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爸爸們的一封信:當我們在看小說時,我們在看什么
諸君安。 首先感謝各位訂閱到了這么后的章節,對于一個自認為是新手的作者來說,感激不盡。 如果能將這封信看完,我會更加充滿感激。 我與大家來到海棠的目的一致,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現實中不滿的情緒,沒有任何追求名利的打算。雖然在開始近二十萬字后采取了付費訂閱的手段,的確有為自己掙零花錢的目的,但就與近百萬字的創作而言,目前僅數千的收入的確只是零花錢而已。 我將此文定義為手沖文學,時至如今也不過是如此。我從沒想到一篇海棠黃文會引發這樣的討論乃至辯論,由于害怕擴散沖突,因此幾乎從未正面回應過所有的爭議和長評,時至今日,發現這種情況出現不止一次,那么我也說說我的看法,一家之言,僅供探討。 我們在看的時候,到底在看什么? 傳統觀點認為,寫一種創作性行為,是作者將自己內心想法和故事展現給大眾的一種形式,所以,我們通常會鼓勵作家進行自由創作,并抨擊一些“按頭寫作”的行為,但這種現象實在難免,有的時候對于作品的不滿甚至會上升為對作者的不滿,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作品寫的不好嗎?私以為不是。一部不成功的作品,它的特征是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你并不會為里面的人物或劇情產生劇情波動,關上書之后甚至想不起自己看了什么,“味如嚼蠟”既是如此。 那么觀看作品的不滿和憤怒來源于何?個人想來只有一個理由—— 創作這件事,從發布給大眾看的那一刻起,它便不是一種純粹出于私心的自我創作,而是一種滿足讀者期待的服務性商品。 滿足期待的服務性商品。這個詞我可以再強調一下。 何出此言? 每個人的時候,其實都是帶著一定期待開始的。搜索的方式,通常是選定一個自己喜歡的題材:比如耽美武俠,比如言情玄幻;再選定一個自己喜歡的元素:比如調教,比如救贖,比如偵探懸疑。 大部分讀者,甚至會對男女主角/男男主角的匹配模式有預想設定:比如霸道總裁VS小白兔,比如禁欲攻VS卑微受。 這種心理暗示,決定了的本質并不是讀者無條件接受作者的灌輸,而是讀者去尋找一個最接近自我幻想的文章,以滿足自己的個人欲望。 作者,本質上是一種服務于讀者滿足感的服務業。 所以,在商業運作上,一本成熟的通常是從市場調研開始的。運營策劃部門對市場風向進行大數據推演,判斷出當下的流行趨勢,和觀眾普遍喜歡看的類型,進行定案之后再進行滿足觀眾期待的創作。 迎合讀者,而非讓作者自我發揮,這才是一個合格的運營機制。 讀者對于作品的憤怒,幾乎都來自于這種自我滿足的偏差:我沒有看到符合我心理預期的表現方式,這種失落感就好比將人打撈起來再次扔掉一樣那么嚴重。 但這種失落感的產生,究竟是誰的錯呢? 我認為,并沒有任何人有錯。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不同,遠高于中人生活的差異,我們不同的生長環境、乃至每一天的經歷,決定了我們看待的態度、的目的都有所差。有人可能想在中尋覓一個夢想,有人可能想在其中發泄一段情緒,有的只是百無聊賴的來獵奇。我們每個人對于該如何安撫自己的情緒都有不同的理解,這就導致了我們的期待值是不同的。 這也是對于同一篇同一篇橋段,有不同觀看感受的一個原因。 作者在寫的時候,到底在寫什么? 寫作是一件私人又公眾的事情。 每個作者都希望將自己的期待滿足最大化,用筆和紙,以及自己的時間,烹飪出一場最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大餐。 任何迎合他人,而規避自我喜好的創作,都需要消耗作者的大量精力——而完全迎合作者自我個性的則十分輕松,但如何把握其中的平衡,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故事發展有其必然的邏輯性,但邏輯線不是唯一的。在人物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不同事件的產生,會衍生出不同的性格終點,所以在故事創作的時候,我們很難說哪種走向合適,哪種走向不合適。 單以輝夜之城舉例,沈夜會不會遇到中東國王?是一件兩者皆可的事情,國王上島玩耍,看見沈夜是一種可能,林銳刻意將二人規避,兩人老死不相往來亦是一種可能。在達邦家的家法一章里,認為達邦可以放過沈夜,是基于不想讓沈夜受傷的渴望;認為達邦會嚴格執行家法,是抱著看虐文的態度點進來。兩個選項是否都合理?其實都合理,作者作為上帝,可以找任何理由讓這兩者成立。那么為什么會引發不同的討論? 我覺得究其原因,還是能否滿足讀者期待的問題。 我個人精力有限,寫作只能寫出其中的一種可能性,我之所以強調鼓勵同人創作,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希望有任何探討其他可能性的讀者,將另一種可能寫出來,這樣我們或許會有更精準的答案。 文無第一,從來如此。 回到作者的寫作這個話題上來,有一個很關鍵的東西我想與各位嘗試探討,就是:其實作者,并沒有必要寫一個好人。 在很多時候,我們基于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對主角會有一定的情感投影,最常見的是,讀者希望看到一段1V1的感情。但創作是一種凌駕于現實之上的幻想,我們在創作的時候,是否可以嘗試開拓不同的可能性,比如有人就是會愛很多個人,有人就是不會愛一個人。我們其實并沒有必要,希望里的所有的道德都高尚,所有愛情都純真,所有情感都無暇,所有人都是好人。 寫作當年,就引發過極其強烈的負面探討,其主角希斯克利夫行為惡劣,幾乎是壞到了骨頭里,無法引起任何人的同情。但這樣,就意味著應該就此中止了嗎。 拋去純為感官而誕生的官能文學不談,我并無將自己的作品提升到這種高度的想法——不用想也知道我離這種作品差了五個轉世輪回,但對讀者帶來的感觸極為類似,在大號垃圾番外里,惡劣的林銳和惡劣的沈夜讓所有人感覺到不適。 他們是瘋子嗎?是的。 他們是瘋掉了嗎?沒錯。 大號垃圾的時間線落點在沈夜三十歲時,與主線截然不同的經歷導致他們成長為了與主線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實話說,在最開始的設想里,我覺得林銳會將沈夜殺死,最后沈夜慘無葬身之地,但寫著寫著,覺得扭曲的林銳還是會被扭曲的沈夜所吸引。 我不是在說我的思路是絕對正確的,我只是寫出來了我認為的一種發展脈絡——總是有多種可能性的,我只是寫出了其中一種而已。 瘋掉的林銳和沈夜,又如何呢? 我承認我存在私心,我本人對虐文的創作于遠高于甜文,在正文里二人相處已經足夠甜【在我看來已經超級甜】了,我只能想辦法寫點虐的調劑一點我的生活。 因為與諸位一樣,我對于一部作品,也是有心理預期的。 需要致歉的是,我可能沒有在標題上做好足夠多的說明,以后發展方向是虐是甜,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心理預期進行購買。 總體來說,創作是一個讀者和作者一同完成的事情,我寫出符合我們所有人的期待,然后共同完成一場狂歡。 但是,生活總是不如意的,我們都希望能夠通過與寫作緩解自身的壓力,發泄自己不良的情緒,讓白天對甲方的怨念在睡覺前消失殆盡,所以,在正文之外,請各位也允許我保留一定的私心。 而在正文之內,故事的走向總是跌宕起伏的,足夠的燃點需要足夠的壓抑來進行鋪墊,在沈夜醫生一章之前,沈夜跪在威廉皇宮的籠子里的那幾天【寫作的幾天】,我就與朋友說過你們肯定要罵我好久,但我一定要頂住,如果沒有前期的壓抑,后期他走出來的反轉可能就不會那么強烈,這是我對創作的一點淺見。 寫作的終極目的,還是為了讓我們彼此都開心,我開啟輝夜之城的旅程,自我感覺仿佛在組織一個派對,我并不認為這篇文章會留下什么深遠的影響,在完結之后,它會如同千萬本一起沉寂在互聯網的海洋里,但是希望林銳和沈夜還在的時候,這場派對能讓我們都玩的開心。 祝各位永遠好。 可樂可樂醬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