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6
的陰暗與智商,一方面同情他們。 她一直對黃門處于觀望態度,她殿里一直不用太監。 但是自這個叫四福的養花太監來后,她對太監的印象改觀了很多。四福這個名字乍一聽像狗名,據四福說在他之前有兩個jiejie一個哥哥都沒能活下來,到他時父母給他取名四福希望帶著前面孩子的福氣好好活下去。 后來碰到災年,家鄉又發洪水。他和父母一路乞討到長安,想著能借著父親木工的手藝討口飯活下去。但是幾個月的流浪讓母親一安定下來就病倒了,是風寒,但是就是風寒都沒有錢治。 母親是病的一天比一天厲害了,屋漏偏逢連夜雨,父親也得了急癥。在人生地不熟的長安,小小的他舉目無親。他只能去自賣為奴,賣的是這之中最值錢的黃門。 他活下去了,他的父母也活下去了。 他那個時候,才八歲。 他說這些的時候,已經看不出這些往日的酸楚艱辛了。他什么時候都是未語先笑,笑吟吟地叫著這個jiejie那個jiejie。 用他的話來說,能活下去他已經很感謝了,又怎么敢奢求更多呢? 阿嬌被他的話深深觸動了,她為自己而感到羞愧。她每天所憂愁的不過是未知的命運,但更多的人卻連活下去都是一個問題。 看她眼中流露中的nongnong的不忍,木筆上前給阿嬌換過一杯茶。勸慰阿嬌說窮苦人家就是這樣的日子,現在已經算好很多了。聽說往前再數幾十年,人相食也是常有的。 她說完,就輕輕地退下去了。到了里間還在嘆,說太子妃娘娘真是心善,見不到別人受一點苦。玉蘭就低低地斥責她,說娘娘長在富貴中,哪聽說過這些?還給娘娘說人相食,再嚇壞了娘娘。 長在富貴中? 她坐在游廊上,對自己輕嘆道,可不是嗎? 就是在前世的小康之家,因為有病,父母也是嬌慣著從不曾吃過一點苦。也因為那個年代的中國貧窮率年年降低,她幾乎沒有見過真正吃不上飯忍饑挨餓的窮人。 秦朝時,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萬,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萬的農民脫離農業生產,沉重的賦稅使農民大量破產,使社會出現了經濟凋敝的景象。再加上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影響,漢初不光谷物奇缺,物價昂貴,人吃人也不以為奇。 rou食者鄙,未能遠謀。 說的就是她這樣生在鐘鳴鼎食之家,卻連五谷是哪五谷都分不清的人吧。 阿嬌放下手中的書,看不進去了。 劉徹一進殿就聽說太子妃在內殿的回廊看書賞雨,他搖頭笑她好雅致。 他換過衣服去看她,她在走神。 他都站到她對面了還沒有看到她。 她因為沉思皺緊了眉頭,她從小到大用母后的話是有些不沾人間煙火的。 漢室幾代皇后都是出身窮苦,唯有她稱的上出身高貴。 她有不食人間煙火的資格,她以后會是皇后,會是太后。 她嫁進來后并不自持身份,待母后跟待竇太后一般的尊重孝順。就是母親私下也說,她原還有些擔心阿嬌會像長公主一般傲氣逼人。 她也從不在他面前抱怨些生活瑣事,他不在時她自有消遣娛樂的,她好像什么時候都是這般的明媚。 像現在,真是少見。 他有些好奇,輕輕咳嗽了一聲。 她回過神來,找尋到他。 對他一笑。 她的臉色平靜如水,她好像還是和平時一樣,但又哪里不一樣了。她放下書輕快地朝他走過來:“回來了啊?!?/br> 她輕輕一笑,光芒四射。 漢家天子性格各有不同,但孝順卻都是一樣的。 劉徹每隔幾日就會去太后宮里問好,太后年紀大了,越發依戀兒女。長子是天子,自然國事為重。幼子已經先去了,所更多依賴的就是大女兒館陶了。 所以劉徹去太后宮里,長公主是每回都隨侍在旁的。 嫡長公主的身份使得哪怕她現在聽進阿嬌的話,盡量進宮時穿得樸素,裙不曳地,繡不過金。但是眉眼間的傲氣貴氣,還是點亮了整個人。 和她比,祖母不過是個慈祥清瘦的老人,母親也只是個溫柔和順的中年貴婦,她比誰都像天底下最尊貴的女人。 想起母親偶爾話中對姑母的不滿,或者說妒意。 一個女人過分的雍容華貴,對天下之母的母親來說是有點不愉的。阿嬌,是她的獨女,卻一點都不像她。 從小到大,阿嬌受盡長輩們的寵愛。又訂婚給他,是儲后。將來,不會再有比她更尊貴的女人。就是她的母親,也不能。 但是,她從不驕橫,善良純真地好像不了解事實的溫室小花。外界的贊揚追捧于她,到現在沒有半點影響。 她從不像姑母那樣會間或提起擁立之功,來保障自己的寵愛。她也不癡纏于他,他不在時她照樣讓自己充實。他在時,她看他滿眼都是歡喜。 她是喜歡他的吧,就像他喜歡她一樣。 從小到大,莫不是理所當然嗎? 但是下午,她眼里流露出來的哀傷清冷,讓她看起來像是天邊的云,近在眼前卻又無法觸手可及。 她一向是如人意的,侍奉母親時她常笑著,就是宮人都說就是女兒也沒有這般地貼心。待他的幾個jiejie也是親切尊重,叫她們都說太子妃好相處。待他,更是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叫他舒心。 但是,他了解她嗎? 他從前以為,日日陪伴,無盡的寵愛,就是她想要的。她也的確很開心。 但是今天,她看到他后卻又佯裝無事,還是像平常一樣對他。 她心里,是有一個小世界的吧。 誰都不曾走進,包括他。 她小時候也會這樣走神,那個時候的她顯得更出塵更清高一點。仔細想想,她的快樂,從小到大好像都蒙著一層看不到的細紗,但又確實是存在的。 他一直盯著館陶看,終于叫館陶掩嘴笑道:“徹兒,莫不是姑姑臉上有花?” 他垂下頭輕笑道:“不,是覺得嬌嬌長的真像您?!?/br> 阿嬌不管到了多大,被人說起她總是滿話匣子的話。劉徹給她起了頭,她不免又追憶一下阿嬌小時候怎么懂事怎么可愛。最后,總結道:“她啊,旁人都說她就長的像我,也是不錯的,她的脾氣更像她外祖母一點,胸中自有丘壑?!?/br> 竇太后笑了笑,想起阿嬌說:“這孩子,是比你像我,雖然年紀小,卻穩的很。說她沒有脾氣吧,其實氣性比誰都大?!?/br> 好似一語點醒夢中人,他好似被驚醒一般。 的確,竇太后雖然清瘦溫和,但是她心中的世界之大就是父皇也常說不能及。 ☆、第二十四章 犯邊 劉徹沒有來得及過多地探究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