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9
心思放在了家人身上。 阿旭馬上就要滿三周歲了,沈凌準備親自給他開蒙。 阿旭的性子有些跳脫,又缺乏耐心。沈凌便通過一些小游戲和獎勵的法子慢慢培養他的耐心和專注力。等他能在小書桌前坐兩刻鐘了,沈凌才開始教他認字。 小兒子阿通滿了一周歲后,已經學會了走路。他比阿旭的性子要內向一些,不大喜歡出門玩耍,每天只愿意跟著沈凌,就連晚上也要沈凌陪著。 有這樣一個黏人的兒子,沈凌覺得自己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給他添一個弟弟或meimei了。 沈凌私下里與白朗說時,白朗和沈凌想的一樣,都愿意再要個女兒。只是阿通晚上睡覺比較淺,兩人便商議等他大一些了再說。 臘月的時候,白朗過生辰。沈凌并不準備大辦,只給白朗的幾個同僚們下了帖子。哪知生辰當天,家里來了不少生客。 沈凌曾經在地方上做過幾年知縣,一聽下面人的回報便知他們的身份,多半是當地的鄉紳商賈,便讓下面的人又準備了幾桌席面,好招呼這些不請自來的人。 后面沈凌翻檢這些人送的禮物時,發現大多數人送的都是比較尋常的禮物,唯獨有兩個人送的是比較貴重的禮物。她問明白送禮的人是誰后,便著人去打聽這兩個人的底細。 兩天后,打聽的人回來告訴她,這兩人都是本地有名的富商,喜歡結交朋友,出手極是大方。 沈凌打聽清楚后,回來便與白朗商議這件事,依她的意思這禮可以收,只是回頭等這兩家有了喜事時,便送相同價值的禮物過去。一則,不傷兩家的體面,二則也表明自家的態度。 白朗一心要在仕途上走的更遠,家里又有余財,自然不愿在這上面落人話柄,聽了沈凌的主意覺得很好。 隨著沈凌一家人逐漸融入到涼州,便有本地的世家或白朗的同僚家里給沈凌下帖子。 沈凌接到帖子后,只要無事一般都會去赴宴。 那些世家的太太小姐們無非是請她賞花喝茶,至于白朗的那些同僚太太們則更熱衷于說些官場上的事。 沈凌很快就將重心放在了那些同僚太太身上,有時也會請她們上門做客。跟這些官太太熟了以后,沈凌接下來就聽到了不少關于涼州官員的傳聞。比如白朗的上司,也就是涼州的知州,聽說出了名的懼內。而他的那位夫人,偏偏是個醋壇子,所以這知州大人并無什么姬妾,膝下只有嫡出的一雙兒女。 后面沈凌也曾見過這位知州夫人,一看就是精明強干的那種人,兩人說話的時候,沈凌不著痕跡的奉承了這位劉夫人兩句,又邀請劉夫人到家里做客。 劉夫人是在知州大人還未中舉時嫁給他的,而當時知州大人也不過只是一個窮秀才。所以劉夫人的出身很一般,平日里遇到那些世家大族出來的官太太,她總覺得那些人自視甚高,輕易不與她們來往,沈凌邀請她到家里做客,她本能的拒絕了。 沈凌也不在意,既然山不來就我,那我便去就山。 很快她就往知州府上遞了拜帖,上門請教劉夫人當地可有比較好的先生,她想高價聘來一位私塾,給家里的大兒子開蒙。本來沈凌以為以自己的學識,給阿旭啟蒙應該不是問題。奈何她后面要出門應酬,又要處理家務,又要照顧阿通,漸漸便沒了這份精力,所以才想找個私塾。 劉夫人客氣有禮的接待了她,聽說她要找先生,便給她推薦了城中的一位梁舉人。兩人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聊了多半個時辰,沈凌就提出了告辭。 后面沈凌也曾打聽了這位梁舉人,聽說他做私塾的期間教出了十幾個秀才,便將人請了過來。 沈凌將人請到家里后,發現這位梁舉人在教書育人上確實有一套,就放下了心。過后幾天,沈凌便提了幾色點心去了知州府,為私塾一事專門答謝了劉夫人。 劉夫人這次的態度比前一次好了一些,兩人由孩子談到城中有哪家酒樓的菜做得好,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劉夫人就順勢留沈凌用飯,沈凌很快應了下來。 吃飯的時候,沈凌發現廚下端上來的飯菜很是簡單,只有三菜一湯,盛在瓷碗里的飯也是最普通的粳米。飯后,她試著和劉夫人說起日常用度方面的話,劉夫人神色有了微微的變化,很快就轉移了話題。 沈凌猜測一定是知州大人為了博取清廉的名聲,所以府上過得不是很寬裕,她心內便有了成算。 第45章 沈凌第三次登門的時候帶了一些晉城那邊的特產, 言語間透露出自己想在涼州開家商鋪的事。本來她早前是不打算再開商鋪的, 只是后來看到知州府上的情況,有心想用商鋪入股的方式賣給劉夫人一個好,所以便又動了這個心思。 劉夫人很詫異的看了她一眼, “我看你們府上也不像是缺銀錢的人家,好好的怎么想起開商鋪了?” 沈凌道:“倒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的打發時間。何況有了鋪子,家里有什么要用的, 直接到鋪子里拿,也省了一筆開支?!闭f完便問劉夫人可要入股,到時也能掙個私房錢。 劉夫人被她說的意動, 但還是拿不準此事會不會影響丈夫的仕途,便說要好好考慮一下。 當晚知州大人回來以后,劉夫人就問他白朗此人怎樣,知州大人道:“你問他做什么?” 劉夫人就將沈凌要開商鋪并請她入股的事告訴了丈夫, 知州大人沉吟道:“我看白朗在仕途上頗有野心, 不像是那種唯利是圖之人。不過人心易變,在這種事上我們也不能大意。反正這事也不急, 再看看吧!” 劉夫人雖然在家里說一不二,但是每每遇到這種事關官場上的事時,多半還是會聽從丈夫的意思。既然丈夫說要等等, 劉夫人便暫時按捺下了性子,耐心的等待起來。 沈凌這次開得仍是雜貨鋪,因為本錢下得足, 又有空間的水產品,所以鋪子里的物品很豐富。只是涼州這邊有錢的人家比較少,鋪子又因為新開張沒有什么知名度,所以生意遠不如在京城時開得那家雜貨鋪好。 沈凌一心要用這個鋪子拉近與知州府的關系,對這件事自然很上心。后面頗花費了一番心思,才讓鋪子逐漸在涼州有了些名氣,生意也越來越好。 過端午節的時候,沈凌給知州府送節禮的時候,便又和劉夫人提起了鋪子的事。 劉夫人看她開鋪子的這幾個月,并未借用白朗的名頭,也不和那些涼州的商賈攪在一起,這才相信她真是為了打發時間。沈凌一提,劉夫人就痛快的答應了,拿出了家里一半的積蓄在店鋪里入了股。 從此兩人的關系便比從前親近許多,她二人走得近了,白朗與知州大人的關系也比往常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