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貧窮是悲哀
張銘自小家里窮,這一路走來全靠自己打拼,父母只會跟他念叨賺錢不易,別輕易把錢都花了,要學會多忍讓少攀比。 他明白父母的苦心,也兢兢業業拼命賺錢,只是詫然聽到有人勸他不用擔心錢,有她在呢,他才驚覺自己也需要身邊人的支持,哪怕只是一句支持的話。 張銘的家在十八線小城市的村里面,一家幾口全靠種地生活,生活得苦巴巴。 他是家里的長子,底下還有一個meimei,小小年紀便主動擔起家里和田地的活。 后來父母外出打散工養家,然而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做著底層的苦力活,賺的錢剛剛好夠孩子讀書的學雜費和贍養老人。 本來張銘父母外出打工可以讓生活富裕一點。 可是他二叔好吃懶做,逼得老婆改嫁,扔下兒子不管,他二叔直接把兒子往父母大哥家里一扔,人就跑到外地去了,多年也不見音信。 張銘父母被迫養三個孩子,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于是張銘媽不干了,嚷著要把孩子送到他mama那里去。 張銘奶奶不依,抱著孩子死死不放手,默默地哭著流淚,嘴里喃著:“現在孩子他媽改嫁了,孩子過去肯定要受氣?!?/br> 雖然張銘奶奶也知道自己小兒子混賬,可是她就是心疼孫子,舍不得。 她對張銘爸不停反復說著:“這是你弟弟的唯一血脈,送給她媽以后就不認老張家了?!?/br> 張銘爸軟弱慣了,一輩子不是聽老婆便是聽母親的話,于是他心軟了,點點頭,答應就這么稀里糊涂地養著。 張銘媽氣炸了,覺得婆婆在道德綁架她,心想:你明知道自己兒子生而不養,你教育不好小兒子,就想大哥大嫂做冤大頭給他養孩子。 她當下便不依不饒地反對。 張銘奶奶抱著孩子大聲地喊:“孩子你們不養,她自己養?!?/br> 張銘媽氣笑了:“你一把年紀還是我們在養老呢?!?/br> 她婆婆這么說還不是逼著她們兩夫妻養,而且孩子母親還在呢,送回給她母親有什么錯? 也多虧這是個孫子,若是孫女,你看她婆婆還管不? 而且她婆婆常年念叨二兒媳狠心,說她不安分,說離婚就離婚,連她孫子都不要。 張銘媽雖然面上不說,但心里冷笑:就你二兒子這樣的,人家不跑才怪。 兩個老人務農了一輩子,也沒有退休金,都是她們兩夫妻在養老,二兒子一分錢沒出過。 雖然老人拉扯大了兩個孩子,他們作為后輩該感恩,該照顧老人,但重擔這不能長年累月地壓在一個人的身上,久了,張銘媽便滿腹怨言,這次便一次爆發了。 錢最是考驗人性,你不能說做大嫂的自私,但斷沒有自己的孩子都養不起了,還要大包大攬照顧別人家孩子的道理。 可是張銘媽一個傳統的小女人爭不過這一大家子,連自己丈夫都同意了,張銘媽只能忍著氣過下去。 于是張銘小的時候,家里天天因為錢的事情吵架,張銘內心很難受。 雖然奶奶糊涂,但對張銘很好,好吃好喝的自己從來不舍得吃,都省下來給孩子們,張銘也說不出奶奶的壞話,只能悶頭干活,心里暗暗期盼自己快點長大賺錢。 他自高中起,每逢寒暑假便去鎮上的工廠打工,一天賺個50塊,勉強夠高中的學費給父母減輕負擔。 張銘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要,貧窮帶來的壓力催促著他長大,奮斗。 考上大學也不敢放松,逼迫自己不停打工賺錢。 看著身邊享受大學生活的同學也不是不羨慕,但他不敢想,怕憋著的那口氣一下子沒了。 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他開始接過父母的重擔,一個人養著上頭四個老人,張銘也幾乎要喘不過氣來。 等張銘步入社會賺錢后,張銘奶奶總跟張銘念叨:“你現在出息了,以后得供弟弟上大學,你弟弟沒爸媽疼,你做哥哥的要供他讀完大學?!?/br> 張銘是申請的助學貸款讀完大學,畢業后努力工作才把錢還上,還得養著家里的老人小孩。 如今聽著他奶奶的話,才發現是多么不可理喻,以前還覺得mama太過計較,直到發生在自己身上,才發現奶奶是真的糊涂到家了。 既然他做哥哥的可以貸款讀完書,為什么弟弟不能呢? 于是張銘鐵了心當做沒聽到,讓一雙弟弟meimei貸款讀大學。 然而meimei非常爭氣考上好的大學,弟弟被奶奶多年的溺愛,只考上一所三本民辦大學,學費幾萬塊一年,這回再也沒人能幫他了,他奶奶在家哭天搶地也沒有用。 這些事張銘從來沒對誰說過,貧窮多多少給他帶來自卑,他羞于啟齒不堪的事,可是陳子君總是溫暖著他,讓他不知不覺就傾訴出來。 聽完張銘的童年,陳子君眼睛澀澀,鼻子微酸,她不敢想象張銘小時候吃了多少苦,這么一對比,她父母的那點不公平實在是太小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