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26
徹底底地征服了高祖,他為了她不管不顧,就差把天下拱手送到她手里,送到他最愛的戚夫人所出的他最愛的兒子劉如意手上。 就連戚夫人要皇后親手種的墨海棠,高祖都真就去討要。就更別說三番四次地提出如意類他要改立如意為太子,那為什么在戚夫人提出要住到椒房殿側殿的時候堅決反對? 高祖若真的還對呂后有幾分敬重,又怎么會對呂后和一雙嫡出的兒女不管不顧? 難道說椒房殿在最開始就有問題? 所以高祖才不想叫戚夫人住 阿嬌被自己的這一大膽想法駭住,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也不是全然不可能。 她尋根究底地去想,又發現了一個叫人心驚rou跳的事實。 漢朝的皇后住在多子多福的椒房殿,卻似乎并未能如愿。 呂后生下幼子惠帝劉盈時,高祖還未顯赫。而等高祖遇到戚夫人后,呂后此生也再無所出。 惠帝皇后是呂后的親外孫女張盈,她死后宮人為她裝殮時發現她還是處子。 文帝皇后,也就是阿嬌外祖母。育有兩子一女,卻也是在還為代王往后的事情。等入住椒房殿后,再無所出。 景帝元后,薄皇后,始終無出自請廢之。 景帝繼后,如今的王太后。育有三女一子,劉徹就是她最后一個孩子,她為后入住椒房殿時劉徹都已經七歲了。 武帝元后,也就是她陳阿嬌。前生一直未有所出,直到住到昭陽殿后好幾年在劉徹的靜心調養下才生下了孩子。 武帝繼后衛子夫,生了三女一子。她正是因為生下了皇長子,才得以冊封為皇后,卻也在住進椒房殿后就再無所出。 昭帝皇后上官氏,是權臣大司馬霍光的外孫女。因著娘家顯赫,甚而要求昭帝除了皇后應少近女色,但饒是如此她終生也未能有所出。 ………… 沒必要再一一往下順了,椒房殿顯然早就有大問題,不可能每個皇后都失寵都無育。怎么都這么巧合地在住進了椒房殿后就生不出孩子? 再想到呂后身邊女官說的,高祖頭次拒絕了戚夫人就是因為椒房殿。 莫不成—— 阿嬌不敢往下想,她深吸了口氣。只覺心中一團亂麻,明明已經很靠近真相了,她卻不愿再去想。 她在窗邊站了半響,才終于叫來海棠叫她去長平侯府給雪舞帶話,讓她從開國時開始查。 **** 被阿嬌懸心的千里之外的漁陽,戰事已經結束。 原野上萌生的遍地綠野早被戰馬們的沖鋒踐踏的早不成樣子了,城樓下全是殘肢斷骸。 匈奴騎兵倦極了,他們已經進攻漁陽城整整一天一夜了,卻還是沒有啃下這塊骨頭。聽說駐守漁陽的是漢人的老將,姓韓。倒還真是了得,就憑著幾千多人,死守了這么久。 不過,漢人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這么多次反復的沖鋒攻城之下,城樓上已經再尋不到能超過一百個活人了。 守不住了,漁陽守不住了。 城樓上一身甲胄血污斑駁的韓安國,滿臉疲憊之色。他年紀大了,早撐不住了。但漁陽被破就在眼前,他一旦放松,這滿城百姓就只能等著被殺戮。 他滿臉苦澀,先時他還怨陛下不許他停軍屯。如今看,卻只能嘆一句匈奴人真是狼子野心。 他想想來漁陽之前和陛下就主站還是主和爭鋒不讓,只覺得何其可笑。 愈戰愈勇的匈奴騎兵略作休整,重新整肅嚴陣以待,隨時準備最后一次沖殺。 終于在旌旗獵獵,號角吹起。 匈奴騎兵吶喊著進行最后一次沖鋒,大地在烏云般的馬蹄踐踏下,發出悶雷般的滾鳴。 漁陽城樓上的韓安國攥緊手中的長刀,一臉悲愴。 死便死了,為將者,馬革裹尸乃是榮耀。 可這城中百姓卻是無辜,唉,只怪他韓安國無能,護不了這一城百姓平安。 只怕是等不到陛下的援兵了,他面朝長安方向跪下,口中喃喃道:“陛下,臣錯了。只是太遲了,太遲了?!?/br> 他霍然起身的時候,目光中迸發出一往無前的勇毅。 韓安國親自上前接過鼓槌,在戰鼓上咚咚咚地敲起來。等匈奴騎兵沖到樓下的時候,他一把扔掉手中的鼓槌。拔出腰間的長刀,寒光耀眼中他厲聲喝道:“兒郎們,殺!” “殺!” “殺!” “殺!” …… 城樓上僅剩下的幾十個兵士爆發中驚天吶喊,退也是死,倒不如迎頭而上站著頂天立地地死! 以后兒女說起他們的爹爹時,縱便難過,也能滿是驕傲地說出“我的爹爹不是孬種,他是大英雄!” 他們的眼眶中都有些濕潤,卻也滿是期待。 他們期待用自己和敵人的鮮血來澆筑漢人的血性和榮耀! 衛將軍火燒了龍城,今年又殺四千匈奴。漢人正在直起脊背,他們怎么能彎下去? 匈奴騎兵越**近,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所有人都知道再沒有懸念,現在不過是順理成章地接手漁陽。 忽而,似乎隱隱聽到了暗雷滾動。 這響動越逼越近,到了最后越來越清晰。 匈奴騎兵微微吃驚,漢軍的援兵來了。催動戰馬愈發急促起來,他們要趕在援軍到來之前攻破城門。 韓安國卻是在絕處逢生,他極力喝道:“兒郎們!陛下派來的援兵來了!” 城樓上爆發中一陣歡呼,所有累倦了的已經準備認命的漢軍臉上都煥發出光彩。 援兵越來越近,一面隨風招展的“李”字旗格外耀眼。 韓安國心下大定:是李廣!李廣來了! ***** 就在大漢邊疆再起烽煙的時候,被劉徹寄予厚望希冀能帶回和西域聯手好消息的張騫此時也不好過。 他終于如愿到達了大月氏時,卻驚然地發現大月氏已經不準備復仇了。 原先的大月氏國王雖是被匈奴單于斬殺,頭顱都被砍下來當了酒器,甚而舉國都被迫遠遠西遷。 照說這等的深仇大恨,大月氏應該矢志復仇。 但一來時間洗涮掉了許多仇恨,二來大月氏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豐富,并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生活安逸之下,他們已經不愿再起戰火。 是以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 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 張騫不肯就此無功而返,苦苦相勸到了如今,卻還是半點進展也無。 大月氏人始終不肯和大漢聯合起來,他們習慣了和平,不愿意再陷入到戰火中。 是啊,誰愿意打仗? 但大漢版圖如此遼闊,他們能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