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世情纏帝闕興.八
書迷正在閱讀:18歲愛上另一個Alpha(GL 雙A)、黑暗之中、七世、也許有一天、離朔、窗子以內(校園 1v1)、伺惑她(NPH)、在古早瑪麗蘇文中求生(穿書女尊NP)、一枝合歡、【咒回】自遠方的夏天而來
相較于隆興十六年的波瀾迭起,自隆興十七年到隆興十九年、這兩年多的光景,可以說是大昭近幾年來發展得最為平穩的一段時期。 隆興十五年之前,因蕭宸在外游歷,儲位未定、中宮虛懸,即使先前已經倒了一個高氏和皇三子蕭宜,有心爭儲的依舊不在少數──不說年紀漸長、自個兒生出野心的皇長子蕭宇;就是尚且年幼的皇四子蕭宓和皇五子蕭容,也都有母家或其他圖謀擁立之功的勢力在背后攢掇。如非蕭琰此前收拾高氏的馀威猶在,朝中又有樓輝這個兩朝宰輔鎮著,只怕這些「皇子黨」早就彼此斗得烏煙瘴氣、不亦樂乎了。 可惜他們百般謀劃,卻因高氏「遺澤」之故,誰都沒將帝王心中的正主當成一回事。卻到蕭宸歸京,連爭都不必便直接以嫡長身分得了儲位,眾人才由帝王的雷厲風行和對次子的百般縱寵中窺得了真相。 ──在蕭琰心底,有資格坐上儲君之位的,由始至終都只有嫡子一人。此前之所以放任其馀幾子并其支持者上竄下跳,無非是想藉此引開有心人對次子的關注,并試探朝中諸臣的心態和立場而已。 當然,他怎么算計是一回事;被算計的人肯不肯認命又是另一回事──就因為那份「不甘」,單單隆興十六年,朝中便先后出了樓孟允暗害太子和梁王圖謀叛亂等兩件大案,連已出宮建府的皇長子蕭宇都因此落得了奪爵圈禁的下場、牽連涉案的官員更是難以計數。若非蕭琰蕭宸父子二人配合處置得宜,又有自投羅網的北雁國主賀蘭玉樓在前頂著,大昭便不至于元氣大傷,怕也要為此傷筋動骨一番了。 不論如何,經過隆興十六年的連番波折,蕭琰成功肅清了隱患、蕭宸也以太子的身分在朝堂上站穩了腳跟;加之剛被狠敲過一筆的北雁無力南侵,這才有了其后兩年間堪稱平靜的時光。 ──儘管這所謂的「平靜」,也是相對而言罷了。 不說其他,單單太子的婚事一項,就已在朝堂上鬧出不少風波了。 蕭琰近年幾乎絕跡于后宮,蕭宇、蕭宸、蕭宜等三名皇子又到了適婚的年紀,那些家中養著適齡女子、有心想攀龍附鳳的,自然不會再傻呼呼地將人往宮里送,而是將目標轉往了幾名皇子身上。 蕭宇如今已遭奪爵圈禁,身邊又早有侍妾,即使帝王并未在用度上苛待長子,一般人也是絕不會將女兒往這等不見天日的「坑」里送的。至于年前才剛出宮建府、如今已滿十六的永安郡王蕭宜,單看封地封號就知道是一輩子的「間王」命,對那些沒太大野心,只想提高身家地位、過過富貴日子的倒是良配;可若是在政治上有所抱負、想藉外戚身分謀取權位,那么眼下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便非太子莫屬了。 蕭宸是元后所出、名正言順的中宮嫡子,又自小深得圣人愛寵,只要不行差踏錯,日后繼位為帝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何況他早就由圣人處得了參與政事的權力,這兩年間也沒少替帝王分潤公務、批閱奏???若能與太子結為親家,并設法籠絡住對方,即使爭不上太子妃之位,帶來的好處也絕非尋常親事能比,自然教那些有心攀附之人越發躍躍欲試。 事實上,因太子龍章鳳姿、儀表不凡,性格亦是溫潤謙和、沉穩定靜,半點沒有那種從小給人嬌慣到大的孩子所常有的驕矜忘形;即使是那些功利心沒那么重的名門世族,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芝蘭玉樹的少年太子堪為良配,是個再好不過的結親人選。如非蕭宸甚少出宮,少數幾次也都是跟在帝王身邊一道外出的,以如今尚算開放,女子亦頗為大膽的世道,只怕他的行程早就讓無數的「巧合」、「偶遇」填滿了。 無論如何,不論是衝著太子妻族的身分來的、還是那些單純認為太子年紀不小理當婚配的,都紛紛啟奏上書「祈圣人擇良媛以配」;卻不知一連看到三本類似的奏摺后,即使以蕭琰這些年錘鍊得越發隱忍沉著的心性,都忍不住翻桌甩奏摺、直接扔下公務掉頭往太子理政的興麟殿尋求安慰去了。 也虧得蕭宸對帝王自來百依百順、坦誠以待,即使有所不愉也會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坦言、化解,這才不至于因婚配之事心生齟齬、讓彼此親密卻也復雜的關係為此蒙上陰影。 可蕭宸的親事雖讓蕭琰以一句「子嗣艱難」強行按了下,因之而起的風波卻不是這么容易便能化解的。尤其對暫時偃旗息鼓、卻從未真正死心的皇四子黨而言,「子嗣艱難」四字分明是送上門來的把柄,讓見獵心喜的陸氏忍不住以此為由暗中收買官員請廢太子;不想本才剛上,便讓帝王一句「朕立的是儲君,不是種馬」打了回。 倘若蕭宸今日是因體弱而子嗣艱難,陸氏也好、其他守舊的官員也罷,倒還能以「太子難堪重任」為由再搏上一搏;偏生這位太子文武雙全、身強體壯,不僅勤于政事、表現卓絕,又有生擒賀蘭玉樓的不世功績,讓一干人等想非議也無法,只能伺機以動,待抓住對方把柄再一舉將其拉下馬來。 ──也不怪這些人賊心不死。實在是權位誘人,帝王又正值盛年,無論太子的地位再怎么穩固,也終究只是眼前的事而已;日后會否再生變數,可是誰也說不清的。不說其他,單單蕭宸時常被帝王拘在身邊、連興麟殿都極少留宿這一點,就引來不少揣度跟猜疑了。 畢竟,被圣人天天帶在身邊,往好了說是圣寵、往壞了說又與看管監視何議?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縱觀歷史,那些未遷居東宮、而是給帝王留置在身邊的太子,十有八九都背負著極深的猜疑與忌憚,下場也都談不上美妙。也因此,儘管蕭琰對次子寵愛有加、百般縱寵,卻仍有人死死抓住了「疑忌」這樣的說法,執拗地認定兩人的父子情深僅僅是表象;實則兩人遠不如外表看起來的那樣親密,帝王也并非發自真心地看重、信任太子,不過是暫時將他當成擋箭牌在前頭矗著而已。 因帝王對次子全無隱瞞,潛龍衛探得的情報也都有蕭宸的一份,旁人如何揣測、非議,年輕的太子都十分清楚。不過他連前生那樣的境遇都捱過來了,如今又得與父皇雙宿雙棲,正是人生中最美好歡快的時候,又怎會將那些跳樑小丑的言論往心里放?真說起來,他倒還得感謝這些人的胡亂揣度,恰到好處地瞞住了他和父皇之間逆倫悖德的情事;就連不小心露出的馬腳,也總有人自告奮勇地幫他「遮掩」過去。 比如現下。 『好教圣人知曉,太子自恃圣寵、多有逾制,舉凡衣物配飾、車架用度,諸般種種,不一而足。臣斗膽,將事證整理羅列于此,望圣人詳查?!?/br> 聽著前頭御書房里隱隱約約傳來的稟報音聲,暖閣里,本自小憩著的蕭宸長睫輕扇緩緩睜眸,不知該氣憤于來人私下進饞的行為,還是該慶幸于對方只將那種種線索當成他「用度逾制」,而未將他「逾制」的原因往更深的地方想去。 自他歸京參政以來,父子倆一直都有午間一道用膳小憩的習慣,今日也不曾例外。不想才在父皇懷中模模糊糊地生出了點睡意,那令人溫暖的胸膛和臂膀就因有人求見而挪了開去;讓他只能惋惜地轉而將頭埋入衾被間、藉上頭殘留的氣息尋回那因故暫離的舒心與安適…… =================簡體================== 相較于隆興十六年的波瀾迭起,自隆興十七年到隆興十九年、這兩年多的光景,可以說是大昭近幾年來發展得最為平穩的一段時期。 隆興十五年之前,因蕭宸在外游歷,儲位未定、中宮虛懸,即使先前已經倒了一個高氏和皇三子蕭宜,有心爭儲的依舊不在少數──不說年紀漸長、自個兒生出野心的皇長子蕭宇;就是尚且年幼的皇四子蕭宓和皇五子蕭容,也都有母家或其他圖謀擁立之功的勢力在背后攢掇。如非蕭琰此前收拾高氏的余威猶在,朝中又有樓輝這個兩朝宰輔鎮著,只怕這些「皇子黨」早就彼此斗得烏煙瘴氣、不亦樂乎了。 可惜他們百般謀劃,卻因高氏「遺澤」之故,誰都沒將帝王心中的正主當成一回事。卻到蕭宸歸京,連爭都不必便直接以嫡長身分得了儲位,眾人才由帝王的雷厲風行和對次子的百般縱寵中窺得了真相。 ──在蕭琰心底,有資格坐上儲君之位的,由始至終都只有嫡子一人。此前之所以放任其余幾子并其支持者上竄下跳,無非是想藉此引開有心人對次子的關注,并試探朝中諸臣的心態和立場而已。 當然,他怎么算計是一回事;被算計的人肯不肯認命又是另一回事──就因為那份「不甘」,單單隆興十六年,朝中便先后出了樓孟允暗害太子和梁王圖謀叛亂等兩件大案,連已出宮建府的皇長子蕭宇都因此落得了奪爵圈禁的下場、牽連涉案的官員更是難以計數。若非蕭琰蕭宸父子二人配合處置得宜,又有自投羅網的北雁國主賀蘭玉樓在前頂著,大昭便不至于元氣大傷,怕也要為此傷筋動骨一番了。 不論如何,經過隆興十六年的連番波折,蕭琰成功肅清了隱患、蕭宸也以太子的身分在朝堂上站穩了腳跟;加之剛被狠敲過一筆的北雁無力南侵,這才有了其后兩年間堪稱平靜的時光。 ──盡管這所謂的「平靜」,也是相對而言罷了。 不說其他,單單太子的婚事一項,就已在朝堂上鬧出不少風波了。 蕭琰近年幾乎絕跡于后宮,蕭宇、蕭宸、蕭宜等三名皇子又到了適婚的年紀,那些家中養著適齡女子、有心想攀龍附鳳的,自然不會再傻呼呼地將人往宮里送,而是將目標轉往了幾名皇子身上。 蕭宇如今已遭奪爵圈禁,身邊又早有侍妾,即使帝王并未在用度上苛待長子,一般人也是絕不會將女兒往這等不見天日的「坑」里送的。至于年前才剛出宮建府、如今已滿十六的永安郡王蕭宜,單看封地封號就知道是一輩子的「閑王」命,對那些沒太大野心,只想提高身家地位、過過富貴日子的倒是良配;可若是在政治上有所抱負、想藉外戚身分謀取權位,那么眼下唯一、也是最好的選擇,便非太子莫屬了。 蕭宸是元后所出、名正言順的中宮嫡子,又自小深得圣人愛寵,只要不行差踏錯,日后繼位為帝便是板上釘釘的事;何況他早就由圣人處得了參與政事的權力,這兩年間也沒少替帝王分潤公務、批閱奏???若能與太子結為親家,并設法籠絡住對方,即使爭不上太子妃之位,帶來的好處也絕非尋常親事能比,自然教那些有心攀附之人越發躍躍欲試。 事實上,因太子龍章鳳姿、儀表不凡,性格亦是溫潤謙和、沉穩定靜,半點沒有那種從小給人嬌慣到大的孩子所常有的驕矜忘形;即使是那些功利心沒那么重的名門世族,也不得不承認這個芝蘭玉樹的少年太子堪為良配,是個再好不過的結親人選。如非蕭宸甚少出宮,少數幾次也都是跟在帝王身邊一道外出的,以如今尚算開放,女子亦頗為大膽的世道,只怕他的行程早就讓無數的「巧合」、「偶遇」填滿了。 無論如何,不論是沖著太子妻族的身分來的、還是那些單純認為太子年紀不小理當婚配的,都紛紛啟奏上書「祈圣人擇良媛以配」;卻不知一連看到三本類似的奏摺后,即使以蕭琰這些年錘鏈得越發隱忍沉著的心性,都忍不住翻桌甩奏摺、直接扔下公務掉頭往太子理政的興麟殿尋求安慰去了。 也虧得蕭宸對帝王自來百依百順、坦誠以待,即使有所不愉也會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坦言、化解,這才不至于因婚配之事心生齟齬、讓彼此親密卻也復雜的關系為此蒙上陰影。 可蕭宸的親事雖讓蕭琰以一句「子嗣艱難」強行按了下,因之而起的風波卻不是這么容易便能化解的。尤其對暫時偃旗息鼓、卻從未真正死心的皇四子黨而言,「子嗣艱難」四字分明是送上門來的把柄,讓見獵心喜的陸氏忍不住以此為由暗中收買官員請廢太子;不想本才剛上,便讓帝王一句「朕立的是儲君,不是種馬」打了回。 倘若蕭宸今日是因體弱而子嗣艱難,陸氏也好、其他守舊的官員也罷,倒還能以「太子難堪重任」為由再搏上一搏;偏生這位太子文武雙全、身強體壯,不僅勤于政事、表現卓絕,又有生擒賀蘭玉樓的不世功績,讓一干人等想非議也無法,只能伺機以動,待抓住對方把柄再一舉將其拉下馬來。 ──也不怪這些人賊心不死。實在是權位誘人,帝王又正值盛年,無論太子的地位再怎么穩固,也終究只是眼前的事而已;日后會否再生變數,可是誰也說不清的。不說其他,單單蕭宸時常被帝王拘在身邊、連興麟殿都極少留宿這一點,就引來不少揣度跟猜疑了。 畢竟,被圣人天天帶在身邊,往好了說是圣寵、往壞了說又與看管監視何議?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縱觀歷史,那些未遷居東宮、而是給帝王留置在身邊的太子,十有八九都背負著極深的猜疑與忌憚,下場也都談不上美妙。也因此,盡管蕭琰對次子寵愛有加、百般縱寵,卻仍有人死死抓住了「疑忌」這樣的說法,執拗地認定兩人的父子情深僅僅是表象;實則兩人遠不如外表看起來的那樣親密,帝王也并非發自真心地看重、信任太子,不過是暫時將他當成擋箭牌在前頭矗著而已。 因帝王對次子全無隱瞞,潛龍衛探得的情報也都有蕭宸的一份,旁人如何揣測、非議,年輕的太子都十分清楚。不過他連前生那樣的境遇都捱過來了,如今又得與父皇雙宿雙棲,正是人生中最美好歡快的時候,又怎會將那些跳梁小丑的言論往心里放?真說起來,他倒還得感謝這些人的胡亂揣度,恰到好處地瞞住了他和父皇之間逆倫悖德的情事;就連不小心露出的馬腳,也總有人自告奮勇地幫他「遮掩」過去。 比如現下。 『好教圣人知曉,太子自恃圣寵、多有逾制,舉凡衣物配飾、車架用度,諸般種種,不一而足。臣斗膽,將事證整理羅列于此,望圣人詳查?!?/br> 聽著前頭御書房里隱隱約約傳來的稟報音聲,暖閣里,本自小憩著的蕭宸長睫輕扇緩緩睜眸,不知該氣憤于來人私下進饞的行為,還是該慶幸于對方只將那種種線索當成他「用度逾制」,而未將他「逾制」的原因往更深的地方想去。 自他歸京參政以來,父子倆一直都有午間一道用膳小憩的習慣,今日也不曾例外。不想才在父皇懷中模模糊糊地生出了點睡意,那令人溫暖的胸膛和臂膀就因有人求見而挪了開去;讓他只能惋惜地轉而將頭埋入衾被間、藉上頭殘留的氣息尋回那因故暫離的舒心與安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