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空門
第四十二章 空門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一天,兩個人酉時便收了店,夕陽之下踏著金紅色的霞光回到家里,商玦就開始忙活重陽節的晚餐。今兒的晚飯雖然很隆重,其實也簡單,螃蟹是昨天就捉好了放養在水桶里的,洗刷干凈上籠蒸就好,又做了一鍋羊rou飯,炒了一盤青菜,重陽晚餐的烹調就完成了。 呂晴和她一起將晚飯端進空間里,口中說著:“若是有一個小車子就好了,這么多的東西,放在車子上就可以推進去?!?/br> 商玦一拍腦袋:“好主意啊,我怎么就給忘了?趕明兒用好鋼打造一個餐車出來,上下兩層,底下輪子也用鋼的,反正我們推的路程也不遠?!?/br> 呂晴抿嘴笑道:“我就是隨便一說,你還認了真了?!?/br> 空間中山洞前有一片菊花圃,今年菊花的株數比去年更加多了,黃的白的花團簇成一片,中間還有粉紅色的,什么萬齡菊啊,金鈴菊啊,金盞銀臺啊,木香菊啊,桃花菊啊,她們這里全有。晚風吹過,菊花顫顫巍巍,商玦忽然之間就想到了里面的“黃英”,只不過這里沒有吃軟飯的馬生,也沒有給男人侍寢的婢女,只有自己和呂晴,比故事里更加逍遙快活得多。 那雙層蒸籠里放了十二個肥大的螃蟹,中間一多半都是團臍的,兩個人都是極愛吃螃蟹的,坐下來每人拿了一個螃蟹掰開殼子就剔蟹黃,加上醬醋倒進嘴里,真鮮??!商玦感覺自己永遠也吃不夠螃蟹,螃蟹總是嫌不夠多,那一片湖里的出產她都覺得不夠用,因此稻田里也養了些螃蟹,畢竟除了自己和呂晴兩個人吃,還有外面餐館要供給??! 一連吃了三只螃蟹,商玦想吃一點飯了,她在旁邊水盆里洗了手,用木勺舀了一碗羊rou飯,然后端起浮著菊花瓣的酒來一飲而盡,抓過旁邊的文藝報,說:“這樣的好日子,應該念兩首詩??!讓我看看,啊,這一首‘鷓鴣天’好得很啊,‘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屛铱纯催@是誰寫的,原來是易安居士!唉,此時的易安居士在做什么呢?不知她是一個人在家里看書寫詩看菊花,還是在她弟弟那里,不過就算是可以和弟弟一家人過節,看到人家闔家團圓,自己孤零零一個人夾在里面不尷不尬,本來是一母同胞至親的弟弟,卻已經和別人成了一家人了?!?/br> “不知我哥哥在做什么?”呂晴幽幽地說。 商玦轉了一下眼珠兒,連忙說:“一定是東家在請吃飯啊,這種佳節正是籠絡人心增強團隊凝聚力的好機會,明智的東家怎么可能放過呢?肯定是有魚有rou在聚餐??!不過也可能他現在已經自己作了東家了,正在請伙計吃飯,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一定能出頭的。嚴夫人此時倒是不用猜了,一定剛吃完素齋,可能很快要作晚課了?!?/br> =============================================================== 此時的嚴氏果然是剛剛吃了晚飯,法鏡寺雖然是一家頗負盛名的女僧靜修之地,然而因為規矩嚴明,不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資金全靠女信眾捐助和尼僧們刺繡手工,其實日子也十分清苦,餐餐都是蘿卜菘菜冬瓜豆腐。從前自己在桑平家里雖然看著那個男人厭煩,但起碼每天總有點葷菜,招娣那丫頭燒菜又好,便是茄子都能燒出豬rou味兒——唉,也不知那丫頭現在如何了——然而庵堂之中飲食清淡,佛家忌五辛,蔥蒜韭菜之類全都在禁忌的條目里,燒出來的菜味道更是寡淡了,難怪庵堂中的人都清心寡欲,便是個家世正旺的豪門貴婦,連著吃幾個月這樣的飯食,也保證她心如死灰。 然而如今自己還能有什么可抱怨的呢?自己已經只剩下孤身一人,從東京逃出來的時候雖然帶了一些財物,然而一路兵匪橫行,有時候難民之間也會互相打劫,當一家人過了長江之后,財貨已經喪失了一半,那輛馬車也丟掉了,每個人腰間只纏了金銀細軟。幸虧自己當初發現事情不好便立刻把腳放開了,每天再不纏那勞什子的裹腳布,總算能走得動路,否則那兩人是不會管自己的死活的。 轉回來說,寺中清苦是清苦,然而正是因為這里規矩嚴明,沒有那些烏七八糟的事情,自己一個孤身女子才敢在這里寄居。 ================================================================ “阿晴,佛弟子為什么不吃蔥蒜呢?我覺得如果做菜不放這些調味料,味道就提不出來哎!” “嗯~我記得從前看過一本書,上面說吃了五辛這樣的食物,會散發出濃烈的氣味,讓共同修行的僧眾擾亂不安,另外,蔥蒜韭薤這樣的東西能增長愛欲,助長三毒,障礙圣道,所以佛家是禁止吃這些東西的?!?/br> 商玦恍然道:“原來是這樣!我覺得第二條理由莫名其妙,倒是第一條有點道理,集體生活就是有這樣那樣的忌諱,為了減少摩擦,就需要很多禮儀規范,要說吃了氣味濃重的食物,那口氣確實讓人難受,影響一群人那么零距離地共處。難怪有人說,各個教門那些禁忌說法去除掉玄魅的色彩很是重要,比如說佛家燒香其實是為了驅蚊,回教不吃豬rou是為了防止感染寄生蟲,本來都是為了生活安全便利,沒有什么神秘色彩?!?/br> 她這幾句話讓呂晴聽得瞠目結舌,過了一會兒才說道:“你你你,怎的這樣侮慢神佛?快少說兩句吧,我們的母親父親還在人家那里供著哩!” “是了是了,我說點別的成嗎?要說尼姑庵那里的生活我是真的適應不了啊,若說社交禮儀不吃韭菜和蒜,避免口氣熏到別人,我覺得這可以用一下變通的方法啊,吃了這些東西再喝幾杯香茶也就消下去了,實在不行還可以嚼茶葉末呢!不必將茶全都研成粉,一部分泡軟了嚼在嘴里用來清除口氣,該有多好呢?限定太多了,我真的受不了啊,而且又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長年累月這個樣子,又沒有自己獨處的空間,感覺會漸漸忘了自己是誰了,這樣的集體主義生活天生不適合我??!還是現在這樣好,空間這樣大,不會拘束到自己?!?/br> 呂晴忍不住哈哈笑道:“就你歪理多,這些都想得出來!你若是住到庵堂之中,只怕兩天便被人趕了出來,你若是不走,住持師太就要暈了?!?/br> =============================================================== 香煙繚繞,嚴氏坐在佛前靜靜地想著:從汴梁到江南這一路當真是刀光劍影艱難險阻,雖然她們身上還有錢,然而路上已經沒有人賣吃的了,儲存的食物吃光之后,就要學著其她人一樣挖野菜捕捉動物,這時她不由得暗暗后悔,早知道就應該把家里那條黑狗帶出來的,那狗靈性得很,可能能抓個野雞攆個兔子之類。她就看到有人逃難還帶著一只鷹鶻,據說還是西夏的種兒,那海東青極其梟悍,力強性猛,抓兔子捕田鼠都是一把好手,她看到的那一家便是靠著這海東青一路還能吃到rou,混著野菜做羹,居然有葷有素,而且平時還能防身。 在那樣困窘的境況中,她仍然想起一件軼事,有個畫家叫作黃荃的,喜歡畫鷹,就養了許多鷹平時對著寫生,由于他家養了這么多鷹,有時候喂食就供給不上,這些鷹就出去捉田鼠來填肚子,后來黃荃的子孫有人不能繼承他的繪畫事業,專門架著鷹出去打獵,捉了田鼠到市場上去賣,梅堯臣還寫了一首詩,前面四句她忘記了,只記得后面四句:“尋常飼鷹多捕鼠,捕鼠往往驅其兒。其兒長大好飛走,其孫賣鼠迭又衰?!?/br> 記得當時自己還笑黃荃的后輩是靠海東青養活的,哪知如今自己家里也淪落到要期待黑狗獵獲食物,偏偏那被招娣取名“大黑”的土狗又沒有帶上,當時只想著一路上還要喂它,太耗費食物,哪想到會有這樣一天呢?桑平只會炮制湯茶藥,打點分茶店,從來不懂在野外找食物的事情,只認得幾種童年采過的野菜,而桑無病的玩具弓箭也根本不能用來打獵,只有一次打中了一只麻雀,力道不夠還讓那麻雀從樹上栽下來之后又撲棱一下子飛走了。 一家三人一路上好在是沒餓死,那桑平還絮絮叨叨嘟嘟囔囔抱怨個不住,道是不該拋閃了東京的基業,來到這鳥不拉屎的荒村野店來,也不知讓自己受了多少悶氣。最可恨的是那廝這種時候還來糾纏自己,從前自己倒是想再生個兒子,然而此時大難臨頭哪還敢弄這些事?若是好死不死這種時候被他搞大了肚子,自己可就慘了。 而且嚴氏也知道,桑平此時這種做派不完全是精蟲上腦rou發瘋,也帶了一種恨意在里面,恨自己逼著他離開了東京的安樂窩,在外面風餐露宿,好一番受苦,此時便想糟蹋自己,因此嚴氏在痛恨之中也感到格外屈辱,死攔活攔總算是沒讓他得逞??珊奚o病那小子也不肯幫自己,平時夜里總喊肚餓,那時便推睡著了,一心向著他老子,便是養大了也不靠譜兒。 好在到了江南之后,有從東京城逃出來的人傳說起汴梁城那一陣的慘狀,城破之前便凍死餓死無數,金兵打破了外城,官家朝廷更是慌得如同荒墳里的野鬼,家家翻箱倒柜如同搜查盜匪一般逼勒錢財,還將市人家女兒如同抄家罪犯的女眷一樣捉了去送去金營,還有那些宮人、內侍、倡優、匠人如同牛馬一般驅趕著往金國去,一路上也不知死了多少,她熟讀史書,知道那些女子相當一部分都挨不到金國,即使到了金國,前路也不過是一片黑暗絕境。柔福帝姬能逃出來,著實算她心機厲害性子堅韌運氣又好,然而只恐最后也未必有好結果。 聽了那些人的描述,那發瘟殺頭的桑平這才無話可說,后面偶爾作怪念叨幾句,自己只當沒聽到。 本來以為到了這邊就能安生了,桑平可以重cao舊業大展拳腳再把分茶店開起來,哪知道那兩個冤家先后又都病倒了,據說是水土不服,自己花了許多錢請醫生熬藥給他們調治,卻接連一病不起,撒手去了。雖然知道這兩人都是不可信的,桑平令自己恨,桑無病則讓自己傷心,但這畢竟是世上自己僅有的兩個親人,就好像海上的一根浮木,明知道不能救命,甚至還不如浮木,有時候還是累贅,卻仍然要死死抓住難以放手。 而自己的娘家親戚都在東京,當初自己也和她們說過的,然而家里人卻都不肯走,也不知如今怎樣,有無南來,現在反正是杳無音信。即使她們也渡江了,自己一個嫁了兩次的女人,也不好回家住的。母親若是在世倒是還好,若有一天母親不在了,那里便再不是自己的娘家,自己在那里就成了尷尬人,進退失據。 縱然在這城里有其她堂表親戚,嚴氏也不愿意去投奔,她乃是個心高氣傲的人,不想去做“冷飯親屬”,因此發送了桑平父子,回到租住的房子后,嚴氏在靜夜之中默默思慮,能讓自己保全尊嚴而又能保證生活的方式,似乎只剩下寄居尼庵。 好在她平時就是個有心之人,曉得法鏡寺的名字,此時又打聽了一番,還親自上門查看了一下,回去便把全部財產打包整理好,雇了一輛小車,來到法鏡寺帶發修行。 嚴氏是一個懂經濟的人,知道自己帶來的財產不夠讓自己在這里掛靠食宿幾十年,因此閑下來的時候便和尼僧們一起種菜打柴,刺繡做活兒,還到廚房里幫廚,倒也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后來寺里收養了一個小女嬰,這里的師父們大部分都是未婚出家,沒有過養孩子的經驗,自己好歹生過桑無病,帶孩子總比別人熟練些,因此那小女嬰便常常是自己帶著,不知為什么,看著那女嬰,她時常就不由自主想起桑招娣。 前兩天來了兩個年少的后生,嚴氏瞥了幾眼,其中一個莫名覺得有些眼熟,然而問了知客智通師父,得知那兩人一個叫呂晴,一個叫商玦,供奉的靈牌也和桑家沒有一毛錢關系,只有一個“先妣 陳氏”讓自己眼皮一跳,然而世上重姓之人甚多,這也沒什么意義。 不過那兩人給的香供銀子倒是堪稱豐盛,寺里可以稍稍寬松一下了。想一想自己百年之后,世上恐怕便再沒有人記得自己,也不會有人想著給自己在佛前供養,不由得又是一陣灰心。只覺得自己掙扎一世,到最后終究是一場空,看來有些事多靠天力,不賴人為。 木魚咚咚敲擊著,空洞而單調,顯得這佛寺里愈發寂寥了,雖然有一些尼僧坐在自己左右,半閉著眼睛誦經,然而嚴氏卻感覺這佛殿里仿佛只有自己一個人,這氣氛便如同冰涼的池水一般,青燈古佛之下,心清如洗。 自己已經四十五歲了,再不能生育,也根本不打算再改嫁,免得如同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夫人那般,她乃是有弟弟的,尚且如此,自己無親無眷,豈不是情等著被騙,讓人把那一點家底洗劫一空?李夫人前半生順遂,只知慷慨風骨,不曉得人心險惡,自己卻是知道的。 這佛寺雖然清冷寂寞,然而畢竟安穩,自己前半生奮力掙扎,到如今實在沒了力氣,也沒了道路,只覺得世間種種繁華不過是鏡花水月,轉眼成空。 過去縱然有過焦灼不安,但也誠然是有過希望與歡樂的,自己也曾經以為仔細謀劃步步為營便可以有個長遠的安樂,然而回首來時路,中間種種光彩也不過是瞬息的尊榮,一時的歡樂,到如今煙消云散,恍然如同一場幻夢,如同夜深更闌酒宴散盡,只留下一片狼藉寂寞,余生最好的歸宿或許就是在這里靜心禮佛,若能真就此這樣平穩度日,恐怕也是自己晚年之福。 這正是“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