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書迷正在閱讀:歲時高塔、我家大明星很傲嬌、偽渣女的校園日記【NP1V5】、愛的輔導在課后(校園 1V1)、與你、黑玫瑰【母子np】、窺月(1v1,豪門高干)、妄她(1V2)、愛珠(古言甜寵 1V1)、怎么都想欺負惡毒女配(NPH)
當謝子葵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或許他的心中已經隱隱有了后悔。 他做不到像他們一樣,滿口說些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話,因他已經親眼瞧到了破的代價,也看見了被用來挑破膿包的那群人。 照慈看著他略帶迷茫的眼神,沒有答話,只是緊緊握住了他的手。 這也許已是她能夠給出的最好的回答。 她立馬又松開,拍了拍他,放下車簾,示意太行繼續走。 照慈忍住沒有回頭去看他,她早已不會因為他人的遲疑而動搖自己的決心,卻仍會因為他的不忍而質疑自己的麻木。 類似戰爭的場面她要比謝子葵和崔慈見得早得多得多。從極北到江南,從安西到中原腹地,死在金剛乘手中的人不計其數。他們清剿異教徒,亦用著最血腥而下流的手段控制教眾。 而今這些勢力擰得越來越緊,緊到被捆縛的人若不尖叫反抗都成了罪過。不必雁門,無需秋色,他們所到之地,處處燕脂凝夜紫。 鮮血遲早要流,甚至早就在流,要么世世代代被敲骨吸髓,要么而今cao戈相向。用萬人的命換萬萬人的安居樂業應不應該?這問題從來沒有定論,即便是圣人都給不出答案。 那么就繼續往前走吧,走到底,總會有一個結果。 * 照慈自然是沒有資格上朝的,雖然崔慈也沒有,但多虧了東宮謀士的好文采,才叫他每日能轉述得令人身臨其境。 定州一事讓皇帝震怒,去歲北地旱災南方澇災,年頭上總算沒出岔子,上上下下都念叨著瑞雪兆豐年,哪成想原來是有更大的亂子。 巡撫即刻親至定州,兼從澤州、河州調兵,持械者一律逮捕入獄。 這件事情的原委本就沒有多復雜,事發后不出時日,折子就送上了皇帝的案頭,待他批紅。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回朝堂上聲援崔家的并不多?;蛟S是得了沉家的示意,又或許想要明哲保身,他們多數保持緘默,只在必要時附和皇帝幾聲。 可能他們也自知這些年氣焰太過囂張了一點,這一回若能把崔家踢出去,也算給皇權一個交代。 在這樣的氛圍里,巡撫遞上來的折子里,極盡渲染之能事,將崔家在定州作威作福私自豢養府兵的種種惡行都一一列舉,花費了大半筆墨交代前情,而后才將此事前因后果娓娓道來。雖免不了各打五十大板,言說百姓私闖他人宅邸亦有其罪,但明眼人都能聽懂他的意思。 無論皇帝最終如何決斷,崔家這回基本能算是走投無路。姻親或是世交,無一關上了門扉,損失部分利益總比被他們拖下水共沉淪好得多。 他們開始胡亂攀扯,一次又一次地遞上莫須有的證據,想要證明照慈這個所謂假冒的燕王世子和東宮的關系,又力圖證明從鼓弄妖術到煽動民眾都是照慈和東宮做的局。 如果給他們更多的時間,可能他們的確能夠拿到,或說制造,更多的證據,來講好這個故事??上У氖?,本就是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而今種種最后的反撲,都成了跳梁小丑的滑稽把戲。 崔慈本擔心過要如何接下崔家的后招。 但皇帝對這樁造反案的態度,讓他放下了心來。 按理說皇帝肯定要把平民憤放在首要位置,雖然這些簪纓世族在朝堂上占了八成以上,可放眼大盛還占不了一成人口。眼下民怨沸反盈天,天南海北都隱隱有揭竿而起聲援定州的態勢,皇帝當然應該順桿爬下,對崔家嚴加處置,好歹給各地百姓一個蜜棗。 然而皇帝卻沒有這樣做。他在朝堂上堅持那些被捕的百姓中領頭的和崔家同罪,嚴懲不貸,絕不輕易妥協,助長這種歪風邪氣。此言一出,滿朝嘩然,就算是那些背地里張口閉口都稱賤民的人,也免不了提出異議。 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實在太過淺顯。且若一朝天翻地覆,又是新一輪洗牌,風險更甚于機遇,自然沒有人愿意在這個關頭鬧得太過。 一時間,這朝堂上的景象甚至有些滑稽,好像調了個個兒,竟輪到了那群眼高于頂的家伙為百姓求情。 可即便如此,皇帝依舊沒有松口。 這樣的態度很是詭異,但在過溪園的密會中,眾人卻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氣。 想來不是他們自作多情,皇帝此舉大約是在給東宮鋪路。他若赦免這群百姓,功在自身,至多也不過平穩短短五六年??扇艄υ谔?,那就有更多的時間迎來轉機。 皇帝沒有任何暗示,安王自然也能想得到這一層,可安王、沉家和其余那些世族實在捆綁過深,過去十年里一言一行無不以世族利益為先,若陡然轉向,難免落個虛情假意的評價,卻是浪費了這一良機。 因而,思來想去,他們仍舊覺得,這是給他們的機會。 東宮上下,泰寧侯,崔慈,乃至照慈,近來都可謂枕戈待旦。 太子著素衣上朝,自是有違禮法,言稱為民請命,更是說了些很是違逆的話,什么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聽得皇帝勃然大怒。聽聞皇帝幾步走下御座,抄起盧濟川的笏板便砸到了太子頭上,當場血流如注?;实郦q不解氣,天寒地凍,讓穿著單衣的太子跪到外頭去,何時想清楚再起身。 這樣反復了三日,太子終于一病不起,傳聞說連太醫院院正都搖頭。 這當然不是做戲,只是朝堂上的人精也不至于仍舊看不明白,就算有少數幾個憨傻之人還幸災樂禍地以為太子當真要被廢,眼下也都回過味來了。 盧濟川和太子這對好師徒一唱一和,總算把太子的聲望拉到了極致。 有了盧濟川的下場,再說沒有皇帝的默許和示意,大約也不會有人相信了。 而在太子昏迷的這段時日里,也總算到了照慈出場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