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瀟瀟秋葉送蕭紅
第五十四章 瀟瀟秋葉送蕭紅 五七年的六月下旬,景心從港大醫學院畢業,將自己的資料發了航空郵件寄到英國,申請倫敦大學醫學院研究生入讀資格。 就在這個時候,大陸放松了深港邊境,大批對面的人跨過深圳河涌來香港,六月底七月初的時候,謝芳儀余若荻出門上班,便看到街頭露宿著剛剛來港的難民,大部分都瘦得很,十分的凄涼。 連丁香都說:“聽老人兒說,還不如四九年來的那一批,那些人好歹還有一點錢,如今的這些人都是吃不上飯逃來的,只得在難民署那里等著發食物,一點東西都買不了的,我們開了個公寓,多少總有進項,在這班人身上休想賺半個銅鈿?!?/br> 當時戴鳳搖頭道:“阿香啊,你不是剛剛請了一尊觀音像來?慈悲為懷的,那些人夠苦的了,哪里還計較得金錢?” 余若荻聽了也想要發笑,幾個人買的這六塊地,可以說是聯排地皮,公寓樓蓋起來之后,里面幾十戶上百口人時常要買些東西,往往都是到丁香的鋪子里來采購,當初建這樣的廉租公寓本來只是想做一點好事,只要收支平衡就好,沒想著賺錢,可是忽然間住進了這么多人,倒是帶動了周邊的商業,尤其是就在不遠處的丁香的商鋪,她那里盡是賣一些日用雜貨,全是家常用得著的東西,非常接地氣,生意竟然很是不錯,偶爾賒賬也不怕,反正都有房屋保證金在這里。 謝芳儀則有些愀然不樂:“四九年革命剛剛成功,建立了新中國的,如今不過八年的時間,怎么竟然開始逃難的?之前都是說百業正興,休養生息的??!” 謝芳儀從前也是頗讀過一些史書的,歷史上治亂交替的規律,每一次大亂之后,在剛剛重新安定下來的初期,政治總是清明的,生產總是復蘇的,雖然之前經歷了那樣慘痛的變亂與災禍,可是當一切平息下來后,幸存的人無論怎樣傷痛,在這樣清平安寧的世界之中,終究是有一點安慰,擦干淚水重新搭建房屋,平整田地,隨著田里麥苗稻秧一片綠油油,便感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自己本來以為,新中國無論如何搞運動,起碼飯還是吃得上的,不該耽誤農民種地,哪知此時卻看到了逃亡的人潮。 阿蘋說道:“聽說是那邊正在搞什么整風整社,要大家加入合作社,有些人不愿意,再加上今年年初,粵北那邊又發生了水災,所以便就近逃到這邊來了?!?/br> 戴鳳搖頭道:“縱然是有水災,也可以調糧食過去,又不是處處受災?!?/br> 余若荻一笑:“也不知把那些糧食都弄到哪里去了,之前統購統銷全都集中到了國家,莫非許多都投入到五年計劃之中去,沒有糧食救濟災民么?” 一說到統購統銷,謝芳儀便想到自己聽到災民說的一句話:“共產黨把我們當魚鷹,脖子一壓,大魚小魚都吐出來了。鄉親們,我們苦??!” 當初在報紙上看到文件,本來以為只是糧食,哪知到了后面,什么豬只啦,雞蛋啦,糖料啦,水產啦,甚至烤煙都是統購統銷,那種類足有上百種,聽說有的人見要統購自家的禽畜,便連夜殺豬宰鴨子,或者吃掉,或者趕快賣掉,讓謝芳儀莫名地想到了抗戰時的堅壁清野,這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沒有長遠打算。 那一天自己晚上有了興致,和meimei一起在空間里用水煮筍和南瓜來喂豬,看著那一頭頭肥肥的豬湊在食槽前吃食,meimei從地上摘了幾片蒲公英的葉子丟了進去,說道:“看看這些豬,怎么舍得給人家用那么便宜的價錢就套了去???” 當時自己看著那些肥頭大耳的豬,心思莫名其妙地便也跟著meimei的思路走了,之前報紙上統購統銷的政策理由是,集中資源發展生產,為了將中國快速建成一個現代化國家,需要對物資的集中統籌,另外也是要實現獨立自主,糧食上不依靠國外,似乎都是很理所應當的,很正當的解釋,從理論來講,很應該支持的,然而一落到自家實際的財產處置上,便馬上不愿割舍,雖然是為了祖國的強大與繁榮,可是眼前自家馬上便是切實要受到損失,一想到這一點,實在是十分痛心啊。 一瞬間謝芳儀便感到,這樣的政策可能結果不妙,連自己這樣讀過書的,而且偏左翼的人都是這樣,更何況那些農民。 難民的那一句話,余若荻也是聽到了的,她的反應是:“真的是不能小看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我自認為也是會說話的了,然而雖然心里吐槽了一百句統購統銷,也不如人家這一句話來得形象生動,終究是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夠說得出這樣鮮活的話來,可見只顧閉門在書齋里創作還是不行的?!?/br> 聽了meimei的評述,謝芳儀登時便嘆了一口氣,這都什么時候了,還顧著討論文學創作的問題。 難民的大量涌入讓香港很快便有些吃不消了,畢竟只是一個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島嶼,雖然經濟發展堪稱是繁榮的了,如今大陸與外界的物資交流大部分通過香港,轉口貿易讓香港發展非???,因此三家的六塊地皮價值也是眼看著漲起來,如今她們主要是靠地租收入,在外面做的其她事情為了興趣的成分偏多,倒不是靠那些來維持生計的。 可是即便是如此,這樣多的難民,單單每天的食物開銷就已經讓港英當局感到壓力,香港發展的主要是商業,農田并不是很多,大陸放了這么多難民出來,可見本身就拿不出糧食來救濟,香港政府要緊急向外面買糧也是要費一番周折,更何況后續還在不斷地涌入,也不知什么時候是個盡頭,倘若廣東許多人都跑了過來,單單是擠也把香港擠爆了,于是港英政府便在邊界處豎起了鐵絲網。 看著報紙上那剛剛豎起來的鐵絲網的照片,余若荻忽然間就想到了戰爭時候的上海:“好像當年租界筑墻啊?!?/br> 謝芳儀搖頭不語,真的是很矛盾啊,大陸一定是情況已經嚴峻到一定程度,才會有這樣多的人急于逃離,像這樣如同防范敵人一般地禁止她們過來,實在太殘酷了一些,從情感上來講難以接受,但是假如真的敞開大門讓她們過來避難,香港的財政只怕也難以負擔,而且也擔心治安的問題,難民倘若不妥善安置,就容易變成流民。 meimei最近正在讀明史,對著李自成張獻忠的文段連連皺眉,放下書卷后和自己說:“倘若我是一個城的城主,看到外面許多人來逃難,絕不敢把她們直接都放進來的,在城外找個遠一點的地方建立起一個營寨先收容著吧,否則這塊地方可能就要易主了,原住民能不能保住性命都難說,人可未必都是那么講良知的?!?/br> 紅色中國逃港潮在國際上影響很大,一時間各種評論都相當負面,因此時隔不久,中共那邊便也收緊了邊境,雖然仍有人偷渡入境,不過比起之前的蜂擁而至畢竟不再那么觸目驚心。 到了八月三號這一天,余若荻和jiejie一起來到九龍紅磡,送別蕭紅的骨灰返回大陸,本來是一個小范圍的送別會,謝芳儀并非文藝界核心圈的人物,事先并沒有特意通知到她,不過消息流傳出來,謝芳儀終究是聽到了,她對于蕭紅十分尊重,也深感痛惜,當然是要去的了,余若荻對于蕭紅也是頗多感慨,便難得地也湊了一腳,這一天是周六,兩個人請了上午的假,匆匆趕去送別骨灰。 紅磡永別亭內,余若荻夾雜在一群文化人士之中,默默地看著裝有蕭紅一半骨灰的木盒被移交,據說是要送到廣州去,因為蕭紅生前說,希望將自己葬在一個面向大海,環境優美的地方,便是類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吧,蕭紅一生漂泊凄涼,這樣開闊明媚的葬地倒是很能夠讓她的靈魂寧靜。 前世自己看雜志,有一篇說蕭紅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話,余若荻印象特別深刻,“她不肯殘忍地對待自己,命運便更加殘忍地對待她”,當時自己只是覺得有點不太舒服,但是也沒有多想,當自己親身來到民國,經歷了這么多的事情,回過頭來再想那一句話,簡直想噴死作者。 寫這句話人了解不了解這是什么年代?以為是現代社會吃飽了沒事干的文藝女青年,星期天坐在咖啡廳里翹著蘭花指,一邊喝卡布奇諾一邊傷春悲秋,“啊,我那逝去的愛情??!” 這個時代,女人的道路何其狹窄,而且又極盡艱險,蕭紅憑借自己的頑強和才華,掙扎了這么多年,她并沒有墮落,然而終究早亡,三十出頭就死掉了,雖然最后是因為肺病而死,但這么多年來一直身心受創,貧窘拮據,也是原因之一。 有人說蕭紅一生都將男人當成自己的救贖,余若荻不認得蕭紅,不了解她的思想和感情,所以也無法評論,她也聽說蕭紅的情感經歷實在太過曲折,在蕭紅短暫的生命之中,愛情上總是一個悲劇連接另一個悲劇,前后三個糾纏很深的男人,有兩個都深深傷害了她,第三個在她病重的時候離開了她,似乎也是不很靠譜的樣子,不過她卻很能夠理解蕭紅左一次右一次的苦戀,在艱難困苦的時候,倘若不尋求宗教的慰藉,就難免轉向愛情吧?有幾個人能夠那樣堅強,一直堅持自我意志呢? 儀式很簡潔,到了十一點鐘的時候便結束了,眾人紛紛散去,謝芳儀與余若荻回家吃了飯,下午便回公司上班。 過了大半個月,這一天謝芳儀收到郭維淮先生的來信,另外還寄來了一本臺北的雜志,當月剛剛發行的那一期。 謝芳儀看著信,忽然說道:“秋秋,郭先生說這本雜志里有張愛玲女士一篇,叫做的,寫得特別有趣,所以特意寄來給我們看一看?!?/br> 余若荻本來是正在澆花,不忙看書的,一聽這句話,很快便放下噴壺,拿過雜志來,循著目錄上的頁數翻到那一頁,便一列列讀了起來,這篇其實并不長,幾千字左右,七八分鐘便讀完了,然后哈哈大笑了起來。 謝芳儀這時已經將信通篇讀過,轉過頭來幽幽地說:“五四運動那一年,我還只有七歲,雖然不記得什么,可是許多年來也都聽人說起‘五四精神’,新文化運動之類,想的是勇往直前地破除黑暗,爭取光明,可是看郭先生的介紹,這篇倒是帶了一種嘲諷,好像元宵節的火樹銀花之中,一個站在燈火闌珊處冷眼靜觀的觀察者,把那繁華之下的不堪都揭了開來?!?/br> 余若荻將書遞了給她,笑道:“我竟不知道張愛玲能夠寫出這樣一篇文章來,(前世只曉得紅玫瑰白玫瑰金鎖記之類大名鼎鼎的,甚至連這種冷門另類的都聽說過,因為拍了電影,唯獨沒聽過這篇的名目),什么戀愛神圣,新青年新文化,狠狠打臉,就是那些敢鬧學運的,骨子里也未必就是怎樣的新青年,最后也是賢妻良母了,這里面密斯范是現世的享樂主義,也不知到底哪一個更高明一些?!?/br> 謝芳儀看書速度比余若荻快得多,三四分鐘便讀完了,雖有些粗略,大概的內容卻都記在腦子里,放下雜志只覺得萬分感慨,因為想到了胡寶珠與何友蘭,那位祝藹怡小姐比起密斯范來,倒是更多了一些新女性的特質,雖然也是很喜歡拜倫雪萊的,好在婚后沒有放棄工作,不過最后仍然是新舊女性共聚一堂,守著一個丈夫,一夫一妻小家庭帶孩子艱難,這種時候多一個女人倒是多一個幫手,也不再講什么愛情,什么新女性舊女性進步落后了,只是打起麻將來是三缺一,不像里三星伴月,“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 余若荻躺在搖椅里,輕輕地搖晃著,思維如同脫韁的野驢一般四處亂竄,在湖邊那覆蓋了薔薇與紫藤的潔白小筑之中,一家四口坐在桌子前吆五喝六打麻將,雅極卻也俗極,讓人不禁便要發笑,賈母掰謊記是“滿腹文章去作賊”,這里是“滿腹文章纏男人”,多讀一些書,不過是更好的找男人的資本,而且人家還是有原配的┓(?′?`?)┏ 這個時候,余若荻忽然想到了后來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結局竟然出奇地神似,當年周璇版本的“三笑”,搞笑有一些惡俗,結尾唐伯虎和秋香乘船回蘇州,秋香要小解,唐伯虎情急之下拿了茶壺給她,結果給船夫當作茶水喝了,到了周星馳這里,鞏俐版秋香本來端莊高雅,仙氣十足,結果結婚之后也是個麻將迷賭鬼,與原來八個表妹湊在一起打麻將,這對于唐伯虎來講,大概就是所謂“愛情夢幻的破滅”吧,帶了一種對人世的嘲諷。 過了幾天,周末的時候,謝芳儀坐在燈下給郭維淮寫回信:“本月三日,在紅磡送別蕭紅女士骨灰,參加儀式者數十人,蕭紅女士可謂生前寂寞,死后熱鬧……” 寫著寫著,謝芳儀忽然停了筆,靜靜地想著心事,蕭紅身體不好,可能也是因為在那樣的處境之中,還生了兩個孩子,第一個送人之后夭折,另一個很快便病死了,這對她的身心都是巨大的損耗,自己只生了一個,都恢復了好長時間。 生育實在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責任太過沉重,謝芳儀理解蕭紅在困境之中送走了孩子,因為她無力撫養,貧困是很磨折人的,不單是磨折大人,也磨折孩子,張愛玲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曾經說“問母親要錢,起初是親切有味的故事,可后來,在她窘境中三天兩天伸手向她要錢,為她的脾氣磨難著,為自己的忘恩負義磨難著,那些瑣碎的難堪,一點點地毀了我的愛?!钡胶髞?,“母親的家亦不復是柔和的了”。 在這種情況下,母女母子的親情往往是互相折磨,回憶里不會有太多親切的片段,感情只怕也會比較淡薄吧?景心與自己和meimei這樣親厚,不僅僅是因為親人之間天然的感情,也是因為家庭能夠支持她的學業事業吧? 謝芳儀并不想培養紈绔繼承人,但是財富資源是聯盟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難以否認這中間的實利性,財富鞏固了聯盟,如果是凄風苦雨之中過到如今,那就十分悲催的了,雙方的感情如何也很難說,可能會問母親為什么要把自己生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