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64
手指剛搭上透明的封皮,就聽見老姚制止的聲音。 “別!” 他神秘兮兮地豎起一根手指,虛空點來點去,“開會的時候再看?!?/br> 雖然有些莫名其妙,但發布會也快開始了,吳笑慈也沒時間翻那份“神秘材料”,隨手塞進包里就匆匆忙忙下了樓。 白朗十分鐘之前就把車停在門口,看見她下來還問了她一句。 吳笑慈想起老姚剛才神秘兮兮的樣子,只說是看錯了時間,下意識隱瞞了那份神秘文件的事。 到了現場,吳笑慈和幾個相熟的記者打了招呼,轉身從白朗手里接過攝像機,開始架機器,調角度。 “喲,這誰啊?!?/br> 盛華社的記者湊上來,眼睛盯著蹲在吳笑慈旁邊整理線路的白朗,悄悄地問。 吳笑慈擠擠眼:“新來的主任?!?/br> “外地的吧?” “以前搞出版的,和政法口的人比較熟?!眳切Υ日f。 “哦?!蹦怯浾唿c點頭,恍然大悟,“走關系進來的。怪不得,看他直播設備都不怎么會用的樣子?!?/br> “噓?!?/br> 吳笑慈示意他小聲點。 兩個人一邊小聲聊天一邊調試著設備,距離會議開始還有十五分鐘的時候,與會領導們出現在門口。 “我過去打個招呼?!卑桌收f了一聲,轉頭朝那群西裝革履的人走過去。 “嘖嘖?!蹦怯浾哂譁愡^來,“還真是能量不小?!?/br> 吳笑慈扯扯嘴角,確定線路沒問題,就抱著電腦去了自己的專座——她們時報雖然只是地市的報紙,但因為蕪城是省會城市,而時報前兩年雖然一直不振,但這兩年隱隱有超過晚報成為伍成最大報的勢頭,所以每次發布會宣傳部也比較重視她們,批準了右面的專座。 拿到通稿,吳笑慈大概瀏覽了一遍,半分鐘的時間起了個題目,略微刪減了一些通稿內容——其實這些在出事之前她已經放手給小梁做了,現在白朗指望不上,她只能重新做回這些基礎工作。 點擊“保存”,吳笑慈看了一眼漸漸滿員的會場,想起包里那份神秘文件,于是趁著會議還沒開始,把它拿出來打開—— 吳笑慈瀏覽文字的速度很快,她翻過一頁,又一頁。臉色越來越凝重。 最后還剩一半她就看不下去,飛快地合上收進包里,坐在原地深呼吸。 她的右手按著自己的心口,感受到劇烈的心跳。 半晌,吳笑慈確認周圍沒人關注到她的異常之后,才又把那份文件緩緩拿出來,在桌子下面看完。 合上最后一頁,她拿出手機,打開微信,點開老姚的頭像,給他發了一連串的問號。 “?????????” 老姚秒回。 “看完了,感想如何?!?/br> 吳笑慈:“?。。。。。。。。。?!” “明天上班和我回報一下感想?!?/br> “別!” 那邊領導已經開始入座,白朗也朝她這邊走過來,吳笑慈急忙給老姚回復,“晚上我請您吃飯,樓下拐角的那個粵菜館,就咱們倆!” 說完就收起手機,當一切都沒發生。 整場發布會,因為那份文件,吳笑慈一個字都沒聽進去。 會后她把自己開會之前幾分鐘整理的通稿胡亂編輯了一下發到后臺,整理東西的時候又看到包里那份文件,頓時心跳如鼓。 “那個,白朗?!眳切Υ冉辛艘宦曊谑諜C器的男人。 白朗起身看向她。 “我晚上約老姚吃飯,是談工作的事,你,你能不能......”她不知道怎么處理現在這種情況。 “我送你過去?!卑桌拭嫔桓?,“等快結束的時候我去接你?!?/br> “那好,麻煩你了?!眳切Υ瘸读顺蹲旖?。 肩上的皮包里明明只有一份二十多頁的文件,此刻卻好像有千斤重。 兩人在餐廳門口等了一會兒老姚才姍姍來遲,白朗沖他點了點頭,然后轉身離開。 “他的保護工作做得還真不錯?!崩弦粗x開的車屁股,點了根煙。 吳笑慈抿唇:“這是他的工作?!?/br> 兩人找了個包間坐下,點了菜,老姚一直在吞云吐霧。 “文件怎么來的?”吳笑慈給他倒茶。 “一哥們兒給我的?!睙熿F中,她看不清老姚的表情,“東西發給我,人就沒了?!?/br> “去世了?”吳笑慈問。 “不知道?!崩弦嘈?,“知道死了還好,偏偏是失蹤了,人間蒸發似的,一點兒消息都沒有,估計兇多吉少?!彼哪抗饴湓谧郎系奈募A上,手擱在上面,拍了拍,“就為了這幾頁東西?!?/br> 吳笑慈想了想——她來時報的時候老姚就是主編,一晃三年,他那幫狐朋狗友她也知道的七七八八,再加上是“哥們兒”的話...... 等等。 她想到一個人,突然一驚。 “蕪城新聞網采編部的張主編,我記得是老姚你的大學同學,今年三月份突然帶著老婆孩子辭職出國,不會就是——” 老姚點頭。 新聞網的張主編吳笑慈還算熟悉,是個很有性格的人,名校新聞專業博士生畢業,當了兩年大學老師,覺得搞學術救不了新聞業,就毅然辭職回到蕪城,到新聞網當了主編。 他辭職之后有次受邀回蕪大講課,講課視頻還在圈內小火了一把。 講課的內容給吳笑慈帶來的撼動很大。 他說,自己離開大學進入網站之后,最深切的感觸就是,在新聞界,從業者和學術圈基本沒有任何交集,雖然這種沒有交集是單向的,但是卻是最致命的。 新聞從業者從來不會關注學術圈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只有實踐,沒有理論。大學里那么多教授、學生、學者,嘔心瀝血,花了大量時間調研、分析得出的結論,沒有人看。 這就是現在新聞界存在的一個最大的藩籬。 學校大把地從社會上招聘新聞專業精英,那些報社的主編雜志的主編都去當老師,把自己的實踐經驗轉化為學術成果。但是,沒有大學老師出來當主編的。也就是說,學術成果沒辦法落實。 不僅是新聞界,這是許多學界的通病。 理論掌握的好的往往一旦真工作起來起來很好上手,可業務能力強的理論卻總提高不上去。 這些內容讓吳笑慈感觸很深,以至于她現在要求自己每個月至少一篇期刊上的最新研究論文的這個習慣,也是從當時開始的。 兩個月前聽說他辭職的消息的時候吳笑慈記得自己還和同事討論過,當時是猜可能是國外有更好的機會才舉家移民,沒想到竟然是因為這個。 “對了,我看到最后一頁名單里最后一個人就是趙望根?!毖詺w正傳,吳笑慈回過神來,問老姚,“你早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