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8
“那我觀察什么???” “比如說,他們家有什么特別的客人進出?尤其是認識十年以上的熟客。老麥是個謊話精,瞞了很多事,比如小麥明明是會燒瓷的,可是卻跟我說對瓷業一竅不通,這是不是很可疑???” “確實可疑。小麥燒的瓷不錯的,以前常燒些花瓶啊筆筒啊什么的送給我姐?!?/br> “他跟你姐很熟?” “一個村兒的,有啥熟不熟的。那時候我還小,也看不懂什么,不過現在想想,他應該是喜歡過我姐的,平時不來我家,我姐一放假,他就往我家跑,還教我姐蘸釉、刻花什么的?!?/br> 李望心里的疑云更重了,麥家父子不僅隱瞞了小麥會燒瓷的事實,還故意撇清和青花的關系。老麥記不住青花還有情可緣,但是小麥說對青花沒印象就太可疑了。一個男人,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喜歡過的第一個女孩子的。小麥的年紀跟自己差不多,十年前的事,怎么可能忘得這么干凈? 之前一直把懷疑目標鎖定在老麥身上,但這一刻李望忽然想,難道青花瓷瓶的主人不是老麥,是小麥? 天邊掠過一片浮云,月光昏暗下來。 第十章 思溪煙水 玉衡坐不慣長途客車,托酒店前臺代訂了出租汽車,連旅館也提前聯系好,就在村口橋頭。兩層磚瓦樓,屋頂高高的,雖然不比酒店,但也窗明幾亮,衛浴齊全,最難得的是窗口望出去正對著那座古老的廊橋。 哦,通濟橋。這就是青花瓷瓶上的小橋流水人家了,對面,即是楚雄家的老房子。高高的院墻上飛起層層角檐,是徽派建筑里五鳳樓的標準格局,粉墻黛瓦,黑白分明,別說盜賊了,連鳥兒飛過都要使一點力氣呢。 玉衡淚盈于睫。從來都不知道楚雄的老家原來是婺源思溪,更沒想到,不是由他帶她來,而是在他身后,她才有機會拜訪他的故里。 來之前她在賓館上網查過資料,知道這橋建于明代景泰年間,已經有六百年歷史了,常被拿來與瑞士琉森湖上的廊橋相比,但實際上除了同樣是橋且有頂廊外,實在沒什么相似。長度寬度都遠遠不及外,梁上也沒有那些宗教彩繪。最關鍵的,是河道太窄,只有河魚,沒有天鵝。 玉衡是去過廊橋的。還在蜜月時,她與楚雄遍游歐洲,在琉森湖畔,她支起畫架畫天鵝,楚雄為了讓天鵝不要走開,一直撕面包喂它們,滿眼柔情,那脈脈的神情,到今天想起都會讓她渾身一陣酥麻。 想起往事,那壯麗的廊橋,橋下的天鵝,水上的游艇,對岸的建筑,遠處的阿爾卑斯山,甚至山頂皚皚的積雪,就仿佛都累累重現眼前。耳邊又響起琉森湖畔的鐘聲,甚至舌底泛起巧克力的甜香。瑞士是鐘表之國,到了五點鐘,全城所有的鐘會一起敲響,學生放學,工人下班,到處是樂滋滋的笑臉。 彼時有多么快樂,現在便有多么傷心。 玉衡向房東打聽:“對面房子住的是什么人?” “沒人。老葉家的兒子去了昌南,這房子一直空著,村委會統一管理,門是開著的,你進去逛逛?!?/br> “葉家?”玉衡一愣,“這家的兒子不是叫楚雄嗎?” “楚雄?”房東要想一想才能回答,“啊,你說的是葉家二兒子啊。這家原是雙胞胎弟兄兩個,老大叫葉英,老二叫葉雄,后來過繼給姓楚的人家,就改名楚雄了,難得回來?,F在這房主是屬于大兒子葉英的,娶了個漂亮的城里媳婦,結婚后也跟著搬到昌南了,只有逢年過節祭祖時才回來一趟,收收房租什么的?!?/br> 楚雄還有個大哥?玉衡呆住了,越接近真相,就發現自己對楚雄越陌生。她簡直不能相信眾人口中的楚雄,就是她最最親愛的丈夫。整整三年,一千多個日子的耳鬢廝磨朝夕相處,她怎么竟會對他全無所知,甚至連他真正的名姓都不知道?世上還有比她更失敗更滑稽的妻子嗎? 她走過通濟橋,走向葉家宅院,只覺每一步都需要千鈞力氣,又軟綿綿地如踏綿絮,仿佛做夢。 思溪是明清時著名的儒商古鎮,十年前列為旅游景點,幸喜沒有過度開發,不但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古村落形貌,且并不特別設立收費景點,所有宅院——無論主人已經搬離或是仍然住人的,都一例敞開或虛掩大門,任游人行走其間,隨意參觀,就仿佛一座開放的民間生態博物館。 徽派建筑的老房子動轍兩三百年歷史,里巷幽深干凈,雞犬相聞,青石子鋪路,各家門墻上釘著牌子,注明房子的建造時期與原始主人,康熙、道光字樣隨處可見,每一扇門推開,都仿佛翻開一頁歷史。 而玉衡面對著的這一扇,尤其沉重,因為里面封鎖的不僅有歷史,還有真相。 厚重的深黑色院門虛掩,玉衡深吸一口氣,輕輕推開,只聽得“吱呀”一聲,幽黯的堂屋就在眼前了。 正堂里供著祖先牌位,前面照例是八仙桌和太師椅,兩邊的紅對聯已經褪了色,仿佛時間在這里停止了;院墻斑駁爬滿青草,青石板路上的苔蘚暗綠如銅銹,連天井鎮宅缸里的水看上去也都是有了年月的。 玉衡站在空曠的老屋里,黑乎乎借著天井漏下來的一點天光,感覺連嘆息都是有回音的,越發像做夢,又像是誤闖進了別人的夢,氣氛十分詭異。 她在堂屋中央跪下來,對著祖先牌位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這是楚雄的祖先,那也就是她的,原來楚雄真正的姓氏是葉,她是葉家的媳婦兒。 葉裴氏。玉衡自嘲地笑,扶著八仙桌坐下來,覺得自己成了穿裙褂的古人,隨時可以在此石化。 墻上掛著明朝程十發的,錦衣的仕女斜倚著薰籠閑望,庭院里有個女侍在看兒童撲蝶,顯得十分閑適優雅。玉衡本能地注視良久,雖然只是一幅不值錢的贗品,但配合屋中幽黯的光線和陳舊的味道,益發有種如真如幻的意味。 另一面墻上是幾幅照片,攝于不同時代的全家福,人物不同,姿勢不變,永遠是長輩坐中間,兒女排列身后,膝下是孫兒簇擁。玉衡仔細辨認著,看得出葉家曾經是大族,但是人丁越來越少,最近的一張照片上只有一對中年夫妻抱著兩個一模一樣的男孩,看上去最多三四歲的樣子,該是英、雄兩兄弟吧? 那是最后一張照片。所有人定格在鎂光燈閃亮的瞬間,沒有再長大。 依稀有笑聲,玉衡回頭,看見兩個圓圓腦袋長長眼睛的小孩子,穿著百蝶穿花的棉襖棉褲,戴著金絲銀線的虎頭錦帽,彼此追逐著從后門跑進來