被詛咒了一身yin紋、我師門都變態(NP)、前男友非說孩子是他的(1v1)、我在仙俠世界嗑CP的日常、赴清宴(1VN 高H)BE 男全處全潔、漫漫歡情修仙路(NPH)、睡兄弟(NP 追妻火葬場)
但是,蔣不知交辦策劃的國防部作戰廳廳長郭汝瑰實為中國共產黨間諜。而且這個方案最終也未及時實施。(06) 蔣中正計劃在徐蚌地區尋求與解放軍決戰,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但白崇禧認為徐州平原無險可據,國軍布陣完全陷入被動,大軍已無時間重新調動,于是堅決推辭。 在前方指揮機構人選方面,蔣又希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揮這場戰事,但東北戰場局勢突然告急,杜于10月15日被緊急調往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一時無信任人選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 在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會同時,東北戰事已接近尾聲。 最高統帥曾派人前往葫蘆島,給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杜聿明下達手函,指示新訂徐蚌會戰要旨:集中兵力于淮河南岸蚌埠東西地區,佔領陣地,以攻勢防御擊退解放軍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 要杜聿明即到蚌埠指揮,并徵求杜聿明對此案之意見。 當時杜聿明即行肅函回覆:對于這一在蚌埠集結決戰之計劃,完全同意。 但他在葫蘆島指揮國軍撤退工作,尚未完成,不能立即南行。 請飭劉峙總司令迅速按此計劃實施,否則有被解放軍牽制,無法撤退之慮。 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徐蚌會戰,只有6天時間。 戰役背景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后,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在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 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臺大功率電臺,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 11月1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徐蚌會戰,參戰兵力達60萬人。 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據被俘將領李漢萍回憶,到11月初,原集結在濟寧、兗州一帶的解放軍圍攻徐州的動態明顯,危急時刻蔣特用極機密親啟電,令邱清泉派一個軍,偽裝解放軍,輕裝出發,晝夜兼程前進,將鄄城以西之董口黃河堤壩掘開,造成魯西泛濫,阻止解放軍由魯西方面進擊徐州。(邱清泉、李漢萍、高吉人)邱、李、高三人秘密決定,第七十軍由高吉人親自率領,不帶炮兵,輕裝出發,三天內趕到董口,將黃河河堤掘開,為了保守機密,并嫁禍于中國共產黨,第七十軍在執行任務時冒充三野某縱為了不拖延時間和暴露企圖,決定用炸藥炸開幾個缺口。并由邱清泉秘電蔣中正派空軍用重磅炸彈轟炸為使河水南流造成泛濫,決口后,必須設法將河水巨野北大溝內,倒灌微山湖,使魯西造成大面積的泛濫區,阻止解放軍由魯西方面包圍徐州。但中國共產黨方面通過國軍內部高級間諜獲悉國軍的計劃,三野大軍搶在國軍行動之前迅速揮師南下,國軍來不及偷掘黃河,計劃流產。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斗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于被動及被分割攻擊。 11月4日,蔣介石派顧祝同到徐州。 11月5日,顧祝同在徐州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對上述作戰計劃作部署,命令剛剛發出。 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劃」南移,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意,將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后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 命令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十三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孫元良第十六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二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 戰役過程 徐蚌會戰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編輯] 主條目:碾莊戰役 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11月22日。 1948年9月底,解放軍集中劉伯承、陳毅、陳賡等部,約50萬人,開始圍攻徐州。 11月6日,國軍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第12兵團進至太和、阜陽地區東援,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70萬人。 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廣大人民支援下,于1948年11月6日發起徐蚌會戰。 11月6日凌晨,解放軍便發動徐蚌會戰,徐州剿匪總司令部措手不及。 解放軍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華東野戰軍借這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七兵團。 黃百韜兵團原定11月5日開拔,向大運河以西撤退。 但因接應掩護由海州撤退之第九綏靖區及第四十四軍,行動遲滯,以致耽誤兩天。 于11月7日才按照順序,沿隴海鐵路向西移動。 第六十三軍則由新安鎮西南之窰灣渡運河西撤。 運河上只有一座鐵橋,大兵團擁擠一起,加上眷屬行李,以及隨軍撤退之地方行政和黨務人員,無法從橋上迅速通過。 11月7日,蔣在黃埔官邸召集軍事會議,會上已接到黃百韜兵團被圍消息,決定以李彌兵團守徐州,令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回徐州東進,以解碾莊黃百韜兵團之危。 由此證明統帥部對于前線情況并不確切了解。 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的第三綏靖區所屬兩個軍部、三個半師,共2萬3千馀人,在臺兒莊、賈汪地區投向中國共產黨。 原駐徐州東北棗莊、臺兒莊地區之第三綏靖區所屬第五十九軍、第七十七軍,此時在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率領,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投向中國共產黨。 解放軍因得第三綏靖區馮治安、張克俠所部三個半師陣前起變,以主力迅速南下,佔領徐州以東碾莊至曹八集一帶地區,把原駐新安之黃百韜兵團隔絕包圍。 粟裕后來給中央報告,說戰機就是四小時;如果何基灃、張克俠不投共,就沒有包圍黃百韜的戰機。 黃百韜撤退目標,第一步是碾莊,各軍到碾莊會齊后,再往西向八義集,大許家開進。 因為一座橋不夠用,他令第二十五軍及第一百軍,分別在牛山、砲車兩處佔領陣地,對東、北兩方警戒,掩護第六十三、六十四、四十四3個軍通過運河。 解放軍陳毅部,先以其第二、十一、十二3個縱隊,把第六十三軍包圍于窰灣,經過2天多血戰,該軍主力覆沒,其強渡運河一部,也在運河西岸落敗。 第二十五軍因為掩護友軍,遭受創傷。 第一百軍之第四十四師渡過運河之后,沒有遵令到碾莊集中,直奔八義集,也被解放軍夾擊殲滅。在這場序戰中,黃百韜部即損失五分之一以上兵力。 黃百韜于兵團主力渡過運河后,召集各軍長在碾莊開會。 多數人主張依照兵團既定部署,兼程前進,趁解放軍主力尚未完全通過運河鐵橋之前,撤向大許家。但有人堅持不走,要在碾莊憑藉第十三兵團已設陣地,跟解放軍打上一仗再說。 恰巧國防部來一道電令:大意是黃百韜兵團未過運河,已受挫失,如繼續行進,萬一被解放軍尾追,恐有被擊破之慮。 當前行止,由黃百韜視狀況自行決定。 如有必要,在碾莊集結整頓,打退敵人之后再走亦可。 黃百韜兵團便決定留在碾莊及其附近地區,固守待援。 陳毅也親率其第一、二、四、六、九、十一、十二、十三、新八等9個縱隊,向黃百韜兵團圍攻猛撲。 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內,華東野戰軍3個縱隊,就攻佔碾莊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 11月9日,杜聿明回到南京,發覺國軍主力還在徐州附近,黃百韜兵團且已被圍。 前面所說在蚌埠附近決戰之計劃,已經不能實施。 11月10日下午,蔣在官邸會報中,核定國防部所提新作戰計劃,并囑杜聿明即刻回徐州指揮執行。蔣以親筆致函黃伯韜:「煥然司令官勛鑒:此次徐淮會戰,實為我革命成敗、國家存亡最大之關鍵,務?!囊坏?,團結苦鬬……」 當晚,杜聿明即乘專機飛往徐州,因為飛機迷失方向,直到午夜以后才到徐州降落。 他見劉峙,并聽取主管情報人員有關敵情報告之后,認為目前徐州四周,雖然都有解放軍,但不可能都是敵之主力。 黃百韜見勢不妙,希望李彌第十三兵團協助撤退。 李彌拿出劉峙命令,執意按計劃回撤,拒絕援助。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于宿縣之孫元良第十六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之劉汝明第四綏靖區也向南撤。 由于劉峙指揮慌亂,蔣決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調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二兵團和李彌第十三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韜第七兵團解圍。 在蚌埠,以第九綏靖區改組建第六兵團,以第四綏靖區改組建第八兵團,兩兵團將協同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推進。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 11月11日,華東野戰軍將第七兵團合圍于碾莊地區。 11月11日晚,杜聿明帶一批幕僚人員從南京飛抵徐州,指揮會戰。 11月15日,蔣介石專派參謀總長顧祝同與國防部第三廳廳長郭汝瑰飛赴徐州督戰,嚴促劉峙、杜聿明東進,以解黃兵團之圍。 同日,劉伯承將徐州、蚌埠之間,位于津浦鐵路線上的宿縣攻陷,切斷了徐、蚌之間連絡,也阻絕由蚌埠、固鎮、蒙城幾路援軍北進之通路。 顧祝同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三路并進,「打通津浦線」 鑒于徐蚌會戰規模越打越大,11月16日,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由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時兼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陳毅、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治委員粟裕、華中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