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78
儀更沒有往這方面想。 倒不是覺得高攀不上。 在大梁,公主還真不是婚嫁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存在。 彼時民間有個說法,“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br> 娶公主,官方說法叫“尚主”,是男人居于下方,是娶個祖宗回家,甚至還要去住公主府……偏偏好處并不多。 好處不多也就罷了,若是碰到個有野心的公主,沒事造個反,妥妥是拉著全族人去死的節奏啊。 不要以為只有皇子、王爺會造反,大梁的公主依然有膽子攙和這些事! 就算娶回來的這位公主不關心政治,也要預防她給自家夫君戴綠帽子啊。 養面首,可是公主們最愛干的事。 雖然這年頭做駙馬不像后幾個朝代那般苦逼,但真正有本事、有野望的人,還真不愿意娶公主。 相較于性價比不高的公主,真正受歡迎的還是世家女。 先帝時有位權臣曾嘆道:此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著姓女,不得修史。 而他所說的“著姓女”,指的就是世家女。 如果給婚嫁市場上的小娘子們排個名次,那么具體名次應該是: 第一等,世家女。 第二等,權臣、勛貴之女。 第三等,清流文臣之女。 第四等,宗室女。 第五等,皇家公主。 長安身為公主,哪怕是圣人最寵愛的公主,也不是家族繼承人的良配。 甚至于,她越受寵,與男方而言越是災難。 因為似她這樣一個公主,娶回家,你只能捧著、敬著,若是有一絲一毫的慢待,公主還沒發威呢,圣人那兒先發火了。 王令儀是安國公府的世子,不是沒落的、面臨降等的勛爵人家,亦不是窮得只剩下姓氏的世家子,更不是腳上的泥還沒有洗凈的田舍郎,根本無需靠娶公主來換得家族的富貴。 王懷瑾和唐元貞夫婦,根本就沒把公主列為兒媳婦的考察范圍。 所以,王令儀也沒往這方面去想。 因為他覺得不可能。 唐宓卻將這一幕看在了眼底。 她是女孩子,遠比王令儀細膩的多,自然沒有忽略掉長安那變紅的耳朵。 唔,情況有點不對勁啊,這位長安公主,似乎看上她家大兄了。 娶公主的種種不好,唐宓非常清楚。 不過,在她看來,倒是不擔心公主在王家作威作福。 別忘了,王家還有個趙氏坐鎮呢。 在趙氏面前,唐宓就不信長安敢放肆。 唐宓唯一看重的,是長安的性情和品格,以及兄長是否喜歡。 但,唐宓瞄了一眼兄長,呃,大兄對長安并沒有特殊的感覺喲。 嗚~嗚~~ 金笛聲響起,圍獵正式開始。 嘉樂沒有繼續跟唐宓搭伙,而是被自家的幾個堂姊妹叫了去。 唐宓也沒有一個人,她身邊還跟著個躍躍欲試的王令齊。 “貓兒,你且看著我如何叱咤獵場、獨占鰲頭?!?/br> 王令齊一手持韁,一手握著弓箭,馬鞍上的箭袋里滿是鋒利的弓箭。 唐宓額角抽搐,“二哥,你不會是跟人對賭了吧?” 王令齊瞪大了眼睛,“咦?你怎么知道的?” 旋即,王令齊嘆道:“哎呀,貓兒,你真是太聰明了。連這個也能猜到,沒錯,我昨兒就跟齊王府的幾個小郎君說好了,今天要好生比一比?!?/br> “齊王府?”唐宓一愣,扭頭去看王令齊,“二哥,你什么時候跟齊王府的人這么熟悉了?” 都能湊到一起打賭,足見彼此的關系很不一般啊。 “嗐,不就是來湯泉宮之后嘛?!蓖趿铨R當然知道meimei驚訝什么。 說實話,他也沒想到能跟齊王的次子玩到一起。 想到新結識的好朋友,王令齊忍不住為他說好話,“貓兒,他跟他父親不一樣,是個極大方、灑脫的人?!?/br> 雖然也有點貪財,但絕不是小貔貅。 唐宓認真的看了王令齊一眼,慢慢點頭,“也是,能跟二哥你玩得來,應該不是什么別扭的人?!?/br> 王令齊雖然二了一點,跳脫了一點,但性子很好,人更聰明。 能跟他成為朋友,在品性上必然是沒有問題的。 “那當然。貓兒,我跟你說啊,我和鄭小二說好了,這次圍獵,我們倆要比一比誰打的獵物多?!?/br> 王令齊得意的揚起頭,“彩頭是黃金十斤?!?/br> 在大梁,一斤十六兩,王令齊的賭注也就是一百六十兩黃金,換成銀子一千六百兩。 是一筆不小的金額。 唐宓微微蹙眉,這賭注,未免大了些吧。 王令齊還在那兒說著,“等我贏了賭注,就給貓兒你打一套赤金的首飾,對了,阿婆和阿娘也有份?!?/br> 唐宓按下心底那抹不好的猜想,笑著說道:“好,我等著?!?/br> 王令齊受到meimei的鼓勵,更加的神采飛揚,“貓兒,你先在后面玩著,且看為兄我如何得勝?!?/br> “二哥,小心些!”唐宓不放心的叮囑了一句。 “放心吧?!蓖趿铨R話音未落,人已經如離玄的箭,嗖的一下鉆入了密林。 唐宓望著王令齊的背影,到底不放心,招了招手。 一個身著黑色胡服的客女騎馬走了上來。 “去,跟著二哥,好生保護他?!碧棋档吐曊f道。 “是,三娘?!笨团疀]有猶豫,策馬追了上去。 圍場上,馬蹄陣陣,身著華服的少男少女們很是興奮,或是呼喝,或是笑鬧,帶來的猞猁、獵犬等寵物也都撒了出去,弄得現場更是熱鬧。 長安和幾位宗室貴女也都玩開了,手上弓箭不停,有的射中了獵物,有的放空了,惹得一眾人笑鬧不斷。 “咦?那是一只白狐貍?” 有個眼尖的貴女,在林間發現了一抹白色,頓時尖叫出來。 白狐貍? 這年頭,白色的動物仿佛就是祥瑞的代表。 每年過年,各地官員便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