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69
于她的詢問,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br> “原來他竟是李家舊仆,父兄皆是李立德的心腹,卻因著幾十年前的一樁舊事,被李立德滅了口?!?/br> “那老漢僥幸逃脫,隱姓埋名幾十年,幾個月前,李立德無意間得知當年之事還有活口,接連派出幾波人手追殺那老漢!” 嘩~~ 人群中一片嘩然。 這些年來,李立德對內嚴苛,對外卻總做出一副慈愛長者的模樣。 再加上他的世家光環,人又難得的高壽,許多不知其真面目的人都很敬重他。 沒想到,這么一個慈眉善目、宛若老壽星的老者,竟跟“殺人”、“滅口”扯上關系。 李壽還在說著,“我得知此事后,只當是有人污蔑老、污蔑李立德,便派人去尋找老漢問個究竟……” 第458章 對簿公堂(三) 李壽立在公堂之上,將李貴的事娓娓道來。 只把院內圍觀的百姓們聽得驚呼連連,尤其是說到回京途中,阿玄一行人竟遭遇了數次截殺,傷亡人數十幾人時,不只是百姓們驚訝不已,連馮裕的臉色也有些難看。 京畿之地,居然有這么一批亡命之徒,恣意的殺戮,他們、哦不,確切來說,是他們背后的主子,可曾將放在眼中?! 李壽繼續說著,“為了確保李貴的安全,我只得將他放在驪山大營。見到李貴后,李貴告訴了我一樁當年奇聞……” 顧琰、鄭文淵等早已看過訴狀,所以知道這些細節。 而眾吃瓜群眾們卻個個目瞪口呆:啥,堂堂千年李家的家主竟然不能生育,還弄出“借種生子”的丑聞? 李祐明和李其玨也早已知道這段隱秘,可聽著李壽當眾講出來,他們父子的臉還是忍不住的紅了。 心中更多的,則是對李壽的不滿:家丑不可外揚,李十八,你當眾揭露李家的丑聞,不啻于毀了李家千年聲譽啊。 這下好了,滿京城的人都在看李家的笑話。 李家,以后還如何在京城立足? 李其琛則是滿臉驚詫,他、他的父親居然不是老祖宗的親生兒子? “李立德,李壽所言,是否屬實?” 馮裕聽李壽說完這一節,轉頭去問李立德。 這次,馮京兆沒有尊稱什么“老壽星”,而是嚴肅的直呼其名。 身為一個男人,最介意的,大概就是“有沒有種”了。 換做其他人,被人當眾揭穿自己“沒種”的隱秘,早就又羞又怒、甚至憤而離席了。 李立德卻神色不變,老神在在的坐在那里。 聽到馮裕的問題,李立德更是連辯駁都沒有,直接點頭,“屬實!” 轟~~ 圍觀群眾們又是一片嘩然。 緊接著,人群中竟有人小聲嘀咕,“呵呵,誰能想到堂堂李家的家主竟然是個‘太監’!” “不止是個太監,還是個主動逼娘子偷人的奇人??!” “奇人?哈哈,難為他背負這般羞辱還能活這么大年紀!” 嘲諷、不屑的聲音此起彼伏。 饒是李祐明父子臉皮夠厚,也被臊得低下了頭。 李其琛直接傻了眼,仍沉浸在剛剛聽到的秘密之中。 “肅靜!” 馮裕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 堂下的議論聲才漸漸平息下來。 “李壽,你繼續?!瘪T裕道。 李壽直直的看著李立德,“剛才我收到消息,榕院著火了!” 李立德揚起一邊的眉毛,涼涼的說:“那又怎樣?” “好好的,榕樹為何會被大火焚燒?”李壽眼神很冷,“莫不是你想掩蓋什么真相?” “哦?你說說,我要掩蓋什么真相?” 李立德面兒上不顯,心里卻開始嘀咕:難道李壽已經發現了李立賢的尸骨? 該死,定是李貴的死鬼爹將消息透了出去。 但很快,李立德又釋然了。發現了又如何,不過是白骨一堆,又能證明什么? “李貴供述,當年李立賢病逝,沒有葬入李氏祖墳,而是被你埋到了榕院的榕樹下?!?/br> 李壽冷聲說道。 把人埋到了樹下? 百姓們又是一陣sao動。 李其琛終于回過神兒來,卻聽到這么一個消息,頓時驚得他變了臉色。 他搬進榕院也有半年時間了,每天進進出出的都路過那棵大榕樹,卻從不知道,那棵樹下竟、竟還埋著尸骨。 而這具尸骨,居然是他嫡親祖父的。 “這可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李立賢的遺愿。他想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孫長大成人,我素來寬厚,自然不會讓一個將死之人死不瞑目?!?/br> 李立德一副我大度的表情,說得很是隨意。 “呵呵,李立德,你真以為我曾祖父讓你把他葬在榕樹下只是為了看兒孫長大?”李壽忽然露出詭異的笑容。 李立德忽然有種不好的預感,難道李立賢那死鬼還有安排? 不能夠啊。 李立賢死后,李立德親自給他收殮的,從頭發到衣服,全都檢查了一個遍,就差開膛破肚了。 等等,開膛破肚? 李立德猛地瞪大了眼睛。 李壽的笑容愈發燦爛,“看來你已經想到了。沒錯,我曾祖父臨終前吞了一個銀球,而銀球里塞了一張紙,將所有的真相都寫得清清楚楚?!?/br> 李立德心跳得厲害,淡然的表情終于出現了裂痕,“什么真相?” 李壽斂住笑容,“這就是你的第二、第三、第四宗罪,害人性命、謀奪他人財產、禍亂李氏?!?/br> 李立德瞳孔一縮,李壽真的都知道了。 “李壽,你仔細說來?!?/br> 馮裕見終于說到了正題,趕忙催促道。 李壽深深吸了口氣,極力平復憤怒的心情,只聽他緩聲道:“二百年前,李家還是文正公主宰的時候,是何等的榮耀、何等的清貴?” 顧琰聽李壽提到了李家那位才華絕艷的先祖,禁不住露出崇敬之色,輕聲道:“是啊,遙想當年的文正公,允文允武,歷經三朝而巋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