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17
柱數比較多的,你能解開嗎?” 趙氏眼睛一亮,隨口吃了一塊棗糕,便開始用雙手比劃起來。 唐宓更加確定了,阿婆跟李壽說的是同一個魯班鎖。 她故作思索的沉默片刻,雙手在半空中比劃一番,好一會兒,方緩緩點頭,“應該沒問題。不過,還是需要看到實物?!?/br> 看到實物? 這沒問題啊,實物就在將作,趙氏一個吩咐過去,將作監就會把東西送來。 想到這里,趙氏沒有遲疑,直接喚來自己的女官,耳語了幾句。 女官領命下去。 一個時辰后,女官便捧著一個匣子進來,她身后還跟著將作監和一個內侍。 唐宓和王令平一邊玩鬧,一邊吃點心,一碟子棗糕,大半進了小胖嘰的肚子,唐宓只略略用了幾口。 趙氏心不在焉的看著姐弟兩個玩兒,眼睛卻時不時的瞥向門口。 當她看到女官的時候,身子猛地坐直了。 “貓兒,你快來看看,這個可能解開?” 趙氏迭聲催促女官將匣子送到唐宓面前,而后急切的問道。 唐宓拿濕帕子凈了手,這才接過匣子。 她沒有急著去拆,而是仔細的研究了一番。 趙氏、將作監和內侍都眼巴巴看著。 一盞茶后,唐宓的手動了。 兩只白皙的不像話的纖纖玉手靈巧的翻轉,趙氏他們還沒看清是怎么回事,就聽得咔嚓一聲脆響,唐宓輕松的抽出了一根木條。 趙氏滿眼驚喜。 將作監則是不可置信的瞪大了眼睛。這東西他研究了兩天兩夜,根本不知從何下手。 怎么面前這小娘子隨意鼓弄兩下,就、就抽出了一根木條? 有了第一根,便有第二根、第三根。 一刻鐘后,烏木匣子變成了一堆大大小小的木條。 而唐宓從一堆木條中找到了一個折成拇指大小的紙條,她沒有打開,直接交給了趙氏。 趙氏也沒看,招手喚來內侍,“快,把這個呈給圣人?!?/br> 小內侍很激動,他知道宮里為了這個木匣子都快急瘋了。 如今懿德夫人的孫女解開了難題,圣人和娘子還不定怎么高興呢。 而他作為跑腿兒的,定然會有賞賜。 小內侍雙手接過小小的紙條,用力點了下頭,跟趙氏行了禮,便匆匆的往宮里跑。 “小、小娘子,您、您是怎么做到的?”將作監結結巴巴的問道。 唐宓拿帕子擦了擦手,不甚在意的說道:“沒什么,就是覺得中間這根木條看著跟其它的不一樣,便隨手拆了一下,沒想到還真是關鍵所在?!?/br> 將作監想吐血,這叫什么答案? “阿姊,你太聰明了!”王令平不懂這些,他只是覺得阿姊好厲害,沒看眼前這位大叔“佩服”得滿臉通紅、渾身哆嗦嘛。(作者:阿寶,你確定這是‘佩服’,而不是‘氣’的?) 見弟弟這般激動,唐宓也難得炫耀一把,笑瞇瞇的說:“這有什么難的。其實這個魯班鎖還有其它的玩法,我抽掉一根木條,還能將它組裝起來,依然是盒子的造型,原主人卻未必能解得開!” 趙氏眼中精光閃爍,“貓兒,你說得可是真的?” 如果真能這樣,那她完全可以讓圣人給胡使來一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br> 唐宓點點頭,這樣才好玩兒啊,才能讓胡使明白,大梁的“人杰地靈”不單單只是一句成語。 太極宮。 圣人當著幾位宰相的面兒,展開了紙條,卻立刻變了臉色:“癡心妄想!” 鄭文洲等幾位都有些驚詫,胡人可汗到底寫了什么,竟讓圣人如此生氣? 圣人抬手將紙條遞給了鄭文洲。 鄭文洲一看,上面就寫了四個字——請降公主! 麻蛋,果然是癩蛤蟆想吃天鵝rou啊,大梁的公主,也是你一介野人能肖想的。 就在這時,外面進來個小內侍,湊到趙福耳邊低語了幾句。 趙福眼珠子轉了轉,回到圣人近前,悄聲說著什么。 鄭文洲離得近,隱約聽到“夫人”、“魯班鎖”幾個詞兒。 圣人聽完趙福的話,表情瞬間回暖,抽出一張紙,揮毫寫了一個字“滾”…… 第146章 升職加薪 京城共有一百零八坊,居民居住情況則是東貴西賤。 這種身份上的差距也體現在東、西二市上。 東市商鋪里賣的大多是金、銀、玉、古玩、字畫等奢侈品,而西市的貨品則更貼近平頭百姓。 阿史那鷹輕車簡從,一身胡服,饒有興致的在西市上閑逛。 在京城這幾天,他切身感受到了大梁的富庶、以及大梁子民那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驕傲。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天朝上邦吧。 雖然嘴上不說,但阿史那鷹心里無比羨慕,想讓自己部落變強的決心也愈發強烈。 同樣是人,他的族人們一生下就要跟惡劣的環境做抗爭。 長大后,更是跟數不清的饑寒、戰亂、疾病戰斗,一個阿史那族的男人不知要經歷多少磨難才能長成男丁。 反觀梁人呢,他們生在氣候適宜、物資充沛的中原,沒有老天爺的為難,只要不是太懶惰,就可以豐衣足食,日子過得順遂太平。 不公平啊,太不公平了。 所以他們大可汗才會南下,從梁人那兒取些糧食、牲畜和奴隸。 可恨梁人表面上看著斯斯文文,整日里咬文爵字的,上了戰場卻十分彪悍。 兩軍交戰的時候,阿史那鷹還以為只有蔣忠的平西軍如此厲害。 待他來到京城,他才發現,慢說大梁的衛兵、府兵了,就是那些身著麻衣、腳蹬麻鞋的田舍漢,居然也從里到外透著一股子戰意。 提及北疆之戰,更是有不少平頭百姓嗷嗷叫著要去教訓沒規矩的胡人。 大梁,確實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地,但從上到下都不怯戰,男人們更以戰死沙場為榮! 這,很可怕??! 阿史那鷹越深入了解大梁,越有一種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