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85
如有烏云密布。 平王想起千里加急軍報遞入內閣時景安帝那震怒的吼聲,指著自己痛罵時的神色,伸手摩挲著額頭,長長地嘆了一聲。 秋珍珠默默地奉上茶盞,平王心中煩亂,本欲不接,可看到她溫柔的眼神,腦中那根緊繃著的弦慢慢地松馳下來。他接過茶盞,喝了幾口,逐漸鎮定,冷靜思考后,道:“元貞?!?/br> “是,王爺?!标懺戁吔?。 “依你看,裴無忌,是不是會謀反作亂之人?” “絕不可能!”陸元貞斬釘截鐵般說道:“裴無忌久鎮邊陲、靖邊安民,他若要反早就反了,又何需等到今日?再說,真要謀反,他占著漁州豈不更好,又何必將神銳軍和那么多家眷拉上那苦寒之地大峨谷?謀反作亂一事,全是張保所奏,事情真相究竟如何,是‘謀反’還是官逼民反?背后有沒有人在‘激變’?都有待查清?!?/br> “嗯?!逼酵觞c頭,道:“裴無忌前段時間為了軍餉和糧草之事,一直彈劾張保,父皇還派了鐵御史北上密查此事??设F御史尚未回京,就出了這檔子事,后面的貓膩……” “王爺,張保在軍報中說,七月十三,裴無忌領神銳軍據城作亂,奪糧燒衙,亂有三日。七月十六,裴無忌領著神銳軍及其家眷反出漁州,前往大峨谷。張保的府兵追至大峨谷東南五十余里處才返回幽州報信,張保這才遞出千里加急軍報。以時間來推算,若是裴無忌在亂起時就有密報給王爺,按理應該能在張保的軍報進宮之前,送到王爺的手上?!?/br> 平王自軍報進宮時便起了疑心,此刻聽陸元貞這么一說,便冷笑一聲,望向長史楊軌,道:“從七月十三日查起,所有接近過文書房的人,中間傳遞之人,統統密查!若真是有了內jian……” 他素日溫和的面容上泛起凌厲之色,話語冷如寒冰,“本王倒要看看,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做我平王府第一個被剝皮抽筋之人!” 五二、姑射東來 艙內之人都是平王心腹,聽到王府竟有可能出了內jian,個個露出憤慨之色來。 陸元貞又道:“王爺,縱然朝中上下都認為裴將軍是您的人,但難道沒有人疑心,王爺人尚在京城,裴無忌就敢‘謀反’太不合常理了嗎?可陛下竟沒有絲毫猶豫,就命王爺禁足,這說明什么?” 平王緊閉著嘴,默然不語。 陸元貞嘆道:“王爺且放寬心,雖然有人在后面推波助瀾,讓陛下對王爺起了猜忌之心,但陛下只命王爺禁足,說明陛下還是有保全王爺之意,頂多只是想褫奪您的兵權?!?/br> 平王徐徐問道:“那依元貞之見,眼下該當如何?” “內jian要查,宮中誰在后面興風作浪也得查,但這些還不是最緊迫的,眼下咱們需得先辦兩件事?!标懺懨嗣掳?,他雖尚未蓄須,卻學會了他父親太學博士陸國修的言行舉止,每逢緊張思忖時便會不自覺地露出來,素日里他若如此,眾人定要笑上一番,此刻艙內卻是一片沉寂,無人再出戲語。 陸元貞在眾人的注視下,緩緩道:“大峨谷位于三國邊境之地,一旦興起戰事,只怕牽一發而動全身,更怕丹國窺知風聲以后會趁火打劫。所以,得將舉兵討逆之事押后?!?/br> 平王點頭道:“元貞,本王得避嫌,又不能出王府,眼下只有你去請方先生和德郡王出面了?!?/br> “但這二位也只能使舉兵討逆之事緩上一段時間,最要緊的還是要查清楚,裴無忌為何要這么做?真相是什么?既然有可能出了內jian,我們只有派出最親信得力的人,秘密去大峨谷和裴無忌見面,才能得知真相?!?/br> “派誰去合適?” “大峨谷現在肯定是各方注意的焦點,想下手的人只怕不少,再加上那里位于三不管的邊境地帶,消息一旦傳開,丹國與庫莫奚插手進來,形勢會更加復雜。咱們需得搶先一步知道真實情況。所以……” 他停頓了一下,旁邊的徐烈一拍手,道:“小謝!只有小謝才合適!他與裴將軍是結拜兄弟,最主要他有大白,見了裴將軍后,命大白將消息傳回來,比誰都快,咱們就能占得先機?!?/br> “正是?!标懺扅c頭。 “小謝這段時日……”平王眉頭緊鎖。 陸元貞嘆道:“正因為他現在這個樣子,才得將他派出去干點正事收收心。眼下這風口浪尖,他若不知死活再鬧出什么亂子,只怕更不可收拾。再說,當年小謝帶兵由大峨谷插入丹境奪其糧草,那里的地形他最熟悉。陛下今日已急調孫恩的寧朔軍北上,寧朔軍一旦封鎖邊境,只有小謝才有辦法秘密到達大峨谷?!?/br> 殷國北境十余萬人馬,包括裴無忌的神銳軍、王璠的神武軍、孫恩的寧朔軍及元暉的東陽軍,原來均由燕云大將軍統領指揮。靳燕云陣亡后,神武軍為守燕云關十損七八,王璠也壯烈犧牲,前線便只剩下三員大將:裴無忌、元暉和孫恩。 殷國自“楚王之亂”后,國勢日漸衰微,二十多年前的大洪災更是給這個昔日的帝國予以重創。景安帝登基之初,也曾勵精圖治,奈何積重難返,近年來他更懈怠政務、迷戀丹術,致使吏治混亂、邊境危機四伏。大殷王朝,就象一棵參天大樹,看著枝繁葉茂,但已經從根上開始腐爛。 平王幼年時的一段經歷,使他不同于長于深宮的弘雍二王。他時常到民間查察,又有雄才大略,欲整飭吏治、富國強軍,使殷國再現太祖時繁榮昌盛、威甲四海的盛況。 相同的理想與抱負,使他身邊凝聚了謝朗、陸元貞、徐烈等一干熱血少年,也使方道之、德郡王等憂國憂民的重臣儒士對他另眼相看,暗中扶持。 三年前領兵出征,他毫無皇子的驕奢之氣,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斗中身先士卒,曾經三天不吃飯、十天不卸甲,取得了關鍵一役的勝利,在軍中威望日隆。 裴無忌和元暉都是貧民出身、經過血與火洗禮的勇將,他們渴望成為彪炳史冊的一代名將,渴望收復在“楚王之亂”時被柔然趁亂侵占、后又淪為丹族鐵騎之下的北面疆土,更渴望有朝一日能平定南方諸賊。而這些,都需要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明君。這樣的原因,促使裴無忌和元暉都投入了平王麾下,成為了他的得力干將。 唯有孫恩,出身于較為富庶的寧朔地區,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維護寧朔軍的既得利益,所以他表面遵從軍令,背地里卻屢有掣肘,始終與平王一系保持著不冷不熱的距離。 平王三年征戰,將丹軍趕回阿克善草原,是數十年來殷軍從未有過的赫赫戰績。他深知“功高震主”,回京后第一件事便是交出虎符,之后謹言慎行、如履薄冰,卻仍免不了被人暗算,讓景安帝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